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nel date)回归方程:
y_--.岛+届X+屉S+届M+且F+届P-He
(1)
万方数据
2011年第3期(总第171期)
刘振彪: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其中,届为常数项;风、屉、届、&、岛分别为农民 人均入力资本数量、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农民 人均信贷资金数量、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农 村产业结构状况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最后 一项£是残差项。 (二)数据说明 本文用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的数据衡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且用1980 年等于100的CPI进行了换算[1"。很多学者在研 究中发现,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份与其选择非 农产业就业机会的数量正比例;农村劳动力接受教 育的年份越多,其获得非农业收入越多,收入增长越 快;据此,本文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的年份来衡量农 民人均人力资本数量,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 鉴》。用每年全国总的农作物耕种面积除以总的从 事农业劳动力人数所得结果,代表农民人均耕种农 作物面积;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本文用金融机构投向农村地区的信贷总量除以农民 总人数所得的商,代表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数据 来自各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财政支农支出资 金规模包括支农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 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用每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 总数量除以农村居民总人数所得结果,代表农民人 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财政统 计年鉴》。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 农村产业结构变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 重上升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上升,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可以反映我国农村的产业 结构状况。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和 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高,说明我 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高及城市化水平高,该地 区农户来自非农收入肯定也高;反之,二、三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低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 就业人数比重低,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和城市化水平低,该地区农户来自非农收入肯定也 低;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 计年鉴》[11]。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涉及的都是时间序列变量,由于对时间序 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格
村产业结构等。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显著变化 使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收入增 加;因此,应从农业和非农业这两种取得收入的渠道 去寻找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多少决定了农民来自非农收 入的大小,而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又取决于农民接受 教育的年限、接受生产技能培训的时间和享受的医 疗卫生条件等。农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和生产技能培 训的时间越长、享受的医疗卫生条件越好,农民人力 资本数量就越多,农民选择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就 越多,从非农领域取得的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和生产技 能培训的时间越短、享受的医疗卫生条件越差,农民 人力资本数量就越少,农民选择非农产业就业的机 会就越少,从非农领域取得的收入就越少,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越快,第二、 三产业产值占农村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越高,从 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就越多,农民获得的 非农业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 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越慢,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农 村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越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 村劳动力人数就越少,农民获得的非农业收入就越 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民信贷资金需求越 容易得到满足,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的权利就越 多,农民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村金融越落后,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8】。农民耕种的农作物面积越 多,农民取得的农业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就越快;反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财政 支农支出越多,农民获得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就 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慢[口]。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定 依据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各种因素设定模型 变量,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y,解释变 量是农民人均人力资本数量X、农民人均耕种农作 物面积S、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M、农民人均财政 支农支出资金数量F、农村产业结构状况P。基于 以上因变量和解释变量设定,构建如下面板数据
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替代关系;当9< 0,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互补关系。 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民收 入增长和财政支农支出变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 整体上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是互补的关 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指出扩大以基础设施、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对农民 收入增长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体系落后,加快我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在短期内能够直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长 期有助于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7]。本文在 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农民收 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6.11一)(6.72一) (O.95。)
70.9M,+0.43R+806.7P女
(2.07。。) R2—0.8673 (3.05’’)(2.33’’) F=77.0288
(2)
