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一、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
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
(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
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在《现代古典主义》(Modeill Classicism)一书中完整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

(3)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国作家、建筑家
他继续斯坦因理论的总结工作,在短短的几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包括《现代建筑运动》、《今日建筑》、《后现代主义》等等,逐步总结和整理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系统。

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
(1)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
设计人:文丘里
(2)圣•约瑟夫喷泉广场(1975年)
设计人:C•摩尔
(3)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年)
设计人:P•约翰逊
(4)格雷夫斯波特兰市市政厅(1980年)
设计人:格雷夫斯
(5)奥地利维也纳旅社(1976年)
设计人:H.霍莱因
(6)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1982年),
设计人:J.斯特林
(7)筑波市政大厦(1979年)
设计人:矶崎新
4.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的共同特征
(1)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古典建筑元素。

(2)建筑形式有独立存在的联想及象征含义。

(3)采用装饰、追求隐喻与象征。

(4)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文化。

(5)具有开放性与折中性,主张二元论。

斯特恩将这样一些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二、“新理性主义”
1.基本概念
发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运动,也称“坦丹扎学派”,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

新理性主义运动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就企图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传统价值与机器时代的结构逻辑进行新的更具理性的综合。

60年代开始的新理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那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开始“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

2.代表著作及理论
(1)格拉希的《建筑的结构逻辑》。

(2)A•罗西的《城市建筑》(1966年),揭示了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

在这两部著作中指出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从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

3.代表人物:罗西、博塔
4.代表作品
(1)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
设计人:A•罗西,
(2)米兰的格拉拉公寓(1970年)
设计人:A•罗西
(3)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1972年)
设计人:博塔(瑞士建筑师,提契诺学派,喜欢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
(4)瑞士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1982年)
设计人:M.博塔
新理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新理性主义的类型学方法和抽象概念更适合作为一种理解城市与建筑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建筑实践原则。

三、新地域主义
1.基本概念
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与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紧密联系。

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现代建筑日渐国际化的趋势和“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甚至拙劣模仿,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

“国际式”这种武断的世界模式正在吞噬着一部分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将扼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建筑地域性的关注逐渐成为自觉意识,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新地域主义的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映。

2.建筑特征
(1)适应地方气候。

(2)利用地方资源。

(3)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4)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5)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

(6)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

(7)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

(8)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3.代表人物:莫奈奥、A•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皮亚诺
4.代表作品
(1)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
设计人: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2)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
设计人:莫奈奥
(3)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
设计人:A•西扎(葡萄牙建筑师)
(4),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
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
(5)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
(6)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
设计人:多西
(7),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
设计人:R•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
四、解构主义
1.基本概念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

解构主义建筑师将周围日益纷杂、疯狂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当中。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

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2.建筑特征
(1)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2)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3)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几个意义。

3、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扎哈•哈迪特ZahaHadid、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Himmelblau等人。

其中伯纳德•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

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筑。

而弗兰克•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4.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深层的人文思考
①伯纳德•屈米
1982年,拉维莱特公园,一个不和谐的几何叠加系统。

②彼德•埃森曼
1978年,lla号住宅(福斯特住宅)
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年,哥伦布会议中心;
阿洛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

③荷兰建筑师R•库哈斯,
1984年,海牙国立舞剧院
④柏林建筑师D.李伯斯金
1989年,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2)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语言的全新创造
①伊拉克建筑师哈迪
1983年,香港山顶俱乐部,“反重力的爆炸性空间”;
1993年,维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不稳定、不规则的元素构成室内空间;
②蓝天设计组,1983年,屋顶加建
③美国建筑师F.盖里
倾向于从感性出发,以艺术家的敏感把握时代精神,颠覆了古典传统,在文化上反叛,在形式上革新。

1987年,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1994年,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解构主义挑战了形式与功能的逻辑关系;挑战了符号与意义传达的必然性、挑战了一种形式与一种意义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更加多元的设计策略。

同时体现在艺术上的前卫姿态,证明了西方建筑艺术试图不断走向形式突破的创新传统。

五、新现代主义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

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

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

新现代主义在坚持现代主义核心的前提下,吸收类型学、构成主义,甚至环境心理学、行为空间以及生态理论、资源理论等多方面思想,即可成为全面地、整体地解决建筑设计面临的新老问题的一把钥匙。

