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大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皱纹盘鲍的发生:早期发育阶段:2,4,8,16,32连续分裂的结果,分裂球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胚体进入原肠期,接着出现隆起,形成原口。
担轮幼虫期:出现纤毛环,顶毛,具有趋光性。
面盘幼虫期:眼点,足,厣相继出现,幼虫壳基本形成。
围口壳幼体:出现围口壳,面盘完全退化,厣和纤毛环小时,触角突起增多,眼柄出现。
上足分化为幼体。
稚鲍:出现第一个呼吸孔形成稚鲍,足部吸附力强。
2.贻贝的发生:受精:精子从植物极附近进入后,卵子表面微微举起一层薄膜,即受精膜,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
分裂:2,4,8,16,32,分裂球连续分裂,数目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
囊胚期:胚胎表面被有短小的纤毛,开始孵化游动。
原肠胚期:胚体内细胞逐渐分化成一管状原肠,发育为消化道。
担轮幼虫期:依次形成纤毛束,壳腺,口凹,消化道简单,趋光性不明显,机械作用强。
面盘幼虫:1.直线绞合幼虫胚体顶端呈椭圆盘状,形成面盘,消化道开始弯曲,肾组织正出现。
2.早期壳顶幼虫贝壳变成不对称,内部器官,足,鳃,眼点逐渐出现。
3.后期壳顶幼虫:生长线明显,足呈棒状,能自由伸缩。
匍匐幼虫:面盘退化,利用足丝附着基上匍匐生活。
变态:1.壳形的改变,略呈圆形的贝壳整个变为楔形;
2面盘萎缩;3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前匍匐行动的次数增多,变态后足丝腺分泌出足丝,营固着生活。
3.影响性变的因素: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生蟹。
4.贝壳的生活型,其适应特性:潜居泥沙的贝类,随着
埋栖的深浅,它们在体制上有以下特征:(1)潜居的种类要用足来挖掘泥沙,因此潜栖越深,它的足部就越发达;(2)深栖的种类,体形变长而扁,为了行动上的方便,它们的贝壳都比较薄而光滑。
(3)水管是随着潜栖生活而生,潜栖深则水管长,为了减少身体的活动和预防敌害以及摄食,它们的水管都具有伸缩性,并且当水管伸张时,出入水管的管口朝向也不同。
(4)为了保水和抗浊,生活在沙滩的瓣鳃类,两壳一般都能缩合,没有前后的开口。
5.以长江口南侧和海南岛南端这两条界限,将我国海划分
为3个软体动物区。
(1)长江口以北的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的远东亚区—暖温带。
(2)长江口以南沿大陆近海包括台湾西北岸及海南岛北部海区,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亚热带。
(3)台湾东南岸:海南岛南端及其以南海区,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尼—马来西亚—热带。
6.贝类区系:(1)黄渤海:暖水性种类:文蛤,菲律宾蛤仔。
温带性种类:皱纹盘鲍,大连湾牡蛎,紫石房蛤,香螺。
(2)东海:泥蚶,牡蛎,隔贻贝。
(3)南海(亚热带性质):宝贝科,凤螺科,竖琴科。
7.贝类的主要排泄器官是呈管状的肾脏,肾脏一端开口于围心腔中,称为“肾口”或“内肾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中,称为“排泄孔”或“外肾孔”。
8.瓣鳃类中:肝脏—消化盲囊,肾脏—鲍雅氏器官,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官。
腹足纲中:食道腺—勒布灵氏腺。
9.什么是副壳,其形式怎么样:某些两壳不能完全闭合外
套膜特别封闭而具有水管的种类,他们常在壳外的突出部分产生别壳,有两种形式: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
立:1.原板。
2.中板。
3.后板。
4腹板。
5.水管板。
二。
副壳与贝壳互相愈合成一个贝壳。
10.头足类贝壳分为哪几种,各自特征如何:头足类贝壳分为外壳,内外壳,内壳,假外壳。
外壳:仅在四鳃亚纲的鹦鹉贝。
贝壳在一个平面上背腹旋转壳,内脏具许多隔壁。
隔壁顺螺旋将内腔分为若干壳室,有住室及气室。
内外壳:二鳃亚纲的原始种类,如旋壳乌贼。
贝壳大部分朝左包在外套膜中,只有后端背腹面裸露,属于四鳃向二鳃亚纲的过渡类型。
内壳:包被在外套膜内,分石灰质和角质两种。
假外壳(二次性外壳):船鞘雌由两种特化的背腕分泌石灰质壳(不是外套膜分泌的)。
雌雄卵子便产壳内,故又称孵卵袋,用于携带卵子。
10.简述头足类的生殖腕和触腕:在雄性二鳃亚纲的10
只或8只腕中,有1只或一对腕茎化,用来输送精子,茎化腕随种类而不同,在八腕目通常为右侧第三腕茎化,在十腕目一般是左侧第四腕茎化。
在十腕目中除8只腕外,还有2只触腕,它位于第三,第二对腕之间,常比较狭长。
触腕的基部,在眼下方有囊,称“触腕囊”,触腕通常有1个极长的柄,柄顶端呈舌状,称为“触腕穗”,其内有吸盘。
11.简述头足类的足部腺体特征:足的皮肤表面通常具有
大量单细胞粘液腺,这些单细胞粘液腺常集中在足的某一区域,构成一皮肤凹陷,形成足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足前腺,上足腺,腹足腺,后腺。
12.简述外套膜中的4种肌肉类型:(1)环走肌:又称外
套膜环肌肉,为沿着外套膜的边缘而环走的肌肉纤维,附着在贝壳内面,起收缩外套膜边缘作用。
(2)水管肌:由外套膜环肌后部部分分化出来,是牵引水管的肌肉纤维。
(3)闭壳肌:又称肉柱,由外套膜分化而成的,用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左右贝壳的横行肌束。
