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但也蕴含着后发优势。陕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占全省耕作面积的三分之二。旱地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旱区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因此,促进陕西旱作农业发展,对带动西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陕西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始终把旱区农业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建立了高水平的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研究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旱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优质丰产科技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陕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陕西省境内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等11个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拥有10个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建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农业重点学科群及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星火技术密集区、科学试验与示范基地。其中有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旱区农业水土工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等旱区农业研究机构,涵盖旱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节水技术、生态修复、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杨凌示范区作用显着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有效地带动了陕西省及西北旱作农业发展。“十五”以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805项,其中,获奖成果 156项,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示范区各科教单位和科技型企业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培育了一批为干旱半干旱农业服务的企业,截止2007年底,示范区累计入区注册企业1243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86亿元,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6家,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为主、辐射西北旱作区的产业化格局。一年一度的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高会),成为科技示范辐射的重要载体和国内外知名农业科技会展品牌。
应用技术研究全国领先
近年来,一是选育和推广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采用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创建了一批抗旱节水型或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优异育种新材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旱区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长武58、长旱58、铜麦3号等系列旱区小麦新品种。二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成灾机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取得突破,首次系统研究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完善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体系,研发的0.2%苦皮藤素乳油属国际首创。三是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成效,建立了适应我省不同类型区设施农业配套技术体系,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0万亩,年总产值130亿元。四是旱地集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农艺配套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累计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面积达800多万亩。如,进行的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建了“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将科技要素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将现代微灌节水技术应用于山地生态林建设,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为陕北山地退耕还林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子。该技术在孟岔村580亩山地红枣园示范,灌水量由过去沟灌的每亩约169方减少到26~53方,而产量由沟灌的800~1000公斤/亩提高到1320公斤/亩,节水70%,增产30%以上。与传统不灌水栽植方式相比,亩产量增加了近10倍。五是旱区耕作制度改革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受到党中央及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技术在渭北旱塬推广,每年增产小麦4亿公斤。
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在小麦等重要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农979列入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将可能成为黄淮麦区第七次更新换代品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秦优七号”连续8年在全国推广,累计面积达4375.1万亩,新增产值41.54亿元,2007年,该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是家畜胚胎工程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研究建立了良种牛羊体内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性控胚胎的生产技术体系。三
是干细胞技术研究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001年在国内首次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四是在猪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鸡新城疫病毒基因芯片、猪蓝耳病流行株Jiangxi-3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此外,旱区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成效研究与示范成果社会效益显着,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在黄土高原开展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定位监测研究已50余年,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该领域科技积淀最深的研究基地。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理论与“国土整治28字方略”奠定了该区域生态修复的科学基础和实践纲领。并在黄土高原建立了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这一世界难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率先向国家提出了制定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建议。
农技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
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的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模式的农技推广,围绕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和资源状况,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区域产业中心地带逐步建立和地方产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学试验站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促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捷通道,真正实现了学校与政府、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近年先后在干旱半干旱区建立试验示范站4个,其中在关中地区建设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蔬菜、眉县猕猴桃等3个试验示范站;在陕北建设了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其中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2005年至今,专家团队在全县建立示范果园1000余亩,示范基地1万亩,指导县乡两级农技人员150余名,培训果农1.4万多人(次),使全县的苹果年产量从38万吨增加到52万吨,亩均增加收入500元以上。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畜牧、白绒山羊等试验示范站。
陕西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作,与科技部衔接开展了“12396”信息服务网点建设,目前已建立了9个市级呼叫中心,25个示范县;充分调动了省、市和企业技术力量,面向干旱半干旱区优势产业,创建了31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让科技人员深入旱区农业主战场,开展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根据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创办了32个“农业科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