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模式”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31 20
2.国外学者视阈中的中国发展主要特点
“七特征说”。海贝勒认为中国发展有七个特征:(1)
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适应阶段”;(2)中国是分散
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3)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 (developmental state);(4)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 色;(5)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6)民族 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对内职能;(7)中国正在 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会。
“三定理说”。雷默的“中国模式”三定理指出:
一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二是建 立可持续性和平等性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 展模式。三是自主理论,即“强调运用杠杆推 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超级大国。”
2013-7-31
23
三、“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
2013-7-31
24
学者观点:
邹东涛认为中国成功的最基本经验有三点:
34
2013-7-31
第六,“五大瓶颈”。国家发改委常修泽认为 “中国模式”面临以下问题:(1)资源短缺、环 境恶化是首要“瓶颈”。(2)金融领域的“基因” 滋生金融市场风险。(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带来社会矛盾。(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资 本化问题不容忽视。(5)未来还面临若干不确定 性。 第七,“五种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概括 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 济发展质量问题。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政 治体制改革问题。四是社会问题。五是国际安 全问题和国际挑战。
强有力的政党及在党领导下的权威政府;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 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
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2013-7-31
25
法国学者托尼· 安德烈阿尼总结了“中国模式”的 基本经验:
中国经济惊人增长与“中国模式”不可分离。 中国的成功是实施整个公共政策的结果。 中国模式似乎已经渡过危险阶段。“现在的中国 模式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经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
2013-7-31
1
背景:中国经济31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增速与世界位次(2009年数据)
[6]英国 2.787 1.1% 2.703 —3.0% [7]意大利 2.399 0.0% 2.327 —3.0% [8]俄罗斯 1.757 6.0% 1.827 4.0% [9]西班牙 1.683 1.3% 1.683 0.00% [10]巴西 1.665 5.2% 1.732 4.0%
存在任何疑义”。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和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均不赞 成直接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因为“模式” 一词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
2013-7-31
14
德国学者托马斯· 海贝勒就以“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将伴随有急剧的社会变革 和政治变革”为由,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实在性。
2013-7-31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通过研究
发现,“中国模式”发轫于改革开放初
期,“早在1980年5月,邓小平就提出
‘中国的模式’的问题”。
2013-7-31
13
(二)“中国模式” 的概念之 争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从社会发展层面的角度提出,“模
式”往往指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所以“从 社会发展意义上说,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
2013-7-31 21
“六特点说”。安德烈阿尼认为“中国模式”有
以下特点:(1)国有部门具有重要地位;(2)股 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监督; (3)农村特殊的社会主义面貌;(4)中国经济仍 然主要是负债经济;(5)计划尚未消失;(6)基
础公共事业有待完善。
2013-7-31
22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2010年5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上发表《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一文,声称“西方 很多人并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在这些人看来,中国
根本不配产生一种模式”。他认为,“理性而言,中国
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是盖房子,房子盖好了,肯定 有个模式。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所房子?”是用科 学的客观的方法,还是用“审美”的方法?“如果是后者, 那么政治化和道德化等倾向就变得不可避免”,“很显 然,这种局面的持续,并不能对人们认识中国模式有很 大的帮助” 。 2013-7-31
2013-7-31
2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工厂”: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
居世界第2位,超越日本(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 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99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
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
2013-7-31
3
“金砖四国”:“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 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 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 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 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 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2013-7-31
19
中国社科院田春生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制度 “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 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 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 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 国家的新制度安排。“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 的创新之所在。”
17
(三)“中国模式”基本特征
俞可平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
1.国内学者总结的“中国模式”基本特 征
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
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 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
