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细菌耐药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细菌耐药性分析
标签:细菌;耐药性
近年来,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各种细菌出现多重耐药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同菌群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又有所差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各种细菌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以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949株细菌的分布和耐药状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细菌分布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集细菌194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35株(53.11%),革兰氏阳性菌671株(34.42%),真菌243株(1
2.47%),前十种细菌构成见图1。
1.2细菌来源分离的细菌来源于:痰、咽拭子773株(39.6%),生殖道568株(29.1%),中段尿163株(8.4%),分泌物161株(8.3%),全血100株(5.1%),穿刺液73株(3.7%),粪便59株(3.0%),其他52株(
2.7%)。2药敏结果
2.1细菌耐药情况分离到极少或未分离到嗜血杆菌、奈瑟氏菌、志贺菌、沙门菌,其他常见细菌耐药率见表1、表2、表3、表4和表5。
2.2耐药情况分析
2.2.1葡萄球菌属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和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都在70%以上,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均达60%以上;对克林霉素类耐药率均达54%以上;溶血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7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38.5%和31.6 %,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率达66%以上,利福平对葡萄球菌保持较好的抗菌作用,敏感率达85%;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敏感率达98%以上,未发现对糖肽类中介或耐药的葡萄球菌。
图1前10种细菌构成2.2.2肠球菌属屎肠球菌除对各抗生素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粪肠球菌,如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粪肠球菌敏感率分别是82.8%和47.8%,而屎肠球菌仅为10%和18.1%;对于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粪肠球菌敏感率分别为57.8%和46.3%,而屎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不敏感,对环丙沙星仅为9.09%,无论哪种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敏感率均低于13%;有4.54%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
2.2.3肠杆菌科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46.8%、肺炎克雷菌为50.9%,对四代头孢菌素头孢比肟耐药率均达60%以上,碳青酶烯类敏感率均达98%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大肠埃希菌为95.1%,肺炎克雷伯菌为94.9%,对阿米卡星敏感率大肠埃希菌为85.6%,肺炎克雷伯菌为7
3.2%,对氟奎诺酮类耐药率大肠埃希菌达57%,肺炎克雷伯菌达45%以上。
2.2.4非发酵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比肟耐药率低于3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达91.9%、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4.9%和3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于2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所测药物耐药率很高,仅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率均达95%以上,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达100%。
2.2.5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耐药率分别为35.7%和55.5%,对咪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2.2%和30.4%,对5-氟胞嘧啶耐药率分别为16.2%和13%,其余耐药率均低于5%。
3讨论
3.1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检出的各种细菌来源,菌种分布较之去年同期无明显变化,送检科室以ICU为主,各种标本以痰、咽拭子标本检出阳性细菌最多,共检出773株,反映笔者所在医院主要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3.2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分别为53.8%、71.5%,较之去年同期有所降低。除糖肽类,利奈唑烷外,对葡萄球菌抗菌作用稍好的为利福平,耐药率在15%以下,万古霉素依然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没有高度耐药菌株发现,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占第一位。
3.3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代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占分离细菌的20.9%,为最常见的临床分离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泌尿道、肠道、腹腔及全身感染,耐药现象严重,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为69.1%、肺炎克雷菌为68.49%,较之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上升,对四代头孢菌素头孢比肟耐药率均达60%以上,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慎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经验治疗失败后,要考虑产ESBLS菌株的产生,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率均在50%以上,甚至对碳青酶烯类也有耐药,属于高度耐药菌株。
3.4由于临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酶烯类、氟奎诺酮类药物等,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被大量选择成为感染病原菌,比列高达20.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位于笔者所在医院检出细菌第二位,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已出现多重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占高达10%;铜绿假单胞菌占7%。临床可供选择的药物仅有碳青酶烯类、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等有限的几种,而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仅对奎诺酮类和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外,对其他药物高度耐药,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1]。
3.5真菌感染占12.47%,其中以白假丝酵母检出率最高,有94株,比例较之去年有所降低,无明显耐药菌株。反映笔者所在医院抗生素应用过多,以白假丝酵母为主的机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占据主导地位。
3.6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血培养共送检934例,其中需氧793例,厌氧141
例,共检出阳性菌株100株,阳性率10.71%,较之去年高3个百分点,血培养双瓶送检率不到5%,整个血培养送检率相对于感染患者和新增发热患者比例有所增加。
3.7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细菌培养送检数量与检出阳性率较之去年同期明显增加,各检出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除极个别有所上升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减低。
总之,可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用药习惯以及临床标本送检的差异等因素,而出现各种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临床及时送检标本并根据培养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刘春贵.浅析细菌耐药性.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