新现代主义建筑师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
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

新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方法。

形式最终作为一个结果而不是目标呈现出来,形成一种自律的造型风格。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约翰•海杜克
1966年,住宅10,关于空间与形式的抽象试验。

(2)彼得•埃森曼
住宅I,住宅Ⅱ,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3)麦克尔•格雷夫斯
1967年,汉索曼住宅,
1969年,贝纳塞拉夫住宅,按照勒•柯比西耶几何秩序的方式来形成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

(4)理查德•迈耶
1965年,史密斯住宅,通体洁白,由明显的几何形体构成,具有清晰的形式逻辑关系;1980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海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呈现了更复杂的形体组合和更丰富的内外空间;
1985年,格蒂中心,建筑群落的组织与环境完美结合。

(5)贝聿铭
1981年,巴黎卢浮宫扩建。

(6)日本建筑师桢文彦、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他们自觉将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语言与日本城市文脉、传统精神联系在一起,创建了受到世界赞誉和认同的日本现代建筑的独特景观。

六、高技派的新发展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60年代的高技派,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70年代之后的高技派呈现出新的特点:
(1)以新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建筑问题以及表现独特建筑美学的尝试。

(2)不再坚持技术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拓展建构语言,如何使建造方式更加精良。

(3)在人文关怀建筑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对环境、生态、文化历史的思考。

(4)复杂的外形下,具有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的内部空间。

(5)注重建筑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从而显示建筑的工业技术含量。

(6)热衷于结构的外露,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R.罗杰斯
1978年,伦敦劳伊德大厦,减弱了文化上的反叛,多了建造技术的精美追求;
1989年,欧洲人权法庭,
1990年4月,频道电视台总部。

他常常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在建筑物之外,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并频繁使用张力结构。

(2)英国福斯特,认为反技术如同向文明宣战一样站不住脚,认为建筑是产品,主张采用先进的大跨度结构。

1965年,信托控股公司;
1974年,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
1979年,香港汇丰银行新楼;
1980年,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

(3)英国建筑师N.格瑞姆肖
1984年,牛津滑冰馆;
1988年,金融时报印刷厂;
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英国馆。

(4)英国建筑师M.霍普金斯
1984年,苏拉姆伯格研究中心。

(5)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
1987年,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6)西班牙建筑师S.卡拉特拉瓦
1992年,埃拉米洛大桥;
1994年,法国里昂郊区萨特拉斯车站。

七、简约的设计倾向
1.基本概念
简约是对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又称“新简约”、“极少主义”、“极简主义”。

都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简约符合20世纪纷繁的艺术世界中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趋势,试图以最有限的手段创造最强劲的视觉冲击。

2.建筑特征
(1)空间的开放性与连续性。

(2)建筑的线性和逻辑性。

(3)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观念的突破。

(4)洁白墙体上光与影的丰富变化。

(5)融人现代美学和地区文化的相互作用。

(6)对建筑形式、元素和方式的简化。

(7)追求建筑整体性地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8)重视建筑材料的表达。

(9)对大面积表面构造的重视。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英国建筑师J.鲍森,
1995年,纽约麦迪逊大街CK分店。

(2)美国建筑师彼得•马里诺
1996年,纽约阿玛尼时装店,简洁的白色盒体形象。

(3)葡萄牙建筑师德•穆拉
1989年,波尔图文化中心;
1995年,阿威罗大学地学系馆。

(4)奥地利建筑师鲍姆施拉格和厄伯勒
1998年,BTV银行商住综合楼;
1995年,格拉夫电力公司办公楼扩建。

(5)瑞士建筑师赫佐格和德•默隆
1994年,沃尔夫信号楼;
1992年,戈兹美术馆;
1997年,法国鲁丁住宅;
1998年,美国加州多米纳斯酿酒厂;
2000年,伦敦塔特现代美术馆。

(6)瑞士建筑师P.祖姆
1996年,阿瓦尔斯镇温泉浴场;
1997年,奥地利布列根兹美术馆。

(7)瑞士建筑师组合吉贡和古耶
1992年,克什纳博物馆、苏黎世铁路转换站;2002年,卡尔克瑞斯考古公园。

(8)西班牙建筑师A•C•巴埃萨
1998年,西班牙马洛卡岛高技术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