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经济学》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的经济学(Poor economics)》读书报告
1、英文书名为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此翻译有点问题,原来的英文书名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贫困和穷人的经济学;二是现有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在应对全球贫困时面临的窘境(贫困)。
2、为什么贫困问题如此重要?
第一,贫困的道德视角:为什么贫困如此让人揪心,就是因为我们人类内在的同理心、我们的道德让我们不能够对我们身边的贫困现象漠然。
第二,?
3、贫困问题能够解决吗?
但有一个问题,从全球范围看,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什么?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人类的存在本来就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贫困是很可能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一直以来,我们对贫困的真正原因不甚清楚,对贫困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入场”也使得我们难以理解穷人的生活逻辑。
但即便如此,面对人类社会的西西弗难题,我们的道德、我们的同理心使得我们必须要不断试探。目前,已有的政策建议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并提出来诸多口号,如“给穷人创建市场”;强调市场作用的逻辑在于,只有市场才能够激发穷人和贫困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穷人的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也面临问题:一是穷人难以有足够的资本投入、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从国家层面看如此,从个人层面看也是如此;所有才有引进外资的重要政策)二是有效的市场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在很多地方,没有公共服务的改进,比如政府官员的腐败、不作为、契约意识差、产权保护意识差,以及地方官员不合适的干预,着眼于局部的扶贫项目是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三是市场观念的形成需要时间。四是,创建市场,但贫困地方或者穷人的市场规模有限,比如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张三做一件事情发财,所有人都学做,所有人都亏损(这种事情太多,地方政府不适宜的引导)。
第二类是强调政府的作用;无疑,政府是缓解贫困、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角色,但是好的政府也是难以形成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官员的激励与约束。二是地方官员意识的改进。
目前,从理论上也针锋相对,pull or push?:
一类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萨克斯(代表作《终结贫困》)为代表学者,认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外部:地理环境太差,;卫生环境太差,简单的疾病很可能就导致一个大家庭的陷入贫困;市场规模有限,难以资本积累。即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人陷入了“贫穷陷阱”,没有外力就难以逃离贫穷陷阱,如果有足够的外力拉一把(pull),迈过门槛,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类是埃斯特里(代表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探索》)我代表的学者,认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内部:外部的援助弊大于利,外部援助很可能恶化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削弱其行政职能,使得其陷入不断接受施舍的陷阱。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个自由的市场、以及恰当的奖励措施。
关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论断,以及其他的相关问题研究,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各自的佐证案例,也都能够找到证伪的案例。换言之,不可能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另外,同一个案例,还很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论解读,成功的案例个个相似,失败的案例个个不同。(比如,卢旺达的案例,在接受援助后,社会进入平稳期,政府开始制定政策,同时国际援助减少后,经济正在增长,既可以用来说明援助的功效,也可以用来说明政府的功效)。因此,无论是事后的理论总结,还是事前的项目设计,都要做好备案分析,分析各种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还有一个需要详细说明的问题:
到底是研究贫困地区还是穷人?一个地区的贫困与一个地区中的穷人的概念有显著的区别。
穷人,相对概念还是绝对概念?世界银行的概念?
4、从本书的写作看,作者都是世界银行派驻世界各地的专家,经济理论扎实、咨询业务经验丰富,从其写作积累的素材看(积累全世界的案例,同时对各种理论和实践有深入了解),今后可以学习。
第一章
1、在扶贫宣传方面,需要用心:要鲜明、具体、具有强烈的场景感,能够激发大多人的同理心;
阿玛蒂亚·森曾经表示,贫穷不仅意味着缺钱,更意味着使得人们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诸多案例:肯尼亚的长跑?中国落后山区?)
2、
作为研究人员、或者项目经理,设计任何扶贫项目或者公益项目时,需要对项目的理论背景有深入研究、国内外已经实施的同类项目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项目内在的激
励机制?
来一个问题是:每当人们提出贫困问题时,隐含着:我们不但能够识别问题,而且能够提出(经济与技术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知道如何去做。实际上,这三点很难!我们真的能够识别贫困问题、识别贫困的真正原因?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贫困问题,即便可能失败,也值得一试!(何不给别人一个机会?)信仰乎?知其不可而为之乎?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看,真正有用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去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深入实践的意识,必须要从泛泛而谈转向具体分析?如何尽可能“入场”又能够保持必要的“独立”和“外在存在”?
如何设计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使得援助或者扶贫资金真正能够变成活水之源?正是由于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深刻认识,使得很多人对贫困现象(问题)以及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浮于表面。
比如,(一个分析逻辑:研究已经证明,疟疾是蚊子传播的,而使用蚊帐能够有效防范蚊子叮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激励贫困地区的人购买并使用蚊帐?
一种方案(杰弗瑞萨克斯支持):应该给穷人更多援助,应该给穷人免费的蚊帐。问题?
另外一种方案(埃斯特里等支持):不应该援助,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由(潜台词是:如果这不是人们想要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强迫人们接受)。问题?
文明的演进视角:欧洲中心主义?
再比如:适度使用化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为什么贫困家庭不使用化肥?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穷人主动购买并使用化肥?
第一部分生活案例与启示
第二章饥饿人口?
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一篇报告,全球有10亿人口正在承受饥饿之困!
1、贫困线定义、测算方法与问题(背后的价值观)、意义?
2、太多陷入“贫困陷阱”的案例:如何分类?如何联系中国实际案例?
愿意找活干,但由于吃不饱,整个人虚弱无力,沮丧之情随之而来,反过来又削弱其意志。(身体与精神意识的互相交织)。马太效应?
3、但现实案例显示:贫困的人口并不一定在挨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