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电磁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电磁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由于交战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信息化装备,从而形成电磁辐射源多样、干扰与反干扰共存的复杂电磁环境。
电磁侦察、电磁干扰、电磁攻击手段多样,类型繁多,面对如此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如何增强部队的作战、生存能力,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复杂电磁环境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
1、频谱规划与管理
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各部队的指挥所、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电磁辐射体的位置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电磁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在某一时刻相互兼容的环境,在另一时刻可能就不再兼容。
因此,战场电磁频谱管理对情况的变化必须快速反应,快速分析。
迅速制定新的频率分配方案,尤其对于重点方向、重点作战部队要优先保障频率使用。
对于战场上出现的未曾预料到的复杂情况,不能拘泥于战前制定的方案,要灵活机动地加以处置。
海湾战争一开始,美军电磁兼容分析中心即向美军中央司令部提供了多国部队用于频率指配的数据库、海湾地区电磁环境资料和分析资料,并专门从国防部电磁兼容中心抽调专家到沙特,组成多国部队的频谱管理机构,实施及时有效的频谱管理和无线电管制,为多国部队制定作战计划、实施指挥控制和协同作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无线电设备和武
器系统的作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得以有效的发挥,给伊拉克军队以重创。
2、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是体系战斗力集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武器系统和作战体系,可以说都是电子化武装起来的,从通信、指挥和控制、导航、雷达预警和跟踪、武器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等,除了系统内的兼容问题外,在一定的空间行动时都会有体系的电磁兼容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各体系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就有可能使各个作战体系之间互相影响而抵消战斗力,甚至造成作战失利。
解决联合作战中的电磁兼容问题,既需要各军兵种的共同努力,从电磁兼容技术与战术上找到有效方法,也需要加强电磁兼容专业力量建设,为解决联合作战条件下电磁兼容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3、电磁对抗
谁掌握了制电磁权。
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和胜利的钥匙。
美军空中武力在过去十余年的区域冲突中能发挥重大作用,取得战区制电磁权压倒性优势是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美军的各种电子战飞机里,被称为“徘徊者”(Prowler)的EA一6B无疑是最著名的一种,这种越南战争末期问世的“老兵”,历经不断改进,目前可说是老而弥坚,堪称是美军电子战机里的杰作。
对于电子干扰机的需求是各国航空部队殊途同归的趋向。
美国海军在2000年已展开EA一18G电子战机的系统设计和发展,它是F/A一18E/F“超级大黄蜂”打击战斗机的最新衍生型“咆哮者”,将取代已接近使用寿限的EA一6B“徘
徊者”。
目前,美国海军预计至2011年需要90架EA一18G,未来每艘美军航母上将各有一个由5架EA一18G所组成的电子战机中队。
4、电磁武器
国际上研制电磁武器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实用化阶段。
美国和前苏联在研究和发展电磁脉冲武器时。
都+分重视武器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和防护加固技术的研究。
1985年,美国在制定“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时,把高功率微波武器列为其空间武器的主攻项目,重点研究其杀伤机理。
1987年,美国国防部提出“平衡技术倡议”计划,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其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E一8“联合星”飞机携带和使用电磁脉冲武器。
1 993年。
美国进行了代号为“竖琴”的电磁脉冲武器实验,天线群向电离层发射电磁脉冲。
阻断通信和摧毁来袭导弹。
1996年,美国一国家实验室研制出手提箱大小的高能电磁脉冲武器,以及可装备在巡航导弹上的电磁脉冲武器,其有效作战半径达10千米。
1998年,俄罗斯发明了重8千克的小型强电流电子加速器,爆炸时发出X 射线、高功率微波,可破坏电子设备。
1999年3月,美国在对南联盟的轰炸中,使用了尚在试验中的微波武器,造成南联盟部分地区通信设施瘫痪3个多小时。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于2003年3月26日,用电磁脉冲弹空袭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其转播信号中断。
电磁打击瞄准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软肋,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利用电磁脉冲武器上演的一幕幕“电磁珍珠港事件”给世人敲响了警钟,电
磁脉冲武器已成为21世纪的大规模电子破坏性武器;西方某些专家甚至将其称为“21世纪的原子弹”。
二、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措施
1、采取有效电磁防护措施,切实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一切作战行动的最终目标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大功率、高密度的电磁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作战人员的安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营房及野外宿营装备,作为战时人员重要的活动和安置场所,在防止电磁干扰、电子侦察以及微波武器打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绝大部分具备一定电磁防护能力的营房,几乎均采用金属材料作为围护结构,其虽然具备较为理想的屏蔽效能,但昂贵的造价也使得其普及性差、适用范围小。
此外,金属表面的强反射性也大大降低了自身的“隐身”性能。
因此,必须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增强作战人员活动和安置场所的电磁屏蔽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战场上“藏得严,防得住”的需要。
2、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能,增强战场适应能力。
要提高武器装备、通信系统、自动化指挥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就必须从提高其自身电磁兼容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入手,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严格电磁安全防护标准、搞好电磁设备的功能融合,提升战场适应能力。
要在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通信平台电磁兼容及防电磁辐射等基础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和制定各平台体系的综合电磁安全防护标准和规定;同时,从系统工程的高度出发,构建功能一体化、平台多样化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
通过多种装备间的功能综合,减少设备数量,降低高技术装备的复杂程度,提高武器装备的战场适应能力。
其次,改善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提升防自扰能力。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参战部队电子装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果电磁兼容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势必相互影响和互相干扰,使自己陷于“电磁陷阱”之中。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增强各类电子装备的电磁兼容功能,努力提高防自扰能力。
再次,增强设备的电磁防护性能,提升抗干扰能力。
对于电子装备,在硬件上,应要求电子元器件性能良好、线路布局合理、采用防护加固设计、屏蔽措施有效;在软件上,应要求电磁设备具备一定的电磁环境识别和自动保护功能,以提高电子装备的抗干扰能力。
3、加强战场电磁资源管控,营造有利电磁环境。
战场电磁资源控制作为掌控空间电磁火力的主要手段,对于实时调整电磁波在空域、频域、时域和能域中的分布,努力营造和维持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场电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必须适应复杂电磁环境战场需要,充分发挥电磁频谱管理中心的全面管理和整体谋划作用,建立健全大单位战电磁频谱管理机构。
必须完善管理法规,制定实用、可行的管理政策,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战场业务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能够适应复杂电磁环境的频谱管理机制。
在战时,各单位相应机构必须向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战场电磁资源管控部门确认上报的需求,并与其他作战集团进行协调,以便电磁资源管控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作战集团的资源使用需求。
同时,各级作战部队必须连续不断地与作战集团电磁资源管控机构进行协调,以便随时分析
和处理潜在的电磁资源使用矛盾,尽可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运用高新反侦察技术,提高战场电磁伪装水平。
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战场电子侦察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也促进了战场电磁伪装技术的飞跃发展。
美军作战实室进行的上千次攻击实验表明:同样的攻击下,未进行伪装的目标幸存率为9%~38%,而行过伪装的目标幸存率则升至42%~90%。
因此,在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利用各种伪装器材对重要军事设施、电子设备等进行综合伪装,以降低其电磁辐射强度。
此外,可使用反雷达隐形材料和具有对激光、红外、可见光隐身性能的新型涂料,对武器装备进行变形伪装,还可借助自然条件进行伪装,利用不利于敌侦察的雨、雾等不良天候调整部署或组织部队实施地面、海上、空中机动,以降低敌电子侦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