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哥特式小说特点及文学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及文学评述
摘要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有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学因缘,但它毕竟是一种文学创作倾向。
哥特式小说采用超自然的素材,运用意识流、现实以及超现实相结合等艺术手法,讲述奇事、奇事、奇境,从而拓宽了小说的创作领域,丰富了小说的表现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阐述英国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关键词:哥特式小说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小说中的“哥特”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该部落曾以野蛮剽悍、嗜杀成性而著称),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用它来指代一种为他们所不齿的中
世纪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曾风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堂或修道院高高耸起的尖顶、阴森幽暗的内部、厚重的墙垣、狭窄的窗户、斑斓的玻璃,还有隐蔽的地道、地下藏尸所等。
后来,哥特风格也在非宗教建筑中广泛流传开来。
这样,“哥特”一词又被赋予了野蛮的、恐怖的、神秘的、中世纪的、天主教的、迷信的,甚至东方的等多种含义。
现代读者一般理解它为反古典的、中世纪的、野蛮的和超自然的意思。
一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及特点
哥特式小说的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戏剧在中世纪主要是演绎《圣经》故事,宣扬基督教教义和道德。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戏剧的影响下迅速世俗化。
在欧洲
其他主要国家,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古希腊悲剧,然而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却是古罗马作家塞内加那些充满暴力、复仇与凶杀内容的剧作。
在塞内加的影响下,英国第一批有影响的世俗剧作家即所谓“大学才子”创作了许多“复仇剧”。
哥特式小说的意义在于:它采取了不合理的怪诞形式,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
神秘、怪诞、痛苦的恐怖,以及其他类似的特点,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发展。
他们继承了“恐怖神秘”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批判的成分,并且把它们深刻化。
而在当代的创作中,哥特式小说结合时代精神并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及其意识流的创作
手法,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上的恐慌、人性的弱点以及人丧失家园的空虚。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英国女作家贝里尔·班布里奇的《裁缝》、《到瓶子工厂游戏》;达芬妮·杜穆里埃的《丽贝卡》。
哥特式小说一般描写各类犯罪,情节怪诞、人物性格病态、背景阴森恐怖。
在当时,它主要供有钱人消闲,其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却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启发了从司各特到爱伦·坡等一大批作家,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风格类型,可以说是现代各种惊险小说甚至科幻小说的始祖。
此外,哥特式小说与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随着现实主义的逐渐强大,哥特式小说逐渐走向了衰落,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仍然不间断地出现在后来作家的创作中。
像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小说都具有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点。
二英国哥特式小说的艺术魅力
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哥特式小说的产生还有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以布莱尔、扬格和格雷等为代表的“墓园诗派”对墓园、黑暗、死亡和恐怖的描绘以及感伤主义文学对情感的崇尚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且读者表现出了对中世纪艺术的爱好以及对古老传说、神话、民歌、莎士比亚等戏剧作品中的那种神秘性、超自然性和浪漫传奇的向往。
其次,对“感伤”的推崇使作家不再满足于正面表现现实生活,而倾向于探讨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18世纪中期出现了一批感伤主义作家,而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气氛中往往都夹杂着人内心的灰暗和情绪。
哥特式小说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英国与德国,其原因正如某些研究者所说:
“这些国家恰恰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所统治。
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是上帝的话。
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命定论,认为人只有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
他们把一切都看作是善与恶的冲突,是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体现。
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作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
许多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巫’女‘巫’因此惨遭迫害,被处以极刑。
当然,天主教同样也对清教徒残酷镇压。
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悖的东西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
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
”
综上所述,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有其独特而复杂的文学因缘,但它毕竟是一种文学创作倾向,所以哥特式小说的创作又有其共同的特征:首先,小说家不再拘泥于对日常生活和常人生活的描写,他们把视角转移到充满恐怖和神秘气氛的超现实的不平常的事件,通过对这些超现实的事物的描写,给人提供一种新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和起点,让事物以一种全新的面孔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对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一次颠覆。
正如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德鲁·桑德斯所言,“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
