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作者:刘洋李婧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它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关键词:道家思想哲学中国山水画影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老子对传统的美学观和道德观提出的非难。

然而,老子的种种思想与观点的提出并非针对艺术,可令这位哲学老人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由于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以及他的“正反相成”、“虚实相生”、“返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使其艺术精神得以驰骋于天地寰宇之间,铸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独具的风范。

第一:“自然理念”与艺术思维。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直接感知的,因此也就是不可用语言来名状和界定的。

但“道”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他派生、主宰和统控着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

人也同样受着“道”的制约和统摄;不同的是人作为“万物之灵”,它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体认“道”的存在及其运行规律,从而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最佳的生存方式和人生行为,使自己得以全真保性,优游人生。

“老子思想是从宇宙观到人生,再落实到政治与伦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的演绎过程。

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则是自下而上、由微观向宏观的升扬过程,也就是借助味象显示道体的存在,这个过程实质上是精神与道体的冥合、主体与客体的化一。

”山石流水等自然景象在诗人和艺术家的眼中不再是冥顽不化之物,而是变成了人们领悟大道、探求生命本源的媒体,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一种自觉的亲和。

由观象而悟道,由悟道而形成特有艺术视野和审美观照,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极大愉悦,得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看轻乃至摒弃了一切身外之物。

这一点对那些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了抵牾,心灵蒙受着创伤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有特殊的舒络作用,乃至成为他们重要的人生选择。

如果说宗教许给人们的是来世的天国和净土的话,那么中国的先哲们则在大自然中为人们指点出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第二:以形媚“道”与神韵说。

由于山水的存在意义是以形媚“道”,因此山水画的审美意义也同样体现在对“大道”的传达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一时一地的自然景致的简单再现,创作必须体现出艺术家的主题意识,即创作过程不单是技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以神法道”的精神的升华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创作宗旨,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在形与神关系上的特有观念。

这种观念一方面体现在对形的尊重上,认为形是传神的依据,无形则神韵就无从附丽;另一方面又不维形是重,“形”相对“神”来讲,就像“器”与“道”的关系一样,不过是一种媒介,是一种载体,塑形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

所以在形的塑造上,又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

中国山水画中创作的灵活性首先表现在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即不着眼于对事物的物理属性和形象构成的精细描摹上(如比例、透视、结构等),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捕捉和把握上。

正是由于道家神韵学说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经过漫长岁月,终于以其审美理想削弱了儒家的功利观念,将艺术创作演变成为艺术家个人陶情冶性,抒怀言志的手段,在人的精神与自然大道的合一过程中,使创作变成了心灵的悸动和感情的流淌。

道家思想所赋予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不是对物象的机械描摹,而是将心灵最大限度地融入宇宙本体之中,重新创造出一个美的世界,美的宇宙。

第三:“正反相成”与艺术表现。

一、虚实相生的境界构成。

在中国山水画家看来,一张白纸在没有落笔之前,犹如一个混沌未开的宇宙,而一旦下笔,便会阴阳化生,万机萌动。

这时,白纸中的空白于具体的艺术形象就构成了“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整体。

宋代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堪称一幅利用空白取得虚实相生的精妙之作。

画面正面画一叶小舟,一老翁俯身垂钓,于船舷边际勾画几笔水纹,画面的其他部分全不着笔墨,但大面积的空白给人的感受却是水天一色,浩渺无际的江水和寒意萧然的气氛,意境十分寥廓幽远,真可谓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种计白当黑、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被古今众多的画家所运用,形成了中国绘画突出的艺术特色。

二、寄意象外的艺术追求。

中国山水画,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揭示出尽可能丰富的内涵,使形象本身具有激发人们进行艺术联盟和再创作的功能,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由近及远,以有限昭示无限,以瞬间显示永恒,可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色之一。

这种寄意于象外的艺术追求进一步促进了诗与画的结合。

画家们为了使欣赏者充分地领会作品的旨意,常常要在画面题上与主题有关的诗句,而作品一旦被题上诗句,就变得越发耐心寻味。

如徐悲鸿创作了许多骏马图,人们一方面赞叹他笔下的生动艺术形象,一方面也从他的题诗中受到巨大的鼓舞。

这样通过诗句深化了的主题,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三、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

老子主张“以弱制强”,“以少制多”。

受其启发,中国画在创作上则强调“由繁入简,以简驭繁”。

其作品表现虽“惜墨如金”,但却颇有意境,艺术个性也十分突出,所以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删减芜杂,提取精粹是以简驭繁的手法,从整体中截取部分,以局部显示出整体的神韵也是手法之一。

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

如现代画家潘天寿的山水画中也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小龙湫下一角》就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变现的空间不大,距离也很近,但从那湍急的泉水,秀润的山石,茂盛的杂草和艳丽的野花中,显示出的却是一个充满了生气的大千世界。

画面对近景的突出,更使人们站在画前,似乎可以听到叮咚的泉水声和闻到浓郁的野花香,赋予作品以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四、含蓄隽永的审美理想。

中国画家对那些过分张扬外露、诡谲险怪的东西采取排斥的态度,强调的是温馨蕴藉,平正中和,慧而不露,引而不发。

这同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除了体现在“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之外,还体现在“动”与“静”,“强”与“弱”,“张”与“驰”,“刚”与“柔”等概念上。

这些概念的产生,不但启发了艺术家们的艺术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手法,而且寻找到了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如书画用笔上所强调的“无往不复”、“欲扬先抑”、“一波三折”、“刚柔相济”、“疏密相间”等等,无不闪烁着老子的辨证思想的智慧。

第四:“返朴归真”与艺术个性。

老庄强调的返朴归真对艺术创作来讲,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艺术家的心灵不为尘世所污染,不为世俗势力所扭曲,永葆纯真的天性。

二是在艺术风格上去除矫揉造作,力求素朴自然。

老子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是为道的最高境界,亦是治艺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没有哗众之心,不存媚世之想,创作出来的作品是美的,但美的朴素;是新的,但又新的自然。

为此,老子思想不但促进了艺术个性的形成,而且指出了建构艺术个性的途径。

总之,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庄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中国书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虹.审美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
[3]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
[4]韩玮.中国画构成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
[5]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
作者简介:
刘洋,男,职称:助教,学历:硕士;
李婧,女,职称:讲师,学历: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