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三线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勿忘三线建设弘扬三线精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在华专家,中断对华援助,并在我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随时准备进犯我国。

与此同时,美国侵略越南,直逼我国,并在我国东南沿海怂恿蒋介石搞所谓“反攻大陆”,我国受苏美两国南北夹击,时局剑拔弩张,形势动荡不安。

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

所谓“三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

三线建设分两大片,一是包括云、贵、川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全部或大部分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

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两大片为大三线,中部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建国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主的中国大三线建设,拉开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序幕。

永载史册的三线建设
那个年代党中央对三线建设高度保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

遵照毛泽东提出的“靠山、近水、扎大营”、“建设小城镇”的选址建设方针。

三线企业建厂选址都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蔽、钻山洞”
的原则。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是三线企业的共性。

为了保密,企业名称也十分革命化、大众化。

2013年6月上旬,我作为《三线风云》一书的编委,参加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组长钱海皓中将,原国家计委三线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春才带领的三线调研组到贵州省,对六盘水市煤矿、钢厂、开发区等进行参观调研并座谈,深入了解三线建设及调整、改革、转型与发展。

在六盘水,三线企业水城矿务局称为“大河农场”,下级机构称为生产大队、生产队;水城钢厂称为“林场”;电力部门统称“渔场”。

就重庆地区的三线船舶企业因保密原因,厂名也如出一辙,“前进厂、永进厂、跃进厂、永红厂、红阳厂”等等,我们企业最初厂名“国营新兴机械厂”也同样革命化。

企业选址也严格按照“靠山、分散、隐敞、钻山洞”的方针,以万州(原四川省万县)为中心,沿长江而上,在长江两岸及沿线支流旁的大山和崖洞中布下了十多家三线船舶企业。

按当时的考虑:靠山便于隐蔽,“敌人的飞机看不到,大炮打不着”;分散在于战略考虑,假使敌人的飞机来轰炸的时候,“一个炸弹炸200平米,只能炸一个厂房,200平米以外的厂房就不受损失了”。

这就是当时三线建设建厂选址的方针。

把四川盆地确定为西南片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基于战略和备战考虑,有个顺口溜“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飞机飞不来,大炮打不穿”就是形象的说明。

基于此,1966年企业选址建在武隆县乌江河畔白马山的峡谷中。

然而,深山峡谷恶劣的地理条件对于建厂十分不利,一场暴雨,乌江水
陡涨,位于深山峡谷凝聚数百名建设者智慧和一年多时间辛勤汗水建设起来的厂房设备和基建材料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一切都付之东流,留下满目泥浆和乱石。

无奈之下,经请示上级批准,沿长江上行另行选址建厂,最终驻足于重庆市江津区重新建厂。

建设三线,党中央决心很大,毛泽东更是心急如焚,他曾多次讲:“三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甚至提出:“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出来,没有车,我骑驴去”。

为此,党中央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涌入三线地区投入三线建设。

在贵州六盘水地区的水城,当时县城本地人口才一万余人,1964年9月三线建设开始,从全国各地成建制抽调建设队伍开始进入,到1965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从15个省、25个矿务局共抽调了28个工程处、8个地质勘探队到六盘水参加煤炭基地建设,连同新招工人和外系统支援人员,至1966年3月已达五万二千多人。

就重庆地区的三线企业来说,1966年,在武隆县境内相邻的几座大山之中布下的近十家三线船舶企业相继开建,当年的白马山,当地就几户人家,一时间、数千人齐聚深山峡谷,投入三线船舶企业建设。

有来自沿海地区、大都市,有来自大中专院校、复转退军人,有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有风华正茂十几、二十出头的青年人,一大批人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齐聚荒凉的武隆县大山之中开垦建厂,在这封闭荒凉的深山峡谷、穷乡僻壤,大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斗。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三线建设搬迁的工厂以及援建的400百多万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浩浩荡荡从条件优越的东部、中部,从
城市、院校奔赴偏僻、荒凉、落后的大西北、大西南,来到祖国内地的深山峡谷中,住油毛毡棚、“干打垒”房,雨天外面大雨、棚内小雨,晴天外面太阳灸烤、棚内热气袭人。