最首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其次,哥特式小说采用超自然的素材,运用意识流、现实以及超现实相结合等艺术方法,讲述奇事、奇人、奇景、奇境,从而拓宽了小说的创作领域,丰富了小说的表现艺术手法;再次,哥特式小说在文学领域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哥特式小说出现后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贬低,新古典主义者甚至斥责它为“野蛮、粗俗”的东西,但它既然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而且具体创作能够轰动一时,那么它就携带着值得人去肯定的新的因素。
浪漫主义作家尤其推崇哥特式小说那种神奇的、夸张的想象力,以及对异国情调的向往。
所以,不能不说哥特式小说与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随着现实主义的逐渐强大,哥特式小说逐渐走向衰落,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仍然不间断地出现在
后来作家的创作中。
三英国哥特式小说的艺术成就
《修道士》是马修·刘易斯19岁时所创作的一部哥特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小说在1796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18世纪最受欢迎、最畅销的经典哥特式小说之一。
但是这部小说也曾引起过轩然大波,招致许多非议,一些人指责该小说是一部违背道德、亵渎神灵的书,甚至还有人扬言要将作者告上法庭。
因此,刘易斯后来不得不对小说进行了许多删改。
这部小说以16世纪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卡普琴斯修道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野心、暴力、乱伦和谋杀的故事。
修道士安布罗斯是一个从善至恶,直至罪恶深重、不能自拔的彻底堕落的恶魔形象。
不过,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并未一味地丑化他,也未把他简单地化为性格单一、内心苍白的抽象符号,而是为我们精心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被毁灭性的矛盾冲突所扭曲和异化的性格鲜明而复杂的艺术典型。
安布罗斯一方面虔诚可敬,道貌岸然,理性使他充满魅力;另一方面又虚荣自负,兽欲十足,非理性使他面目可憎。
在他身上,宗教与情欲相冲突,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人性和兽行相杂陈,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艺术上,《修道士》首先在心理描写的细腻、深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安布罗斯这一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精神世界层面的提示得以完成。
其次,小说讲述的故事虽然恐怖骇人,却又不乏诗情画意,可谓恐怖与诗意兼而有之。
再次,从叙事结构上看,《修
道士》有两条平行又交错发展的故事线索:安布罗斯的情节是主线,其叙述视角是全知视角;雷蒙德与阿格尼丝的故事为副线,其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总之,《修道士》采用了超自然的素材,运用虚构、想象、超现实而与现实相结合等艺术手法,展现了极端的情形和场景,塑造了恶魔般的人物,探索了神秘体验,强调了情感、想象、直觉以及人身上其他各种非理性的因素。
女性哥特式小说是最早的哥特式文学形式,它的主要目标是联络和教育女性读者,通常在道德上较为保守。
然而它也对父权和男性统治的社会结构表示批判。
这种形式非常关注性属差异和压迫。
女性哥特式作品通常表现在荒无人烟的恐怖之地,有一个女主人公受到邪恶的父权统治式人物的追捕或迫害。
尽管历尽恐惧与艰辛,女性哥特式人物总能逃脱像惊悚小说中描写的暴力和性变态的威胁。
这类小说最初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因引起争议而名噪一时。
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最先由克拉拉·里夫、索菲亚·李、安·雷德克利夫引领,后来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和克里斯蒂娜·罗赛蒂也有作品助力。
作为哥特式文学的一种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形式,女性哥特式小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女作家笔下十分常见,甚至见诸于当今社会的搞笑故事。
《瓦塞克》是威廉·贝克福特的成名作。
荷拉斯·沃尔波尔虽然异想天开,但他还有一种物质世界的健全感,而贝克福特则完全生活在一种幻想的领域中。
《瓦塞克》是一个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
政教合一的领袖的称号)的东方故事。
主人公瓦塞克是一位哈里发,他不断追求情欲,却又对知识追根究底。
在身为巫婆的母亲卡拉提斯的唆使下甘愿服侍伊斯兰世界的魔鬼。
他先后以50个儿童向魔鬼献祭,然后向荒芜的圣城伊斯塔卡尔进发,据说在那里有史前苏丹所积的财宝。
途中瓦塞克爱上了接驾的埃米尔(酋长)之女,强行纳这位女子为妃,最后在母亲的逼迫下到达圣城,但他得到的不是财宝,而是炼狱的煎熬,并且失去了最宝贵的上天所赐的礼物——希望。
这部小说前半部夸张地描写了东方的奇异故事,后一半却像是浮士德故事的改编。
这部小说有可能是贝克福特对自己身世的描述。
瓦塞克最后获知自己的命运时,作者沉痛地说:“这就是,应该是,放纵感情与荒唐行径所受的惩罚。
”总而言之,贝克福特的作品中虽然出现的是大篇幅的幻想,但是他仍然是沃尔波尔传统的再现。
在《瓦塞克》中,作者把东方的神话传说与西方的鬼怪故事结合起来,作品中充满了洞穴和深渊中的大火、飞舞的地府精灵、怪异的小矮人、变为美女的魔鬼等哥特式因素。
拉德克利夫夫人对哥特式小说技巧的发展有着诸多的贡献。
首先,她的小说情节发展逻辑性强,悬念设计与众不同,既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其次,她在情节发展中绘声绘色地穿插了许多神秘而恐怖的特殊机关效果,譬如:滑动的壁板、幽深的密室、多变的活门。
它们与小说中叮当作响的锁链声、远方令人心惊的呼号声和毛骨悚然的呻吟声一起营造出恐怖逼人的浓
厚哥特式气氛,唤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之心,并使他们阅读时为之
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著名作家如谢立顿、福克斯对拉德克利夫夫人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悬念设计都曾赞叹不已。
另外,受爱德蒙·伯克的“崇高与美丽”美学理论的影响,拉德克利夫夫人开拓性地在小说中揉进了绚丽多彩的风景描写、变幻多端的天气与光线的运用,优美的崇山峻岭和亮丽的野外风光与阴森、恐怖、黑暗的城堡等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它们和小说中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一起吸引了一大批女性读者,并对后来的女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是从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小说尤其是《乌多尔福的奥秘》中汲取了不少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防:《西方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论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 蒋承勇等著:《英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吴景荣:《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4]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 韩加明:《简论哥特式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文学》,2000年第1期。
作者简介:吕吉瑛,女,1971—,河北井陉人,硕士,讲师,研
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工作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