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
革。”
英国学者里奥· 霍恩2008年7月2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 上发表《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一文,说中国之所以 成功,恰恰是因为没有什么“模式”,“中国模式” 这个概念反而掩盖了中国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把握 机会。
2009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又以中国与东南 亚四小虎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为由,说它应“属于 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否认中国模式的 15 2013-7-31
2013-7-31 27
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
第五,改革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 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 第六,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以我为 主,绝不盲从。”
2013-7-31
28
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 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 最令人赞叹的地方。
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模
式的抵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2013-7-31 26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指出“中 国模式”的六个独到之处: 第一,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 找到平衡点。 第二,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首先就是消除贫困, 并取得显著成绩。 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进 行大胆又慎重的制度创新。
2013-7-31
4
快速发展的原因
区域竞争
劳动力成本优势
后发优势
经济组织(企业)快速繁殖成长
……
2013-7-31
5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
2013-7-31
6
wk.baidu.co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 罗兹曼 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 书中,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在《现代化:抗拒与变 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 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 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 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国际视野:
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 式的重新审视;
“举国体制”比较优势显现; “华盛顿共识” 和“中国奇迹”的 鲜明对比 ;
2013-7-31
10
二、何为“中国模式”
2013-7-31
11
(一)“中国模式”的理论溯 源
一般认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 《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 库珀· 雷默于2004年5 月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提出的。 俞可平等国内学者用“ 中国模式”的概念取代了 “北京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认为,雷默绝不是提出“中国模 式”的第一人,在1980年,日本一桥大学石川滋等 人曾在季刊《现代经济》多次使用“中国模式”的 概念,他们把20世纪70年代的“毛泽东战略”称为 “中国模式”。
7
2013-7-31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 展道路关注的原因:
国内视野中的原因
国际视野中的原因
2013-7-31
8
国内视野
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国思维
跟随战略向领跑战略转换 散点实验战略向多区域发展战略转换 工业优先战略向“三化”结合协调发展战略转 换
2013-7-31
9
16
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有“中国模式”, 双方的争论
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是可能域中的“中国模 式”还是现实域中“中国模式”。 俞可平:“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争论‘中国模 式’的概念或名称,重要的是深入探究中国模式
的要素、特征,分析这一模式的得失之道,尤其
是记住我们从这种发展模式中应当吸取哪些教
训”。 2013-7-31
2013-7-31 18
湖北省社科院刘宝三总结了“中国模式”的特 点: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 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 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
32
2013-7-31
第三,“四大弱点”。托尼· 安德烈阿尼认为: 一是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不足,二是银行体制不 健全,三是耕地面积有限,四是受到国内矛盾 和环境问题威胁。 第四,“高代价”。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认为 中国高代价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成 本的高投入,二是消极后果的严重化。中国高 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资源威胁论”。
2013-7-31
33
第五,“多重危机”。清华大学教授汪 曙光指出,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 特征是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表现 为沉重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匮乏、经济发 展与环境资源、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 德、公平与效率、贫富分化与对立、科 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分裂等现实矛盾与冲 突的共时展现,而且这些危机相互关联、 影响、叠加。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 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 端。
2013-7-31
29
“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 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 的制度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 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 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 自主的发展道路。
[--]欧盟 18.93 1.5% 18.55 —2.0%
[1]美国 14.33 1.4% 14.62 2%
[2]日本 4.844 0.7% 4.69 —3.0% [3]中国 4.222 9.0% 4.601 9.0% [4]德国 3.818 1.7% 3.779 —1.0% [5]法国 2.978 0.9% 2.918 —2.0%
35
2013-7-31
中国模式的代价和成本
概而言之,“中国模式”取得了一些很 重要的成就,这不能否定,但“没有免 费的午餐”,中国模式的代价和成本也 非常大。这些成本,可分为两大类、四 个方面:
30
2013-7-31
四、“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7-31
31
学者观点:
第一,“四隐忧”。庄俊举认为中国目前存在 诸多隐忧:一是当前经济发展是高消耗、低产 出。二是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三是金融风险。 四是社会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在加大。 第二,“改革不足”。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 还衍生出不少严峻问题,例如政府干预过多, 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政治改革相对滞后, 导致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 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
