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代大学生几乎要全身心投入学习,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要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从各方面给予引导,培养高素质、社会需要的建设者。

关键词心理“90后”个性引导

“90后”大学生作为“新新人类”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以其特有的行为方式为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心理冲突时有发生,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说,学生在上大学时大多处于十八九岁,对于未来他们很困惑迷茫,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也可能无所适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并且有上升趋势。

1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几个主要原因

1.1大学的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得比较集中,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后,很多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朋友,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同学间由原来的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他们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由于没有独立的行为习惯,新生做事依赖性强,这样可能会形成不良的非学习性团体,如果遇见不良的同伴,就会导致大学新生误入歧途。

1.2传统的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入大学后,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又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大学新生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管束,青春期已萌动的独立意识就迅速复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导向的弊端,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1.3过分依赖网络

一方面因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大学新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90后”新生对

网络更是情有独钟,在没有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的“唠叨”和批评网络中,他们能够找到平衡感,因此,网络世界的自由平等让不少“90后”新生为之着迷、沉迷,甚至是痴迷。1.4社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若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沉重心理负荷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形成心理疾患。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在2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90%是大学生;国家教委对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有20.13%存在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统计,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2大学新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1情绪的不稳定性

大学新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兴时忘乎所以,看什么都顺眼,消沉时心灰意冷,看什么都别扭,情绪不稳定。有些新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生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应上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而这将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2.2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富有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过分追求展现自我,偏重功利,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90后”新生更有着极度张扬的个性,他们乐于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有人形象地描述“‘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觉得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得一般,自己却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信奉“我的青春我做主”,理所当然有着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流露的是“唯我独尊”的座右铭。“90后”大学生推崇民主平等,极力维护个人权益。在与教师的交流时,“90后”大学生的自主自信不但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意识有更高的诉求,而且有很明显的契约观念。

2.3人际交往原则不一致

有些新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往往不敢敞开心扉将自我封闭起来,缺少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处于矛盾之中,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90后”新生过于强调自我意识,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人际协调能力差。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要求为中心,较少考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7-170-02170

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入学之前,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无法接受批评。因此,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期间,他们对面临着的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问题,显得无所适从,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会怀疑人生。他们面临的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所学专业非所爱,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适应,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所带来的压力等等,都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

3处理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其塑造良好性格

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鼓励他们先冷静下来,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如外出散步、看电影、听听笑话、打球、下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寻找到新的快乐。“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目的。新生入学时,应该组织各类心理学讲座,指导和帮助学生加强锻炼,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将不利的性格特点转化为有利的特点,以增强心理优势。

3.2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应该花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杜威将学校阐释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学校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作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学生被要求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罗德克·弗雷泽说,该校提倡“以老带新”,由一名本科4年级学生和10名新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新生遇到任何生活学习上的问题,4年级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都会亲自过问并帮助解决。

3.3要求其明确奋斗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去追求

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开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轻视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放弃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比如目前在各个高校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新生入厂实践、各类挑战杯赛的人。

3.4提高网络引导的有效性

当前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者并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网站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90后”大学生喜欢展现自我,而且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可以尝试让大学生自己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由教育者在大局上把关,利用思想先进、比较有号召力的学生组织其他学生制作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并且根据现实情况更新内容,改革操作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直观性、双向互动等性质,通过E-M AIL、QQ等各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变成平等信任的网络教育形式。

3.5建立一支专职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和管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特别是在独立学院辅导员,由于学生自律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倾向,心理引导更加重要。但他们大都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说。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辅导员要注重个人文化素养,讲究工作方法,提升自身亲和力;同时,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行正为范”。辅导员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亦师亦友,尊重个体差异,实行个别对待,使心理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不同经验,等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竞争与压力的社会,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新生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始走上成才之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鄢烈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3]马桂兰,李海强,刘新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篇名[J].教

育探索,2009(2).

[4]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

学报,2008(4).

[5]黄祥嘉.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及其实现策略[J].前言策略,2008(8).

[6]李婷婷,顾文成.浅析大学新生独立性的培养[J].93356部队政治

理论教研室,2008(22).

责任编辑启航

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