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管理50道选择题

旅游目的地管理50道选择题
旅游目的地管理50道选择题

旅游目的地管理50道选择题

1、旅游营销者就是通过宣传和促销让旅游者认知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达到满足旅游者需要的目的。

2、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载体,是开发旅游产品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

3、旅游市场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旅游需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地方性是一个地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性,是地方特征的集中体现,为地方赋予了特定的情感和个性。

5、地方依恋构建了地方依靠和地方认同的结构。

6、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资源条件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后劲,其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康体休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7、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后盾。

8、区位条件包括地理区位、经济区位、旅游区位三个方面因素。

9、旅游目的地形象会受到旅游者个人因素和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

10、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利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11、《旅游开发》为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域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

来外部的信息、人力和资金,也促进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区域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和活力。

12、旅游功能的五要素有哪些旅游者、信息和促销、交通、吸引物、服务

13、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市场定位宣传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名称、象征物和欢迎语

14、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基本理论有哪些系统论、可持续发展论、空间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

1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Maslow's Hierarchy)认为人的需要是一级一级完成的,一级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需要由低向高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旅游危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潜伏生成期,显现爆发期,持续演进期,消解减缓期,解除消失期。

16、英国学者布哈里斯认为,目的地产品是与目的地有关的市场形象的一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即旅游目的地的由6个“A”组成,这6“A”分别指的是旅游吸引物、交通、设施和服务、包价服务、活动、辅助性服务。

17、旅游危机根据成因可以划分为自然危机和人为危机。

18、从危机影响的范围角度划分为本地危机,局部或区域危机,全国

危机,国际性危机。

19、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有吸引物、接待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

20、地方依恋测量表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李克特量表、格特曼量表以及哈迈特和斯图尔特量表。

21、地方营造可以通过打造“人-地感知系统”和“人-人感知系统”,引导旅游者心理认知过程,宣传特定的地方意义。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22、企业竞争力理论包括动态能力理论、制度论、网络分析论和知识论。

23、皮尔斯(Pearce)从目的地开发角度,把目的地竞争力描述为:目的地在一个规划框架内,在不同目的地之间,对各个目的地特征系统地分析和比较的技术和方法。

24、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张伯伦1939年的《垄断竞争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但真正对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始于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从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竞争优势理论。

25、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资源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后劲,其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康体休闲资源的数量及质量。

26、旅游产品的功能和类型能否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27、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包括住宿设施和休憩娱乐设施。

28、旅游环境可分为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

29、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资质性因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因素与资源、目的地管理。

30、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际上是旅游目的地将其拥有的吸引物和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以获得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利益的能力。

31、空间开发理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反应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学说。

32、空间开发理论的三种开发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点轴式开发模式、网络式开发模式。

33、常见的旅游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指标包括:旅游接待人数和增长速度、人均消费水平和年增长速度、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4、旅游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座谈访问法、遥感法。

35、狭义的市场预测是仅对未来不同时段的游客数量进行预测,而广义的市场预测不仅局限于游客数量,还包括游客结构、消费水平、床位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预测。

36、旅游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依赖性、层次性、动态性。

37、旅游目的地形象包括三个过程要素:认知评估、情感评估、总体形象。

38、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识、信念、想法、印象和感情的总和,是旅游者持有的个人想法和概念。

39、成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条件:真实、明确、好记、可用。

40、着名的VALS模型是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提出的(SRI,2005),VALS模型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有三种动机,分别为满足理想、满足成就感、满足自我表达。

41、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估和刻画旅游目的地对环境影响的承受度的基本概念,也是判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42、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促使其选择此旅游目的地。所有的营销信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告知类信息、说服类信息和提醒类信息。

43、直接市场营销(Direct Marketing)起源于美国,现在已席卷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被西方营销学家称为“划时代的营销革命”。

4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tland)夫人主持下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45、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则分别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46、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以及一些主要自然保护着作均把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47、旅游乘数是旅游经济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概念和理论之一,它是说明旅游业能够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工具。48、旅游卫星账户是将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旅游业涉及的部门中的旅游部分抽取出来综合而成的一个账户,用以说明旅游业的规模和构成。

49、旅游环境容量指旅游目的地开发在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环境和经济能力、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客量。

50、旅游危机作为危机类型中的一种行业危机,其发展演化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其分别是潜伏生成期、显现爆发期、持续演进期、消解减缓期、解除消失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