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国际研究

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初期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革命紧随新石器时代的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000-8000年的中东地区。在第一个城市诞生后的整个世纪中,事实上城市化进展缓慢,城市的区域很小,对周围的影响也不大。

在城市革命以后,中东和欧洲的城市化历史就变得复杂化。城市的第一次扩散发生在古希腊时代的公元1-3世纪(Pounds,1969)。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城市生活方式很快在欧洲风行一时,但很少扩展到穆斯林世界。其后,城市生活随着古罗马帝国公园五世纪的衰落而衰落。直到10-11世纪,城市发展在世界人类社会舞台上才变得重要起来。在12-13世纪,由于地方和长距离贸易发展,中世纪的城市(medievalcity)开始兴起。到中世纪结束时,今天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

初期城市化的机制主要在于:(1)在互惠的社会(theReciprocalsociety),交换是在无权力约束的情形下展开的,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主要是以人口基础所决定。(2)当生产活动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后,最早的平等主义社会结构(theegalitarianstructure)被人类社会的等级体系结构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等级再分布时期(therankredistributionstage),其特征是军事和宗教功能在城市中出现。(3)为了鼓励经济增长,贸易变得更加重要。第三次社会分工(thethirdsocietalchange)产生,以钱为中心的交换系统(themoney-exchangesystem)在城市发展起来,城市的贸易功能开始出现。(4)接着就出现了全球城市化的第四、第五时期,即: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资本主义(capitalism)的发展。城市和经济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与之相对应,殖民主义(colonialism)时期应运而生。

综观历史,城市化,尽管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其原始驱动力在这一时期始终保持不变。

2工业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化过程

18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仅仅为3%左右。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造就了现代世界城市化格局。主要在于:工业化带来大规模生产,改善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食品保险技术、交通和通信技术,使人们有可能在拥挤的城市里生活。

2.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与发展机制

在发达国家,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与逐步的工业化和经济变化交织在一起,表现为自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现象。在这一时期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而技术进步也允许农村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总之,这一时期存在着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的移民流。这一时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与工厂制度相连结的工业资本主义使劳动者迫于工资而工作,资本家则控制生产手段,迫使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与此同时,工厂制度也促进就业规模扩大,使生产迅速发展。由于这一时期城市的健康和卫生状况较差,城市人口增长并不太快,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即:逐步的人口转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这就是金期利·戴维斯(KingsleyDavis)

的经典城市化曲线理论(Cycleofurbanization)。

非常重要的是,这种150年的相对渐增的城市化过程是与发达国家缓慢的人口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其后是商品的潜在市场变得重要时,晚资本主义(lateormonopolycapitalism)产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可以扩展它的销售网络,使得工业集中度提高成为可能。

2.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与发展机制

二战以后,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以后,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南美、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发展中国家自1945年以后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整个城市化过程与经典的城市化曲线不相符。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总人口快速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普遍表现为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就业机会增长与人口转型不相适应。

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工业化也对城市化也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6%;到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仅仅增长到17.5%;即使到西方国家进入反工业化时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才接近36%。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达到70%左右。这些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率,这种差距经常用“城市通货膨胀(urbaninflation)”或者“假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来表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相脱离,有许多原因所造成,主要有推和拉两方面的因素。推的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差,缺乏资本、技术和市场,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加快,但与就业岗位增加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不相适应。拉的因素主要是城市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教育、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知识青年向往的理想生活地区。从历史上看,市场和基础设施都在发展中国家门户城市集聚,因此也就导致了工业和商业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地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胀,城市住房、交通、犯罪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一系列城市问题和城市病也便应运而生。最终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贫困和人口爆炸相伴而生。

3第三世界城市化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关于第三世界城市化理论是建立在依附理论(Thedependencytheory)框架下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述六个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也形成了六个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3.1经典与传统方法(Classicaltraditionalapproaches)

第三世界城市化研究最初是建立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dualisticstructure)基础上(Prebish,1950;Perroux1950;Myrdal,1957;Hirschman,1958)。由于产业部门的殖民主义导致不平衡增长,最终形成世界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从而派生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自佩洛克斯(Perroux)1955年提出增长极的概念以后,海丝曼(Hirschman,1958)将城市地区的发展归纳为极化(Polarization)和滴流(tricklingdown)增长模式。理查森(Richardson)后来又提出极化倒置(Polarizationreversal)理论。赫特尼认为:海丝曼的思想可以被看成现代化理论(modernisationtheory)扩展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Hettne,1994)。现代化理论早期只是政治学的范畴,1960年代晚期地理学家才把它捡起为我所用(Soja,1968,1974;Gould,1970;Riddell,1970)这些工作被用地图表示或者采取多元统计方法,也就是“现代化面”(mod ernisationsurface)的表述(Gould,1970)。

后来,赫德森将经典的扩散理论运用到城市体系研究之中(Hudson,1960)。贝利(Berry,1973)对创新的增长递减符合等经扩散过程(hierarchicalffusion)进行了研究。

3.2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thetop-downparadigmofdevelopment)

上述研究多是在不平衡增长、现代化、创新扩散、变化的城市等级体系等框架下对第三世界城市化进行研究,斯托尔将其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范式(StohrTaylor,1981)罗斯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