其中,一表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 验;。表示在7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下面分析各解释变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影 响的显著性: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通过查表可以得出t 分布的自由度为口一91—4—1—86的双侧分位数 t(o.05/2.。6)一1.98,给定显著性水平口=0.25,通过查 表可以得出£分布的自由度为v=91—4一l一86的 双侧分位数t(o.25/2.86)一0.68。显然,to=6.11> 1.98,tl=6.72>1.98,岛=2.07>1.98,t‘;3.05> 1.98,£s=2.33>1.98,表明在95%的显著性水平 上,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 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 人数的比重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有着显著性的 影响;又因为如=0.95<1.98,这意味着在95%的 显著性水平上,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没有表现 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t2—0.95>0.68, 即在7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表明在75% 的显著性水平上,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对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回归方程加入地区虚变量D,根据eviews5.1 输出(一表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f。表 示在7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3一0063—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38倍,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9年的5153 元[1],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919元。在农 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同时,农民收入增 长来源于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通过对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效果的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目前财政支农支出运行 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农支出、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系。Barrors]将有效生产概念f。=c+昭引入财政
支农支出的产出效应模型,Komendi[4]和Aschau- erES]各自用美国的经验资料,Ahmedc61用英国的经 验资料分别检验9的符号;研究证明,当9>0,财政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 .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只不过大多数文 献都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为研究背景。从 理论上说.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 着替代和互补两种不同的关系。有时是互补关系, 即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扩大财政 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但是, 有时二者又可能是替代关系,扩大财政支农支出对 农民收入增长会产生挤出效应。一般来说,财政支 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可能同时具有替代和互补关系。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扩 大财政支出能够带动民众收入增长,对国民经济起 到倍增的刺激作用。贝利首次提出,财政向农民提 供的商品和服务相当于单位9(O<9<1)的农民生 产性投入【2]。根据这种假说,某农户的生产函数U
一、文献综述
果9>0,就有a(au/ac)/ag<O,即财政支农支出的 扩大引起农户生产边际效率下降,从而引起农户生 产性投入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支农支出 和农民收入增长是替代关系。相反,如果9<0,就 有a(au/ac)/ag<o,即财政支农支出的扩大引起农 户生产边际效率增加,从而引起农户生产性投入的 增加;这时,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人增长呈互补关
第32卷第171期 2011年5月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lCS
VoL
32
No.171 2011
May.
・财政与税务・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人增长的实证分析
刘振彪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实证检验改革开放以朱我画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 长具有正的效应。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并扩 大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从而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农民收入I优化万方数据财经理论与实 Nhomakorabea(双月刊)
2011年第3期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 从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分 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 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农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 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属非农业收入。家庭经营收 入指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 理而获得的收入,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以及采集、 捕猎等农业生产活动取得的收入属农业收入,农民 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餐 饮、社会服务以及文教卫生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取得 的收入属非农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 非生产性收入,今后,这两部分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 重会逐年增加。根据农民收入来源的性质,将工资 性收入、家庭经营取得的非农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合并为非农业收人,将家庭经营农业取 得收入称为农业收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人为4760.6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 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 1853.73元、2435.56元、148.08元和323.25元。 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 重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21%增加到了2007年的 66%,上升了45个百分点;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80年的79%下降到了2007 年的34%。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非农业收入对 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强劲的推动作用,非农业收入 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6年非农 收入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53%, 也就是说,在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由于 来自非农业收入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得 到较大的提高。这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正在 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来越依 靠非农业收入的增长。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特别是2008年世 界爆发金融海啸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 业转移步伐放慢,农民从非农领域获得收入正变得 越来越困难。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农民参与 劳动力市场的合法利益,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是 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资料分析得知,影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农作物耕 种面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农
兰杰(1998)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多重协整 检验方法n幻,该方法对模型中所有独立的协整关系 做总体分析,不事先假定模型中协整关系的个数,也 无需确定对哪一个变量作规范。本文将采用多重协 整检验方法对各种变量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 (一)检验结果 根据eviews5.1输出‘,检验结果如下:
Y。=一3906.3+491.2Xi+16.4Si+
=u(c+99),乱‘>0,0<o,a(au/ac)/ag=∥。如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筒介:
2010一11—12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纳税人收入差距影响税收遵从的实证研究”(10YJA790121),中南大学2009"--2010 年中央高校专项科研经费资助 刘振彪(1965一)男,湖南润口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t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y_--.岛+届X+屉S+届M+且F+届P-He
(1)
万方数据
2011年第3期(总第171期)
