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后世美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对后世美学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以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的无限自由,以致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最高的美。庄子的美学特征,那就是不仅从对象上考察美,而且从对象与客体之间所构成的某种境界上去考察美,并且追求着一种超出有限的狭隘现实范围的广阔的美。即自然之美。庄子对于美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美在自然无为。
《庄子》书中多次谈到“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在这些论述中,庄子明确肯定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具有。人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才能了解美,寻找美。在《庄子·天道》中,他论述了这种美的实质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一切任其自然,达到“素朴”,也就达到了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了。庄子这种自然无为的超然脱俗之美,表面看来很玄虚,实际恰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素朴而深刻地抓住了美之为美的实质。
庄子这种以自然无为为生活的准则就可以得到自由得到美的说法,包含着美在自由的思想。但他却把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同自然无意识的活动混为一谈,却是错误的。尽管如此,他的这种追求自由,追求自然美的观点,对后世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家罗丹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就悟出“自然总是美的”的艺术真谛,这和庄子强调的“天地之美”完全吻合。
法天贵真,真能动人。
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从根本上肯定了美的一致性。在《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知。真在内在,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里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也。”
这段话阐述了美与真一致,要求无拘无束地表现人的真性情,主张“功成之美,无一其迹”。
庄子一再赞赏大自然生命的那种不假人工的“真”美,反对一切破坏这种“真”美的行为。他认为马“陆居则饮水食草,喜则交颈相磨,怒则分背相踢”自得其乐,这样不是很美的吗?而自称“善治马”的伯乐却用“烧之剔之,刻多雒之”等等方法损害马的“真性”,同时也就破坏了马的天然之美(《庄子·马蹄》)。鸟,让它“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攸,随行而止,委地而处”,自由自在不也是很美的吗?而鲁侯养鸟却“御而觞之于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为膳”。结果,鸟“三日而死”(《庄子·至乐》)。在他的眼里,人只有与大自然的各种美的事物亲切和谐地统一方能享受到美,得到美。
这种对天然之美,对“真”的推崇,对后世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追求的“真”,“绿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的审美理想,就是在庄子自然美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自晚唐司空图而后,以宋代的苏轼为代表,对天然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一股历史潮流。
得意而忘言,美在言外意。
庄子认为言是为了传达意,但意所依随的道却是“不可言传”的“庄子天道”说:“世之所贵道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这种意“不可言传”的观点,是庄子第一个提出强调审美感受不同,科学的认识了这个重要特征,这对美学有重大贡献。
虽然“道不可言传”,但庄子又主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这得失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如果从一般的科学认识的观点去看庄子这些确是荒谬不通,但从审美感受上看,这些并不荒谬。“得意而忘言”是我们欣赏那些最成功的艺术品或最美妙和的大自然之美时都能体验到的那种状态。
庄子在美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之前和同时的人无与伦比的,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魅力是无穷的。几千年来,人们对《庄子》的爱好及其在思想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老子》,甚至于儒墨法名家,他揭示出的美学的范畴中的许多问题,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