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知识理解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感·知识·理解

北京市第13中学王大堃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我们理解《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和指导高考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文言语感

《说明》明确提出: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阅读”,一个是“浅易”。也就是说,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基本要求是“阅读”,不是考“古代汉语”;要求考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章,而不是深奥、晦涩的古文。这两个要求已经明确地提出多年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理解得并不好,诸如古代汉语知识讲得过多、过细,训练题选文过长、过难,训练题有时偏怪等现象的存在就是证明。2004年语文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再一次准确体现了《说明》中的要求,选文不长,文字浅易,较少不必要的阅读障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考查。

既然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那么就不能不提到“文言语感”。“语感”,是指言语交流中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包括对语言的一般理解

....的反应。“文言语

....和对语言使用习惯

感”则是指在阅读时,对文言文的这种“理解”和“反应”。2004年语文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对文言语感的考查,体现在:

1、整体理解

第二题是一道传统的文言文阅读题,共设置了4个小题,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考生在完成题目之前,必须能以较快的速度通篇阅读,并从整体上理解。阅读速度的快慢、整体理解的准确与否,取决于考生文言语感的强弱,并决定着考生完成题目的成功率。

2、文章断句

第三题的第11题是文言文断句,这是2004年新采用的题型,是试题中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变化。考“断句”并不是考标点,而是考对文言语句的“切断”,即古人所谓的“句读”。古人将“习其句读”当作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启蒙方式,将“断句”作为考查学生对文意理解的重要内容,那是因为在“断句”这种考查方式

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考生要能正确地“断句”,至少要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对文字整体意义的正确理解,对中国汉语言文字使用习惯的了解,这便是前文所说的“语感”。“断句”是对文言语感的有效考查。

考生对题目所选的文章并不陌生,只要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成语典故,文字的大意就不难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检测了考生的知识储备。考生在切断中会出现错误,例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这几句,考生可能会分别在“入”与“胡”之间、“人”与“皆”之间、“深”与“不”之间,作出错误切断。这些错误的产生正是源于对文字整体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正确的切断,还涉及到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特点,也就是文言使用习惯的了解。例如对虚词“而”字用法的了解,对实词“胡”“吊”“将”“近塞”等字意义的确认,对中国汉语言爱用对称的体会等,这些都会对考生的文言切断产生影响。当然,这道题总体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涉及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但它却为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文言语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掌握文言知识

《说明》对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在第三题的第11小题中涉及到虚词“而”和实词“胡”“吊”“将”“近塞”外,在第二题中涉及的更多。

第二题的第6题考查到“数”“除”“市”“两”4个实词。前3个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出现,考生并不陌生,应该具备较好的判定能力。对“两”的考查,则更强调此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讼者多两.让而止”中的

“两”字,不同于现代语中的“第一次”之后的“再次”,而是“双方”“两方”的意思,“两让”就是“双方退让”的意思。

第7题考查到“为”“若”“因”“乎”4个虚词的一般用法,并涉及到被动句和表疑问语气、揣测语气的句子。“为”字的表被动用法很常见。“若”字表假设的“如果”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两个意义,“因”字表承接关系的“于是,就”和介词“通过,经由”的两个意义,考生都应该比较熟悉。“乎”字所表示的两种意义,考生倒可能会出现判定的失误,这需要依据语境和旧有知识储备来推断句子的语气。每组例句仍采用从试题文本、语文课本各选一个的形式,这很好,既考查了对试题文本的理解,也体

现了对课本学习情况的考查。

第8题是对句子中省略成分的考查。这道题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多次,表面看是在考句式,其实是在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辛公义)侧坐讯问”为错项的判定,完全是依据原文“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的语境而得出的,“侧坐讯问”的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这也紧紧扣住了《说明》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要求。

三、旨在整体理解

关于整体理解的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通篇阅读”已是初步的“整体理解”,随着对后面题目的解答,考生对全文的整体理解会更深入一步,这也正是“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第9题、第10题便是对整体理解的考查,它们涵盖了《说明》中“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章内容的归纳”的要求,也是对考生的终极检测。

四、复习备考建议

1、多读速读

在安排学生做文言文阅读习题的同时,要求他们以比较快的速度多读一些文言文,题目可以不设、不做。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使用习惯以加强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也就是训练“语感”。

2、积累词语

“积累词语”应根据《说明》的要求,以课本为主,总结、归纳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词语的掌握永远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3、少讲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并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所以千万不要大讲特讲文言语法。《说明》中涉及到的所谓“语法”主要是“句式”,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另外在试题中可能还会涉及到某些“词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通假字”作为文言文中一种独特的文字现象,让学生知道一些课本中的例子就可以了。“词类活用”只讲最典型的,只要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必多讲、细讲,而要强调根据语境对词义、句意的推断。复习备考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上。

(原载2005.1.8《北京考试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