刘振彪: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其中,届为常数项;风、屉、届、&、岛分别为农民 人均入力资本数量、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农民 人均信贷资金数量、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农 村产业结构状况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弹性系数,最后 一项£是残差项。 (二)数据说明 本文用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的数据衡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且用1980 年等于100的CPI进行了换算[1"。很多学者在研 究中发现,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年份与其选择非 农产业就业机会的数量正比例;农村劳动力接受教 育的年份越多,其获得非农业收入越多,收入增长越 快;据此,本文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的年份来衡量农 民人均人力资本数量,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 鉴》。用每年全国总的农作物耕种面积除以总的从 事农业劳动力人数所得结果,代表农民人均耕种农 作物面积;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本文用金融机构投向农村地区的信贷总量除以农民 总人数所得的商,代表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数据 来自各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财政支农支出资 金规模包括支农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 费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用每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 总数量除以农村居民总人数所得结果,代表农民人 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财政统 计年鉴》。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表示 农村产业结构变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 重上升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上升,是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可以反映我国农村的产业 结构状况。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和 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高,说明我 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高及城市化水平高,该地 区农户来自非农收入肯定也高;反之,二、三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低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 就业人数比重低,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和城市化水平低,该地区农户来自非农收入肯定也 低;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 计年鉴》[11]。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涉及的都是时间序列变量,由于对时间序 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格
村产业结构等。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显著变化 使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业收入增 加;因此,应从农业和非农业这两种取得收入的渠道 去寻找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因素。 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多少决定了农民来自非农收 入的大小,而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又取决于农民接受 教育的年限、接受生产技能培训的时间和享受的医 疗卫生条件等。农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和生产技能培 训的时间越长、享受的医疗卫生条件越好,农民人力 资本数量就越多,农民选择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就 越多,从非农领域取得的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和生产技 能培训的时间越短、享受的医疗卫生条件越差,农民 人力资本数量就越少,农民选择非农产业就业的机 会就越少,从非农领域取得的收入就越少,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越快,第二、 三产业产值占农村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越高,从 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就越多,农民获得的 非农业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 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越慢,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农 村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越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 村劳动力人数就越少,农民获得的非农业收入就越 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民信贷资金需求越 容易得到满足,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的权利就越 多,农民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村金融越落后,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8】。农民耕种的农作物面积越 多,农民取得的农业收入就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 长就越快;反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慢。财政 支农支出越多,农民获得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就 越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就越快;反之,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就越慢[口]。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设定 依据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各种因素设定模型 变量,模型中的因变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y,解释变 量是农民人均人力资本数量X、农民人均耕种农作 物面积S、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M、农民人均财政 支农支出资金数量F、农村产业结构状况P。基于 以上因变量和解释变量设定,构建如下面板数据
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替代关系;当9< 0,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互补关系。 国内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民收 入增长和财政支农支出变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 整体上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是互补的关 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指出扩大以基础设施、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对农民 收入增长能够起到拉动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体系落后,加快我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在短期内能够直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长 期有助于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7]。本文在 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农民收 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6.11一)(6.72一) (O.95。)
70.9M,+0.43R+806.7P女
(2.07。。) R2—0.8673 (3.05’’)(2.33’’) F=77.0288
(2)