在那特殊年代,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大家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一年四季,顶烈日、战严寒,战天斗地。

三线建设从1964年起历时16年,跨地13个省区,400多万人迁徒内地,上千万人参与建设,建设起2000个大中型项目,1983年到本世纪初国家实施三线调整搬迁,又调迁300多个项目。

因建设三线,在我国中西部崛起了一批新兴城市。

如因建设钢铁工业基地而兴起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因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的贵州六盘水市、湖北十堰汽车城、贵州安顺和凯里市,因长虹电子产业的建设而兴起的绵阳市,因重型机械工业建设而兴起的德阳市,因中国航天工业建设而兴起的西昌市以及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庆船舶工业等。

如今,这批新兴城市和工业企业在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无疑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为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三线建设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在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贵州六盘水市参观调研期间,与六盘水水城矿务局一批老“三线人”进行了座谈。

己退休的六盘水水城矿务局原局长杨建华,现已74岁、江苏徐州人,1966年从山东枣庄煤矿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六盘水水城矿务局,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这一批三线人,是唱着当时热唱的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来到三线战场建设六盘水,喝山沟水,吃土豆、南瓜,
住毛毡房,建设战略大后方。

如今,毛主席睡着了,我们退休了,使命完成了,也安心了,贡献了两代人,无怨无悔。

”三线就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建设的,正如钱海皓将军所说:“三线建设上马急,400多万人听党的号召,来到远离城市的艰苦地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先生产、后生活,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状况。


永不磨灭的三线精神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面临周边敌对势力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发出号召:“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

我们准备得越好,敌人就越不敢动。

”三线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时期、这样一个非常的形势下,党中央为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的百年大计而实施的。

为此,三线建设大规模的开发,高强度的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迅速集聚。

在大量企业内迁的同时,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也随之到三线地区参加三线建设。

他们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三线,也传送到三线,他们为三线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旧观念的消除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三线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三线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孕育了三线精神。

我们企业1968年从武隆县迁至江津选址建厂,到1975年七年时间,经过广大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工厂已基本建成,并通过了竣工验收。

共建成五个生产车间,二个辅助车间,十二个科室,一所子弟校和○九四职工医院。

完成建筑面积79377平方米,占原设计
面积的99.89%,完成基建设投资3070万元,占投资总数的94%,共安装设备1188台件,其中主要金属切削机床331台(占原设计的90.9%)和各种大型非标设备33台,铺设各种管道长达49190米,架设3万5千伏高压线6200迷,厂区电缆3500米。

企业广大职工遵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既要打不烂,还要建设快,要尽快地出产品”的伟大号召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在当时路不平、水不通、灯不明、没有房子住的情况下,职工自己动手挖基础、架电线、炸山头、移山填沟,大搞“三通一平”,自己建厂房、宿舍和食堂。

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又发生了因缺基建材料,基建工程将面临停工待料的情况,在困难面前,广大职工动脑筋,想办法,根据当地条件,大胆提出用石砖代替土砖的设想,后经过试验,完全可行。

职工便自已动手打石头,用石砖代替土砖,建起了“自力更生”车间。

不仅解决了缺基建材料的问题,而且还节约了因烧制土砖所用的煤炭,降低了成本。

实践证明,用石砖盖的厂房,它的强度和抗风化能力是经得起考验的。

企业在建设初期的七年间,据统计共使用石砖七十四万六千块,相当于六百七十万五千块土砖,为国家节约了245883元的资金。

在基建过程中,不少人累瘦了,皮肤晒黑了,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年青人,但他们毫无怨言,仍豪迈地说:“骄阳晒黑了我们的皮肤,却练红了我们的心啊。