2.国外学者视阈中的中国发展主要特点
“七特征说”。海贝勒认为中国发展有七个特征:(1)
中国共产党目前已进入“适应阶段”;(2)中国是分散
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3)中国是发展主义的国家 (developmental state);(4)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的显著特 色;(5)中央领导层和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6)民族 主义或爱国主义具有越来越多对内职能;(7)中国正在 迈向自治、法治和参与程度更高的开放社会。
“三定理说”。雷默的“中国模式”三定理指出:
一是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二是建 立可持续性和平等性为首要考虑而非奢谈的发 展模式。三是自主理论,即“强调运用杠杆推 动可能想要惹怒你的超级大国。”
2013-7-31
23
三、“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
2013-7-31
24
学者观点:
邹东涛认为中国成功的最基本经验有三点:
34
2013-7-31
第六,“五大瓶颈”。国家发改委常修泽认为 “中国模式”面临以下问题:(1)资源短缺、环 境恶化是首要“瓶颈”。(2)金融领域的“基因” 滋生金融市场风险。(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带来社会矛盾。(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资 本化问题不容忽视。(5)未来还面临若干不确定 性。 第七,“五种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概括 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 济发展质量问题。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政 治体制改革问题。四是社会问题。五是国际安 全问题和国际挑战。
强有力的政党及在党领导下的权威政府;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 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
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2013-7-31
25
法国学者托尼· 安德烈阿尼总结了“中国模式”的 基本经验:
中国经济惊人增长与“中国模式”不可分离。 中国的成功是实施整个公共政策的结果。 中国模式似乎已经渡过危险阶段。“现在的中国 模式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经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
2013-7-31
1
背景:中国经济31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增速与世界位次(2009年数据)
[6]英国 2.787 1.1% 2.703 —3.0% [7]意大利 2.399 0.0% 2.327 —3.0% [8]俄罗斯 1.757 6.0% 1.827 4.0% [9]西班牙 1.683 1.3% 1.683 0.00% [10]巴西 1.665 5.2% 1.732 4.0%
存在任何疑义”。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和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均不赞 成直接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因为“模式” 一词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
2013-7-31
14
德国学者托马斯· 海贝勒就以“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将伴随有急剧的社会变革 和政治变革”为由,否认中国模式的客观实在性。
2013-7-31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通过研究
发现,“中国模式”发轫于改革开放初
期,“早在1980年5月,邓小平就提出
‘中国的模式’的问题”。
2013-7-31
13
(二)“中国模式” 的概念之 争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从社会发展层面的角度提出,“模
式”往往指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所以“从 社会发展意义上说,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
2013-7-31 21
“六特点说”。安德烈阿尼认为“中国模式”有
以下特点:(1)国有部门具有重要地位;(2)股 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然受到国家监督; (3)农村特殊的社会主义面貌;(4)中国经济仍 然主要是负债经济;(5)计划尚未消失;(6)基
础公共事业有待完善。
2013-7-31
22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2010年5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上发表《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一文,声称“西方 很多人并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在这些人看来,中国
根本不配产生一种模式”。他认为,“理性而言,中国
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是盖房子,房子盖好了,肯定 有个模式。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所房子?”是用科 学的客观的方法,还是用“审美”的方法?“如果是后者, 那么政治化和道德化等倾向就变得不可避免”,“很显 然,这种局面的持续,并不能对人们认识中国模式有很 大的帮助” 。 2013-7-31
2013-7-31
2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工厂”: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
居世界第2位,超越日本(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 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99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
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
2013-7-31
3
“金砖四国”:“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 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 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 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 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 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2013-7-31
19
中国社科院田春生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制度 “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 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 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 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 国家的新制度安排。“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 的创新之所在。”
17
(三)“中国模式”基本特征
俞可平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
1.国内学者总结的“中国模式”基本特 征
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
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 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
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
革。”
英国学者里奥· 霍恩2008年7月2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 上发表《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一文,说中国之所以 成功,恰恰是因为没有什么“模式”,“中国模式” 这个概念反而掩盖了中国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把握 机会。