其中,一表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 验;。表示在7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下面分析各解释变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影 响的显著性: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通过查表可以得出t 分布的自由度为口一91—4—1—86的双侧分位数 t(o.05/2.。6)一1.98,给定显著性水平口=0.25,通过查 表可以得出£分布的自由度为v=91—4一l一86的 双侧分位数t(o.25/2.86)一0.68。显然,to=6.11> 1.98,tl=6.72>1.98,岛=2.07>1.98,t‘;3.05> 1.98,£s=2.33>1.98,表明在95%的显著性水平 上,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信贷资金数量、 农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金额、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 人数的比重均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有着显著性的 影响;又因为如=0.95<1.98,这意味着在95%的 显著性水平上,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没有表现 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t2—0.95>0.68, 即在7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表明在75% 的显著性水平上,农民人均耕种农作物面积对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回归方程加入地区虚变量D,根据eviews5.1 输出(一表示在9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f。表 示在7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3一0063—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38倍,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9年的5153 元[1],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919元。在农 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同时,农民收入增 长来源于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通过对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效果的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目前财政支农支出运行 状况,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财政支农支出、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系。Barrors]将有效生产概念f。=c+昭引入财政
支农支出的产出效应模型,Komendi[4]和Aschau- erES]各自用美国的经验资料,Ahmedc61用英国的经 验资料分别检验9的符号;研究证明,当9>0,财政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 .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只不过大多数文 献都是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为研究背景。从 理论上说.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 着替代和互补两种不同的关系。有时是互补关系, 即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扩大财政 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但是, 有时二者又可能是替代关系,扩大财政支农支出对 农民收入增长会产生挤出效应。一般来说,财政支 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可能同时具有替代和互补关系。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扩 大财政支出能够带动民众收入增长,对国民经济起 到倍增的刺激作用。贝利首次提出,财政向农民提 供的商品和服务相当于单位9(O<9<1)的农民生 产性投入【2]。根据这种假说,某农户的生产函数U
一、文献综述
果9>0,就有a(au/ac)/ag<O,即财政支农支出的 扩大引起农户生产边际效率下降,从而引起农户生 产性投入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支农支出 和农民收入增长是替代关系。相反,如果9<0,就 有a(au/ac)/ag<o,即财政支农支出的扩大引起农 户生产边际效率增加,从而引起农户生产性投入的 增加;这时,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民收人增长呈互补关
第32卷第171期 2011年5月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E AND EcoNOMlCS
VoL
32
No.171 2011
May.
・财政与税务・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人增长的实证分析
刘振彪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实证检验改革开放以朱我画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 长具有正的效应。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并扩 大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从而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农民收入I优化万方数据财经理论与实 Nhomakorabea(双月刊)
2011年第3期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 从中国统计年鉴可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分 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 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农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 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属非农业收入。家庭经营收 入指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 理而获得的收入,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以及采集、 捕猎等农业生产活动取得的收入属农业收入,农民 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餐 饮、社会服务以及文教卫生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取得 的收入属非农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 非生产性收入,今后,这两部分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 重会逐年增加。根据农民收入来源的性质,将工资 性收入、家庭经营取得的非农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合并为非农业收人,将家庭经营农业取 得收入称为农业收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纯收人为4760.6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 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 1853.73元、2435.56元、148.08元和323.25元。 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 重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21%增加到了2007年的 66%,上升了45个百分点;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80年的79%下降到了2007 年的34%。特别是从1990年以来,非农业收入对 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强劲的推动作用,非农业收入 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6年非农 收入增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53%, 也就是说,在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由于 来自非农业收入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得 到较大的提高。这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正在 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来越依 靠非农业收入的增长。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特别是2008年世 界爆发金融海啸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 业转移步伐放慢,农民从非农领域获得收入正变得 越来越困难。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保障农民参与 劳动力市场的合法利益,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是 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资料分析得知,影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 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本数量、农作物耕 种面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农
兰杰(1998)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多重协整 检验方法n幻,该方法对模型中所有独立的协整关系 做总体分析,不事先假定模型中协整关系的个数,也 无需确定对哪一个变量作规范。本文将采用多重协 整检验方法对各种变量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 (一)检验结果 根据eviews5.1输出‘,检验结果如下:
Y。=一3906.3+491.2Xi+16.4Si+
=u(c+99),乱‘>0,0<o,a(au/ac)/ag=∥。如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筒介:
2010一11—12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纳税人收入差距影响税收遵从的实证研究”(10YJA790121),中南大学2009"--2010 年中央高校专项科研经费资助 刘振彪(1965一)男,湖南润口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t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