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幼互动文献综述
“师幼互动”是《纲要》提出的、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教育实践中师幼互动的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与个性形成。师幼互动的策略立足于幼儿园游戏与学习活动中的师幼关系及互动方式的归纳和判断,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的支持帮助,对幼儿经验分享提升的共同探讨。近年来,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有特色,于是我们对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做了这个文献综述。
一、研究时间及其内容分布
以“师幼互动”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相关文献数目为:
综合“师幼互动”的有关文献,发现专家和学者主要是围绕师幼互动的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进行师幼互动研究时,国外学者偏重定量研究手段,多采用量表工具。他们所运用的量表的形式与内容依照各自的研究目的而定。在众多的工具中,比较著名的,并经常被采用的是华特斯和狄恩尼(1985)设计的Q分类依恋量表,用于评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母亲间的依恋关系。
而综观国内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尤其是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在“师幼互动”的研究中,倾向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个案研究、案例分析、访谈、文献、行动研究等方法;至于问卷调查、量表和实验等量的研究方法多在硕士论文中使用。在各种研究的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是观察记录法(刘畅《合作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特点的研究》)、案例分析法(林晨《捕捉兴趣巧妙引导精彩互动——生活情景下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案例》)和行动研究法(余霞《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
《对幼儿园师幼互动若干问题的思考》(马玲亚)、《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刍议》(弓箭)、《关于师幼互动中“控制问题”的几点探讨》(吴海东)、《基于师幼平等视角下的师幼互动》(范海霞卢清)、《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模式的问题与思考》(吴丽芳)等论文中都提到了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教师与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整个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主——客”和“主——主”双重关系,恰当地看待这种双重关系,我们就能区分师幼关系中的主客体,使教师、幼儿的主体性均得到充分发挥。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并充
分发挥自主性,在模仿的基础上重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协作者。只有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幼儿的前提是师幼对话。通过双向交流,师幼双方达到了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的共同感悟和体验。
3.社会学习理论
艾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与强化和榜样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关。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运用这一理论看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教师在年龄、阅历、经验、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她们自然成为幼儿现实生活中的权威,教师的行为也就成为幼儿效法的榜样。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仅学习着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观察学习着教师的每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方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4.埃里克森的理论
艾利克·艾里克森在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童年与社会》中强调:儿童从进入人生中第一个专门机构——幼儿园,就开始与教师发生直接的行为往来。如果作为经验者、养护者的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明智地把握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对幼儿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决定作用。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发展心理学中,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他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受着这些系统的影响的。
6.教育生态学理论
所谓教育生态环境,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可以从三个角度和层次来分析: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
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
7.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社会本身是人行为建构出来的,他们积极地推动了社会限制的形成发展,这些社会限制将被置于他们的行为之上。所以说,人的行为不是朝着个预定结果单线展开的过程,是积极的建构过程,人们借此努力“弃懂”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师幼互动的现状
1.概念
刘晶波在《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一书中指出:师幼互动是从师生互动分化出来的概念。广义上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
秦元东在《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从本质上讲,师幼互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场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
孔凡云在他的硕士论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中说到: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首先,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间的一种人际互动,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幼儿,他们双方在互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其次,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他们之间的互动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线性的、单向的施加影响,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作用。此外,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间断的或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连续地螺旋状的循环过程。再次,师幼互动是形式互动与意义互动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