人瘦了怕什么,只要能把三线搞上去,哪怕再掉几斤肉也在所不惜。

”企业建设初期,依靠自力更生的力量,共建设了面积达38763平方米的生产用厂房。

与此同时,企业一手抓基建,一手抓生产,在基建开始的第
二年即1970年5月,企业就开始在职工自己盖的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小油化库里,安装了几台机床,试生产出三台样机,1971年3月18日,在自己建的“自力更生”车间里开始了比较大规模地试生产,到1972年,企业为国家生产了增压器55台,以后逐年上升,1973年比1972年增长14%,1974年比1973年增长11%,到1975年共生产增压器305台。

在边基建、边生产的同时,企业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七一一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CZ355涡轮增压器,企业承担了元件及母型机制造和整机平台试验,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被国防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评选委员会评为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并参加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余秋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柴树藩高度评价,《红旗》杂志1984年第10期封面刊发报道。

在那个极其艰苦的年代里,三线建设者们为的就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建好三线,让毛主席放心,让党中央放心”。

这成为几百万三线建设者们共同的梦想,大家充满激情,有一股高昂的精、气、神。

来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沿海都市人的先进观念、以知识文化人的新思想,为三线地区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培养了严密的纪律性以及高度的自觉性,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勤俭朴实、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作风。

广大三线建设者们在三线建设中表现出的
精、气、神和发生的许多感人至深故事,为三线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孕育和炼就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己五十年,三线精神在三线地区及三线企业不断传承发扬,如重庆三线船舶工业形成了具有三线特色的“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三线军工精神、“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重庆船舶精神,并坚持教育广大员工传承“三线精神”,弘扬“三线精神”,推进企业发展。

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新闻观察栏目“回眸大三线”记者专程到重庆地区拍摄重庆三线船舶工业,制作了三集电视专题片《山之海魂》,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反映重庆三线船舶工业成长、发展历程。

多年来,我们企业坚持以三线建设历史教育员工,以“三线精神”激励员工,新员工入企教育必讲三线建设、三线历史,诠释“三线精神”、弘扬“三线精神”,每年企业成立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就是要不忘三线建设,弘扬“三线精神”,推进企业发展。

我在六盘水参观调研期间,钱将军了解到我是来自重庆地区三线船舶企业,便询问企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和近几年调整转型情况。

我向钱将军汇报了企业成立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以及近年来调整转型、创新研制出应用于化工、石油、医疗等行业的叶轮机械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时。

钱将军高兴地说:这是个好产品,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并饶有兴致地说“抽时间到你们企业看一看。

”我十分高兴地邀请钱将军到公司调研指导,钱将军愉快地连声说“好、好、好”。

三线建设已迎来五十周年,当年的三线建设者,而今已是满头银发,当年20来岁的年青人,而今已是70多岁的老人,问起当年,他们记忆犹新;谈起当年的事,他们如数家珍;面对今天,他们十分感慨。

水城矿务局原局长杨建华深情地说:“我们这一辈人,从年少青年来到六盘水,建设三线,默默奋斗一生,退休后仍留在三线,大多数人半辈子、一辈子在三线,建设三线,传承三线,发展三线,中国的发展有今天的成就,有他们的功劳,没有他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欣欣向荣”。

一席话使人感触,让人感慨。

“三线人”的一生是创业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奋斗的人生、奉献的人生、是铸就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人生。

“三线人”忠诚朴实、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他们不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后悔,他们只有自豪与骄傲,他们只有为实现梦想而骄傲,他们只有为弘扬三线精神而鼓与呼。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共和国应记住他们,他们在共和国的历史中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笔,他们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功臣。

我们企业成立至今已走过四十七年历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成长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企业今天的成就,源自于企业一代又一代员工坚持不断传承三线精神,弘扬三线精神。

“乌江峰岭绝川东,创业先驱战旗红。

西移巴山多艰苦,江增历史汗水写成;大江万里万里程,江增儿女新长征。

图强共济风雨舟,引进开发争创一流;江增代代步不停,团结奉献写春秋,依靠技术和管理,看我江
增千里纵横。

”一曲激昂自豪的公司之歌诠释了企业四十七年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成功历程。

三线建设不但给我们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即“三线精神”,它为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发挥了强大作用,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必将为推进企业发展汇聚形成无穷无尽力量和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