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4.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
(简答)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5.土地质量: 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7.土地潜力:也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业、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9.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0.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
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13.生态系统管理: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持续性。
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15.土地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16.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17.农用地分等:一个区域的土地经济计算或估价,其基本原理就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制定投入产出表)。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分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景观和环境区别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3.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排他性
②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③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④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土地功能:生产性、承载性、提供原料、观赏性、储蓄和增值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
6.土地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主要有水平结构(层次性)和垂直结构。
7.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a、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b、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c、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d、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8.生态风险的特点:1)不确定性2)危害性3)内在价值性4)客观性
9.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方式: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10.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该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11.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分级标准: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级、适宜亚级和适宜单元。
1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1)自然供给:土地自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影响自然供给的因素:1)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2)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影响经济供给的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率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产出率3)社会需求:结构调整4)制度因素:效率和方向5)环境因素:可持续供给
13.各类土地评价类型、不同划分类型?
(1)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2)按评价的途径: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3)按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按评价的目标: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
1.土地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2.土地评价原理:多样性、综合性、限制性、系统性、相对性、可比性原理
3.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
(1)规划土地评价
(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3)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
(5)提交评价成果
4.地价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真正的地租、土地投资的折旧、土地投资的利息
(2)特点: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大多数随个别交易而形成
(3)概念区分:地价=地租+资本利息+折旧、租金=地租+土地资本利息+其他
38中国生物多样性价格分类
5.我国生物多样性价值分类
①直接价值: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包括食品、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
评估方法:用产品的市场价格估算。
②间接价值: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评估方法: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确定,主要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
③选择价值: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
类型: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遗传价值);别人将来利用(替代消费)。
评估方法:根据人们愿意支付的金额估算。
④存在价值:指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它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人类存在与否无关。
评估方法:与间接利用价值相似,采用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和替代市场法等。
6.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1)确定可持续的目标和对象——应以可持续力作为主要目标
2)调节空间尺度——因为不同的生态过程在不同空间区域上的管理划分是不同的
3)调整时间尺度——因为生态系统管理既要考虑长期的计划和目标,也要认识到短期决策的必要性
4)使系统具有适应性和可理解性——生态系统管理应制订出一种适应生态系统特征变化和科技知识基础变化的体制。
7.什么是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和表现?(如果是论述,自己展开)
土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生产力或其它功能的衰减,以至于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过程
其特点是:作用力多形态;变化的缓慢性与潜在性;后果的长期性与难以消除性
其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与石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
8.编写一份土地利用状况评价报告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①先对自然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②对行政区域划分部分进行了解,例如对某些城镇土地划分几个街道,街道又包括几个街坊,涉及哪些行政村等内容,对这一地区地籍测绘,同时调查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
③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潜力三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总结该地区土地利用特征。
土地利用分析主要涉及使用类型、面积及分布状况这几个任务
④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9.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本单位
①土地类型单位②土壤分类单位③土地利用现状地块④格网单元
(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3)拟定潜力评价表
①潜力评价表中要有限制因素;②要为每一种选定的限制因素划分出相应于各潜力级的界限值。
(4)评定潜力等级
①定性方法②定量方法
10.生态风险评价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风险源分析
风险源分析指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
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源描述。
风险识别是根据评价目的找出具有风险的因素。
风险源描述述产生生态风险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是其他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分布分析。
2)暴露分析
指研究各风险源在评价区域中的分布、流动及其与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
方法一般同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分析相对较难进行,因为风险源与受体都具有空间分异的特点,不同种类和级别的影响会复合叠加,从而使之间关系更加复杂。
3)危害分析
它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部分,目的是确定风险源对生态系统及其风险受体的损害程度。
多采用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和野外观测方法。
毒理实验外推技术——将实验结果与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评价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危害。
适用于传统的局地生态风险评价对污染物排放的评价。
野外观测方法——根据长期的野外观测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推测。
适用于区域风险评价的危害分析。
4)受体分析
受体即风险承受者,指生态系统中可能受到来自风险源的不利作用的组成部分,可能是生物体,也可能是非生物体。
受体分析指风险受体的选择。
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时关键是选择典型的风险受体。
应选择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物种、种群、群落或生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