2009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又以中国与东南 亚四小虎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为由,说它应“属于 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否认中国模式的 15 2013-7-31
2013-7-31 27
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
第五,改革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 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 第六,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以我为 主,绝不盲从。”
2013-7-31
28
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 面: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 最令人赞叹的地方。
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模
式的抵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2013-7-31 26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指出“中 国模式”的六个独到之处: 第一,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 找到平衡点。 第二,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首先就是消除贫困, 并取得显著成绩。 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进 行大胆又慎重的制度创新。
2013-7-31
4
快速发展的原因
区域竞争
劳动力成本优势
后发优势
经济组织(企业)快速繁殖成长
……
2013-7-31
5
一、“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
2013-7-31
6
wk.baidu.co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 罗兹曼 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 书中,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有利因素及障碍。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在《现代化:抗拒与变 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 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 化的秩序特征以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 了中国发展的路向。
国际视野:
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 式的重新审视;
“举国体制”比较优势显现; “华盛顿共识” 和“中国奇迹”的 鲜明对比 ;
2013-7-31
10
二、何为“中国模式”
2013-7-31
11
(一)“中国模式”的理论溯 源
一般认为,“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 《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 库珀· 雷默于2004年5 月在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提出的。 俞可平等国内学者用“ 中国模式”的概念取代了 “北京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认为,雷默绝不是提出“中国模 式”的第一人,在1980年,日本一桥大学石川滋等 人曾在季刊《现代经济》多次使用“中国模式”的 概念,他们把20世纪70年代的“毛泽东战略”称为 “中国模式”。
7
2013-7-31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模式”或中国发 展道路关注的原因:
国内视野中的原因
国际视野中的原因
2013-7-31
8
国内视野
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国思维
跟随战略向领跑战略转换 散点实验战略向多区域发展战略转换 工业优先战略向“三化”结合协调发展战略转 换
2013-7-31
9
16
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有“中国模式”, 双方的争论
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是可能域中的“中国模 式”还是现实域中“中国模式”。 俞可平:“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争论‘中国模 式’的概念或名称,重要的是深入探究中国模式
的要素、特征,分析这一模式的得失之道,尤其
是记住我们从这种发展模式中应当吸取哪些教
训”。 2013-7-31
2013-7-31 18
湖北省社科院刘宝三总结了“中国模式”的特 点: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 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 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
32
2013-7-31
第三,“四大弱点”。托尼· 安德烈阿尼认为: 一是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不足,二是银行体制不 健全,三是耕地面积有限,四是受到国内矛盾 和环境问题威胁。 第四,“高代价”。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认为 中国高代价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成 本的高投入,二是消极后果的严重化。中国高 代价的增长模式导致中国“资源威胁论”。
2013-7-31
33
第五,“多重危机”。清华大学教授汪 曙光指出,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 特征是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承受,表现 为沉重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匮乏、经济发 展与环境资源、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 德、公平与效率、贫富分化与对立、科 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分裂等现实矛盾与冲 突的共时展现,而且这些危机相互关联、 影响、叠加。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 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 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 端。
2013-7-31
29
“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 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 的制度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 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 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 自主的发展道路。
[--]欧盟 18.93 1.5% 18.55 —2.0%
[1]美国 14.33 1.4% 14.62 2%
[2]日本 4.844 0.7% 4.69 —3.0% [3]中国 4.222 9.0% 4.601 9.0% [4]德国 3.818 1.7% 3.779 —1.0% [5]法国 2.978 0.9% 2.918 —2.0%
35
2013-7-31
中国模式的代价和成本
概而言之,“中国模式”取得了一些很 重要的成就,这不能否定,但“没有免 费的午餐”,中国模式的代价和成本也 非常大。这些成本,可分为两大类、四 个方面:
30
2013-7-31
四、“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7-31
31
学者观点:
第一,“四隐忧”。庄俊举认为中国目前存在 诸多隐忧:一是当前经济发展是高消耗、低产 出。二是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三是金融风险。 四是社会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在加大。 第二,“改革不足”。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 还衍生出不少严峻问题,例如政府干预过多, 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政治改革相对滞后, 导致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距问题、生 态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