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材料工艺-提纯-区域熔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输运的解决办法 为避免质量输运现象的产生,在水平区熔时,将锭料 容器倾斜一个角度θ,用重力作用消除质量输运效应。
倾斜角θ为: θ
2 h0 (1 − α ) θ = arctan l
固相杂质浓度 CS 有效分凝系数 Keff = 熔体内部杂质浓度CL0 熔体内部杂质浓度
当界面不移动或移动速度f 趋于零时,CL0→ CL,则Keff → K0 当结晶过程有一定速度时,Keff ≠ K0,此时,Cs = KeffCL0
BPS公式(伯顿-普里 斯利奇特公式) 公式(伯顿 普里 斯利奇特公式) 普里-斯利奇特公式 公式
多次区熔与极限分布
经过多次区熔后,杂质分布状态将达到一个相对稳 对且不再改变的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叫做极限分布或最 凝固界面 熔化界面 终状态。 K<1
熔区
在熔化界面,由于锭料熔化又带入新的杂质,它们将 从熔化界面向凝固界面运动,运动方向与分凝出来的杂质 运动方向相反,称杂质倒流。使整个熔区的杂质浓度增加 。
质量迁移 1、熔化时体积缩小,输运的方向与区熔的方向一致
A
x
AB
x<y<1 y
如果熔区不移动,则A熔区冷凝后还会增加体积恢复原样,但由于熔区 的移动,不断有材料熔化而造成体积缩小,即使先凝固的部分体积略有 增加,也必需与熔化的部分保持一个平面,而不可能凭空拨高,所以凝 固区从左到右高度增加,但不会到原来的高度。
半导体材料工艺-提纯 半导体材料工艺 提纯 ------区域熔炼 区域熔炼
赵 军
半导体材料工艺: 半导体材料工艺:
大致包括提纯、单晶制备、杂质与缺陷控制 提纯: 提纯:化学法、物理法 化学法:材料制成中间化合物→除去某些杂质→材料从某种 化学法: 容易分解的化合物中分离 物理法: 物理法:区域熔炼技术→将半导体材料铸成锭条→形成熔化 区域→杂质分凝现象, 熔区从一端至另一端重复移 动多次后,杂质富集于锭条的两端→去掉两端材料
影响区熔提纯的主要因素
1、熔区长度 一次区熔时,由CS=C0[1-(1-K)e-kx/L],L→大,CS → 小,提纯的效果越好,由此考虑,熔区长度L越大越 好。 极限分布的时,熔区长度越大,CS越大,提纯的效果 越差,所以从极限分布的角度来看,L →小 较好。 实际区熔时,应取最初几次用大熔区,后几次则用 小熔区的工艺条件。
极限分布
在最初几次区熔时,由于尾部杂质浓度还不太大, 在最初几次区熔时,由于尾部杂质浓度还不太大,熔 化界面熔入的杂质量也比较少,杂质倒流的作用不明显, 化界面熔入的杂质量也比较少,杂质倒流的作用不明显,此时 分凝占主导地位。杂质总的流向是从头部流到尾部, 分凝占主导地位。杂质总的流向是从头部流到尾部,对材料起 提纯作用。 提纯作用。 多次区熔后,尾部的杂质越来越多,杂质倒流越来越严 多次区熔后,尾部的杂质越来越多, 重,最终杂质分布达到平衡,出现极限分布状态。 最终杂质分布达到平衡,出现极限分布状态。 规律: 规律: 影响杂质浓度极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杂质的分凝系数和熔区长 度。 对不同K值的杂质, 值越小, 对不同 值的杂质,K<1时,K值越小,杂质分布卓越头部杂 值的杂质 时 值越小 质浓度越小,熔区长度越小,极限分布时 越小。 质浓度越小,熔区长度越小,极限分布时CS越小。
区域提纯: 区域提纯:
区熔提纯是1952年美国科学家蒲凡提出的一种物 理方法,用于制备超纯的半导体材料,高纯金属。
分凝现象: 分凝现象:
将含有杂质的晶态物质熔化后再结晶时,杂质在 结晶的固体和未结晶的液体中的浓度是不同的,这种现 象称分凝现象或偏析现象。
平衡分凝系数 定义: 在某一温度下,固液两相平衡的条件下
液相 TL TS Tm CL 固相
K0 = CS / CL = CL / C’ >1
CL CL 熔区 CS 熔区
Cs
设初始杂质浓度为C 设初始杂质浓度为 0 锭条 锭条 C0 C0
TL
Cs>C0
说明:材料中含有使其熔点上升的杂质,局部熔融 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液相中杂质浓度比固相中杂 质浓度小。
熔点
一次区熔提纯
一次区熔提纯后,锭条中的杂质浓度CS随距离X变化的分布 规律,见下式:
C S = C 0 [1 − (1 − K ) e

Kx l
]
C0原始杂质浓度,锭条为单位面积,长度为l
一次区熔与正常凝固的比较
