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
电A1021 陈长源 20
摘要: 面对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形势, 本文提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 一是转变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 二是校内就业指导与校外市场化就业指导相结合; 三是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 四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五是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新
由于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 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大学生过剩了。但实际上, 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 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7% 左右, 而美国为82%, 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 以上, 韩国、印度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 高层次人才稀缺, 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 左右。尽管我国高等学校扩招, 但同时我国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增加。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 目前全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300万至400 万个, 而每年大学毕业人数则大约在700万左右, 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的毕业生为212 万人, 就业率为70%左右; 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 就业率为73%左右,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主
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鸿沟并不奇怪,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虽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但在专业和课
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大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就业所需要
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真正困境, 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就业的基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受精英教育的影响, 等、靠、要思想严重, 往往是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 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 二是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往往是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 忽视学生
在社会、企业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应聘求职能力欠缺, 往往连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面试能力都不具备; 四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般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职前培训等等。
一、转变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
1.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首先学生要积极就业, 不能消极就业。许多学生都想凭借父母、亲戚、朋友关系寻找好单位, 并不是自己去努力获得, 不是凭自己真才实学竞争得到。二是要靠岗位创新, 不能靠岗位维持。许多大学生一找到工作, 就觉得万事大吉, 仅仅是简单地在岗维持, 不能为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局面和工
作业绩而丢失工作。要让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念头, 要树立起找到工作仅仅是开始的工作意识。
2. 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根据家长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为越俎代庖型: 在一些招聘现场,前来咨询的家长比求职者还多; 一些青年在职介中心求职时, 表格家长填, 岗位家长定, 面试家长
陪同。这种父母急、子女不急, 家长代子女求职的现象屡见不鲜。二为盲目抬高型: 不少家长始终坚持一个目标, 就是为孩子找一份高薪且活计又轻的工作。在这种心理驱使下, 有的家长帮学生择业时, 眼光始终盯着高薪工作, 对一些
低收入又较劳累的工种不屑一顾。他们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条件, 忽视了孩子实际的能力, 甚至不尊重孩子的意愿, 最后导致他们相中的单位因为学生本身的能力问题而不予聘用, 低薪工种他们又看不上眼的结局。由于不能摆正位置, 结果两头落空, 人为地造成了就业的困难。三为无可奈何型: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中, 有一部分声音来自家长。他们为儿女的前途命运着急, 但很多家长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自己子女的情况不很了解, 他们只是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看到, 或听别的人讲就业难, 客观上扩大了就业难的灰色调。为此, 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家长的就业指导, 通过书信给家长介绍就业政策, 召开家长就业工作座谈会,
及时对家长进行就业引导; 二是家长要准确定位, 发挥关注、倾听、参谋的作用, 而不是帮助孩子决策。
二、校内就业指导与校外市场化就业指导相结合
1. 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就业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与服务工作, 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一是整体动员阶段, 主要是让广大毕业生了解就业的总体形势、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是分块教育阶段, 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就业领域、不同就业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块进行深入教育, 引导学生为自己做好就业定位; 三是个别就业指导阶段,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在面临多种选择时缺乏信心和果断的勇气, 需要进行个别深入的指导; 四是毕业后跟踪服务, 对大学毕业后仍没有就业的学生, 要保持与其联系, 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2. 引进市场化就业指导机制,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 这些机构一般都是和招生部门、教务部门并列, 从属某一高校的,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具体操作模式。一般来说, 在传统模式中,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发放一些就业信息, 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 这些指导一般集中在大四时期。市场化就业指导机制就是指利用人才中介公司召开职业咨询会、职业道德宣讲会及现场职业指导会, 开展毕业生应聘技能训练等等。它的优势在于, 依托专业化的机构, 将现在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才交流市场和某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部分功能融合与整合, 并进行完全社会化的运作, 建立起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从学校到职业的转变方案, 甚
至进行针对个人的一对一的操作。高校引入市场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有三大好处: 一是转变了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了他们适应市场化就业趋势的能力; 二是经过专业公司培训,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 三是这种针对个人的一对一的操作培训, 填补了大学专业学习和就业市场间的空白。引入人才中介公司指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 目的是采用专业化的公司进行市场运作, 给毕业生请来内行的就业指导师, 以提高他们的有效就业率, 探索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新路子。
三、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只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不强, 导致用人单位抱怨高校毕业生中看不中用。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 往往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