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予,放飞一方蓝天
———评朱丽英老师执教《给予树》
评课人:林称红
但凡文人墨客,都爱吟唐诗宋词。
我们都知道,就词的风格而言,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我个人认为我们老师上课的风格大体也可以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无疑我们的朱老师应属于豪放派。
她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语言、激情四射地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
课文以“爱”为线索,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朱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以读促写,从而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要主动去关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感恩。
我觉得这节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给予主线,放飞解读。
《给予树》是一个妈妈以第一人称写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变化。
在教学中,朱老师紧紧围绕着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拎出一条主线,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第一层次:找心情变化的句子,初步说说体会,进行质疑;第二层次:细读课文第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
第三层次:说写延伸,品味给予,升华情感。
其间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逐渐深入本。
二、给予读悟,以读悟情。
1、引领精读。
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妈妈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并由此突破口切入,精读有关描写金吉娅的神态、动作的语句,引领学生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予一个陌生女孩洋娃娃,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朱老师精读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
引领学生深入主旨。
再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引导学生探讨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她的钱到底哪去了?并引导学生以陌生女孩挂在树上的心愿卡为想象题内容,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和想象中感悟文本,同时也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
2、反复品读。
通过引导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深刻体会“小女孩什么都没有”。
朱老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图。
一幅是“琳琅满目的礼物”,那是我们兄弟姐妹能得到的,一幅图是空白的,老师适时地用悲伤地语言配上“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学生入情入境,情感立即得到共鸣,就能深刻理解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想要帮助她的决心。
这样,为最后一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又充分尊重学生开放的、不同的个性感悟。
3、深入研读。
通过引导学生个别读、教师引读、学生齐读,了解什么是“如愿以偿”?理解为什么“妈妈说金吉娅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这样突破了课文中的难点,又使学生在理解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升华了情感。
这样,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妈妈的心情以及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在读中促进悟,在悟中又提升读,达到了朗读与感悟相结合的目的。
三、给予“爱”的氛围,创设民主、自由课堂。
教师创造了良好情境,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不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平、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
教师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利用教学机智化解学生心中的尴尬或者说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学生表演兄弟姐妹兴高采烈回家的片段时,老师随机点了个学生问:“哥哥,你高兴什么?”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心里肯定很难过,我们的朱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看,你高兴的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听到这句花我暗自点头。
不仅如此,朱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间,以
一个朋友的身份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在体味妈妈“感动”的心情时,老师问个学生:你从“紧紧”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你回答的很精彩,我送个紧紧的拥抱给你,并问学生从这个实在的拥抱中又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做法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让学生在体会这句话时有了更深更贴切的直接感受。
在这样充满师生平等的,民主、自由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宽容、信任和民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受到鼓励、赞赏,使思维更加活跃,增强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四、给予说写。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
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
在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时,朱老师出示句子“小女孩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洋娃娃。
当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洋娃娃陪她聊天。
当她,洋娃娃”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并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
在学习课文后,朱老师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2、在课堂教学中,朱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
她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再美的玉,它也会有瑕疵,可是正因为这一点的瑕疵才让它显得更为真实、自然。
朱老师的这节课也会有些不足之处:
1、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认为朱老师上课的节奏稍快了些,在体会妈妈心情变化、感悟金吉娅内心世界及品读最后一段话时,朱老师都有自己的设想,但是在处理时有点浅尝辄止,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属于蜻蜓点水式。
在对全文进行研读的时候,没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文本,熟悉文本,并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创设一个探究的个性的平台。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对比兄弟姐妹与金吉娅的不同表现时,朱老师安排学生表演,自己也参与了朗读,看起来是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但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大作用,也可能是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没有到位。
表演哥哥姐姐的同学是坐在位子上,而金吉娅也只是在那站了一会而已,老师参与了朗读,但是这朗读我觉得起了反作用,老师边读学生边演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影响发挥。
倒不如让学生组成小组,给他们一点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安排哥哥姐姐及金吉娅的角色,让他们自己去揣摩体验人物的内心,老师在必要时稍加引导,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要给予丰富的语言。
我想结合这节课谈谈教师的语言这门艺术。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
”朱老师的语言激昂有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听她讲话。
但是,我们的语言还要和文本相结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我们的语调、语速都应该有不同,要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这样的课才能生动有趣,学生才能跟着你更快更好的入情入境。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
”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