就一次提纯而言 1、正常凝固比一次区熔 提纯的效果好。 2、熔区越宽,提纯效果 越好 3、最后一个熔区属于正 常凝固,不服从区熔规 律。
质量迁移 2、熔化时体积增加,输运的方向与区熔的方向相反
A
x
A B
1<y<x
y
如果熔区不移动,则A熔区冷凝后还会减小体积恢复原样,但由于熔区 的移动,不断有材料熔化而造成体积增加,即使先凝固的部分体积略 有减小,也必需与后熔化的部分保持一个平面,而不可能凭空降低, 所以凝固区从左到右高度降低,但不会到减小到1。
杂质在区熔后锭体中的分布规律: 杂质在区熔后锭体中的分布规律:
CS=Ks/(1-g) = ks0(1-g)k/(1-g)=kC0(1-g)k-1 =Ks/(1(1- /(1(1K≈1的杂质, K≈1的杂质,分布曲线接近水平 的杂质 ,即浓度沿锭长变化不大 K<0.1,K>3的杂质, K<0.1,K>3的杂质,随锭长变化 的杂质 较快,越是K偏离1的杂质, 较快,越是K偏离1的杂质,向锭 的一端集中的趋势越明显, 的一端集中的趋势越明显,提纯 效果越好。 效果越好。
3、区熔次数的选择
多次区熔后,锭中的杂质会达到极限分布,所以无限 增加区熔次数是无效的。
一般情况下,不论K值的大小,达到极限分布的区熔 次数不是很多,并且相差也不大。
4、质量输运
质量输运或质量迁移:区熔时,物质会从一端缓慢地移 向另一端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物质熔化前后材料密度变化,对某一物 质,区熔时其质量输运的多少和输运的方向取决于熔化密度 变化的大小与符号。 熔化时体积缩小,输运的方向与区熔的方向一致,例如 锗、硅; 熔化时体积增大,输运的方向与区熔的方向相反。 质量输运的结果,会使水平区熔的材料锭纵向截面变成锥形,甚至 引起材料外溢,造成浪费。
Cs
CL
C’
含有杂质, 含有杂质,熔点降低的二元相图
熔点
液相 Tm TL TS 固相 CL C’
K0 = CS / CL = CL / C’ <1
Cs TL CL 熔区 CS 熔区
CL
C’
设初始杂质浓度为C 设初始杂质浓度为 0 锭条 锭条 C0 C0
Cs<C0
说明:材料中含有使其熔点下降的杂质,局部熔融, 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液相中杂质浓度比固相中杂质 浓度大。
K e ff
K0 k0 = = = K0 (1 − k 0 ) × 1 + K 0 1
区熔原理
正常凝固:将一锭条全部熔化后,使其从一端向另一端 逐渐凝固的 方式 由于存在分凝现象,正常凝固后锭条中的杂质分布不再 均匀,会出现三种情况: 1、K<1的杂质,越接近尾部浓度越大,杂质向尾部集中 2、K>1的杂质,越接近头部浓度越大,杂质向头部集中 3、K≈1的杂质,基本保持原有的均匀分布的方式。
杂质在固相中的浓度 CS 平衡分凝系数 = 杂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CL
平衡分凝系数描述了固液平衡体系中杂质的分配关系
加入杂质后,纯组分 的熔点可能出现 加入杂质后,纯组分A的熔点可能出现 的变化: 、 的变化:1、熔点降低 2、熔点升高 、
液相 Tm TL TS 固相 CL C’
分凝系数= 分凝系数 C固相 / C液相 K0 = CS / CL = CL / C’ <1
液相 Tm TL TS 固相 CL C’ TL TS Tm CL
液相 固相
Cs
CL
C’
CL
Cs
由上图的液固两相二元相图,可推测出: 1、能使材料熔点下降的杂质,K0<1,提纯时杂质向尾部 集中 2、能使材料熔点上升的杂质,K0>1,提纯时杂质向头部 集中
有效分凝系数
描述界面处薄层中杂质浓度偏 离对固相中杂质浓度的影响。
2、熔区移动速度 根据BPS公式,熔区的移动速度越小,Keff→K0,有利于 杂质的分凝与提纯,但区熔速度过慢会降低生产效率。 要想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提纯材料,必须同时考虑 区熔次数 n 与区熔速度 f ,使 n/f 的比值最小。即用尽可能少 的区熔次数和尽量快的区熔速度来区熔,达到预期的效果。
讨论了平衡分凝系数与有效分凝系数的关系 意义: 意义: 有效分凝系数Keff,是平衡分凝系数K0,固液界面移动 速度f,扩散层厚度δ,和扩散系数D 的函数
当f>>D/δ, e-f/(d/δ)→
→ e−∞ 0,则有:
K e ff
K0 k0 = = =1 (1 − k0 ) × 0 + K 0 k0
当f<<D/δ,e(-f/d/δ)→e-0 → 1,则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