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

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稳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系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

长效机制。

一、金融业改革与防范风险的成效

1997年9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构成巨大威胁。我国金融业针对

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加大等突出问题,召开了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深化金融改革,

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部署,调整了部分金融管理体制,加大了对金融系统整顿的力度,依法查处和打击了各种社会乱办金融的行为和金融犯罪,促使金融秩序明显好转,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后的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系统竞争力的新形势,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实现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

监管的基本框架,对于完善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04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本外币)达31.49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4045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3238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 1.18万亿元。

我国金融业的金融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进一步改善。截至2004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6750.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370.10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29%。摸清证券公司底数的工作逐步展开,及时有效地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保险业

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转变。

表1 2004年末金融机构数量情况

名称家数

国有商业银行4

政策性银行3

股份制商业银行12

资产管理公司4

城市商业银行112

银行类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681

农村信用社30614

农村商业银行25

信托投资公司59

财务公司74

金融租赁公司12

证券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133基金管理公司45保险公司69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5

保险类金融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317

兼业保险中介机构11万多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二、金融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分析

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金融系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和新问题,一些方面金融风险隐患比较严重,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和风险向银行集中

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偏高,储蓄率和广义货币M2持续攀升,银行业集中了大量风险。我国广义储蓄率偏高且持续攀升,1985年我国储蓄率为34.3%,1990年上升到38%,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40.2%,2003年达到44.6%,在全世界属于最高的。M2/GDP比例居高不下,1985年为60.8%,1993年上升到100%,2003年和2004年为别为187%,186%,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业吸收了大量储,蓄存

款,且主要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

为85%,2004年1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4%,而股票和债券融资不足5%。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从长期看,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冲击物价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挤压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

我国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业占90%以上的金融资源,证券业发展滞后,保

险业规模过小。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这种金融发展格局,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

(二)隐形赤字的货币化压力增大和通货膨胀风险增加

我国中央银行资金运用的准财政性支出增多,贷款回收率低,不良比例高,形成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量占用中央银行资金的局面,造成中央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削弱了中央银行调控能力。我国有相当大的隐形财政赤字,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政策性不

良贷款、社会保障“欠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这种财政综合负债占GDP比例约90%。如此高的财政负债率,容易导致财政风险,最终影响币值稳定。

(三)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和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微观基础薄弱,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不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作用。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较大顺差,资本净流入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加大。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3年和2004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340亿美元和2067亿美元。在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被动入市干预,外汇占款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以及大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004年末的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9742亿元,但对冲操作的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

近些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利率浮动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总体而言,

利率浮动的范围还未充分达到市场规律的要求。利率传导机制不畅,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能力有待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定价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

基础性数据系统仍未完全建立,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相关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我国金融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根本确立,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还普遍存在缺陷。产权主体虚置,所有者监督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之间职责不

清晰,缺乏明确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股权董事、独立董事、机构投

资者、中小股东代表、中介机构以及党团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内部管理比较薄弱,风险防范机制不够落实,信息披露不及时,透明度较低,部分金融机构内部

管理存在重大隐患和漏洞,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问题、内

部控制薄弱等问题,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的水平较低,缺乏鼓励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水平。

(五)金融企业的外部环境较差和存在道德风险

我国金融运行的法制环境较差,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和法规过时等问题。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约束力不强,执法不严,银行的债权得不到应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