(4)副闭壳肌束:在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有交叉的肌肉束,这种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副闭壳肌束。
13.简述双壳类外套膜的不同类型:(1)简单型:左右外
套膜除在背缘愈着外,在外套膜的前后腹缘完全游离,无愈着点,无进出水孔。
(2)二孔型:在外套膜的背部后方,有一愈着点。
形成肛门孔,鳃足孔。
(3)三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两点愈着,形成肛门孔,鳃孔,足孔。
(4)四孔型:外套膜边缘有三点愈着,形成肛门孔,鳃孔,足孔,腹孔。
14.如何判断双壳类的方位以及测量标准:首先确定前后
方位,而后辨别左右和背腹,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1)壳顶尖端所向通常为前方。
(2)有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段通常为前端。
(3)有外韧带的一段为后端。
(4)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5)具1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
贝类的前后方向决定后,以手持贝壳,使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壳后端朝向观察着,则左边的贝壳的为左壳,右边的为右壳,壳顶所在的面为背面,相对面为腹方。
砗磲:把壳顶朝下,绞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绞合部的末端为前端,相反的一方位后端,贝壳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
左边为左壳,右边为右壳。
贝壳的测量标准:由壳顶至腹缘距离为壳高,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为壳长,左右壳面间最大距离为壳宽。
15.简述贝类对人类的利与弊:(1)有益方面:食用,绝大多数贝类都可供食用,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可鲜食,干制,如淡菜,干贝等。
医药用,鲍的贝壳中药称“石决明”,可治疗眼疾,宝贝贝壳叫“海巴”,明目解毒,珍珠清热等。
农业用,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或家禽饲料。
工业用,烧石灰的良好原料,也可混入油漆作喷漆的调和剂。
工艺用,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具丰富光泽和色彩。
(2)有害方面:传播疾病和有毒种类,如芋螺。
日本血吸虫的幼虫是寄生在钉螺内。
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的危害,船蛆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
在农业上的危害,刮食绿色植物,是藻类,贝类的敌害。
16.简述外套膜分泌机能区域性:一般认为外套膜的分泌
机能有区域性的,贝壳的角质层由外套膜缘生壳突起分泌的,棱柱层是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层由外套膜的全外表皮细胞分泌的,但今年来有人认为外套膜分泌机能的区域性,在其条件变化时可以改变。
17、瓣鳃纲分为几个亚纲及各纲代表动物:古列齿亚纲:
胡桃蛤;翼形亚纲:蚶,贻贝,珍珠贝,珠母贝。
古异齿亚纲:无齿蚌;异齿亚纲:海螂,镜蛤。
异韧带亚纲:孔螂,帮头蛤。
18.瓣鳃类的滤食和选食,是在外套膜、鳃以及唇瓣的配
合下进行的(以牡蛎为例):1、外套膜的作用2、鳃
的作用:主鳃丝将食物颗粒运送到鳃的基部,普通
鳃丝将食物颗粒运送到鳃的游离的边缘。
3、唇的作
用:不仅有运送食物的功能,而且有选择食物的功
能。
由鳃游离边缘运送的颗粒到时唇的褶皱面,而
由基部运送来的颗粒到唇的光滑面。
送至唇瓣与口。
19.雌雄异体的有多数的双壳类,大多数腹足类的前鳃亚
纲,头足类。
雌雄同体的有少数双壳类,无板纲和腹足类前鳃亚纲个别种类和后鳃亚纲,肺螺鳃亚纲。
20.性变:一些种类如牡蛎,贻贝等的性别很不稳定,同
一个体还经常发生性变,在某一时期从雌性变为雄性,而在另一时期能从雄性变为雌性,一般通常幼小个体雄性个体所占的百分比较大,年龄较老的个体中,雌性站的百分比较大。
21.关于性变现象的原因第一,雄性先熟。
第二,营养
条件与性变。
第三,水温与性变。
第四,代谢物质与性变。
第五,寄居豆蟹与性变。
22.瓣鳃纲、无板纲、多板纲和掘板纲的卵子—均黄卵。
腹足纲的卵子—间黄卵。
头足类的卵子—端黄卵。
23.如何判断卵子成熟:(1)、卵圆形、卵膜完整;(2)、卵黄颗粒充实;(3)、在水中能均匀的散开
24.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
2、右旋分裂:从动物极观察,小分裂球是顺时针方向分裂出来,分别位于大分裂球的右上方。
3、左旋分裂:从动物极观察,小分裂球是逆时针方向分裂出来,分别位于大分裂球的左上方。
25.根据我国贝类分布情况,以长江口南侧和海南岛南
端这两条界线,将我国海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软体动物区:(一)、长江口以北的黄渤海区属于北太平洋的远东亚区。
(二)、长江口以南沿海大陆近海包括包括
台湾西北岸及海南岛北部海区,属中国日本亚区。
(三)、台湾东南岸、海南岛南端及其以南海区,属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尼-马来亚区。
一、埋栖型二、固着型三、附着型四、匍匐型五、游泳型六、浮游型七、凿穴型八、寄生与共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