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0年吉林农业大学941农业经济学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按照复试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简答题

1.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答案】a.家庭规模更小,家庭结构更简单,家庭形式更多样化(小型化趋势)

b.家庭的基本结构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但以核心家庭为主(核心化趋势)

c.家庭结构类型多样化

2.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

【答案】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口城镇化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

人口城镇化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需要。

3.家庭的功能:

【答案】(1)满足和规范性生活的功能2.繁衍和抚育后代的功能

(2)生产与消费的功能4.赡养老人的功能

(3)休息和娱乐的功能6.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4.简述传统农民的心理特征。

【答案】(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2)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

(3)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

(4)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

(5)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5.社会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有一定数量的具有成员资格的、相互之间有意识地结合依赖和合作的人。

(2)有特定的、超过成员个人之上,并为个人所认可的活动目标。

(3)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的章程。

(4)有一个分工的、分层的领导和管理的权威体系。

(5)有一些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的物质设备。

(6)有一套组织内外沟通的方式和渠道。

6.社会群体的作用

【答案】(1)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2)能把各种个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集体的力量,去实现分散和孤立的个人无法实现的任务与目标;

(3)能把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结起来,一方面通过它们使个人直接感知与生活于社会;另一方面通过

社会群体使社会实现对个人的教育、影响和控制。

7.民工潮的消极影响

【答案】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使不少农村的基层政权近于瘫痪或解体。

8.简述农村家庭的主要特点

【答案】(1)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农村社会群体。

(2)是规模最小的农村社会群体。

(3)是人际关系最亲密的农村社会群体。

(4)是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农村社会群体。

(5)是一种世代更替的农村社会群体。

9.社会化的具体作用

【答案】(1)学会人类的语言、习惯、行为规范,使他能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即主要就是基本的角色学习和领悟的过程。

(2)使人学会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并对社会做出必要的贡献。

(3)使上一代人的思想、知识、技能、经验等文化内容在这一代人心中内化,并能够传递给下一代人,从而使社会得以延续。

(4)个人能动的选择和创造,从而使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10.我国农村社区的未来发展:

【答案】(1)政治上的民主化

(2)经济上的非农化和社会化

(3)文化上的开放化和融合化

(4)聚落上的集中化和规模化

(5)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11.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农民脱贫的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适应

(2)中国农村贫困线设定的标准比较低

(3)农村贫困人口基数仍然十分庞大

(4)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差距拉大

(5)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返贫率呈上升趋势

12.社区要素构成:

【答案】(1)以一定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并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

(2)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

(3)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可以满足社区成员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

(4)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应社区生活的规范和相应的管理体制。

(5)基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3.简述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

【答案】(1)由血缘、亲缘、地缘交往向业缘拓展;

(2)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

(3)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4)交往频率增加。

14.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答案】(1)明显的地域性

(2)强烈的历史延续性

(3)复杂的多元性

(4)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的双重性

15.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答案】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行为导向。(2))社会整合。(3))维持秩序。(4))社会传续。

16.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

【答案】(1)群体成员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

(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互动关系。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17.村民(居民)自治组织

【答案】产生与发展:

村民自治的产生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的组织“真空”。

1980年,为解决当时农村改革后村级治理的无序和混乱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和罗城两县的村民自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村民自治正式启动实施,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乡村选举。

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中国村民自治由此走向法制化、成熟化。

村民自治,即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第一,自治的主体是农村村民,村民享有自主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

第二,自治的地域范围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这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第三,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

第四,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