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白鹿原_的地域文化特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 1 (%23
乘轿子,一路流连滋水河川飘飘扬扬的柳絮和原坡 上绿莹莹的麦苗,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 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即唤轿夫停步, 下轿注目多时再也看不见白鹿的影子,急问轿夫对 面的原叫什么原,轿夫说: ‘ 白鹿原。’小吏 ‘ 哦’了一声就上轿走了。半月没过,小吏亲自来 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 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小吏的独生儿子仍为 小吏,小吏的四个孙子却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 中一位官至左丞相,与司马光文彦博齐名。四进士 全都有各自的著述。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 修祠以纪念其功德,修下了高短粗细格式完全一样 的四座砖塔,不分官职只循长幼而分列祠院大门两 边,御笔亲题 ‘ 四吕庵’匾额于门首。吕氏的一位 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 ‘ 白鹿书院”的牌子。这 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 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咀嚼着。” 白鹿书院存在的历史是在宋代,在悠久的历史 长河中,白鹿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与白鹿原的 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 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 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 “ 小吏亲 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 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 “ 吕氏的一 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 ‘ 白鹿书院’的牌 子。”作者将白鹿书院安置在白鹿原上,并叙写了 它 “ 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重在说明白鹿原 地域文化的渊源与神奇。据史料记载:关中地域至 宋代各地学堂开始兴建,打破了以往家族传授在学 术文化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一些著名的学者亦藉学 院宣扬自己的学说,吸引一批学者聚集在自己周 围,因此学术文化开始形成了以学者为中心的地域 分布特点。白鹿书院既是白鹿原学术文化的中心, 也是关中学术文化的中心,它传承和传播历史文 化,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能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 育和熏陶。 “ 朱先生初来时院子里长满了荒草”, 他 “ 把一副由官方巡抚书写的 ‘ 白鹿书院’的匾牌 架到原先挂着 ‘ 四吕庵’的大门首上”,他随口 说: “ 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香,怕是越磕头头越 昏了。”所以,朱先生随即办起了白鹿书院,他要 让原上的晚生们受到教育,要让原上的文化与文明 薪火相传。
’’ * %+) ,-%. * %(/. & 0
!"#$
% & ’(()
!"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正好在关中一带。西汉 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在关中的地 域文化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在当 代秦地的小说家中,陈忠实的 《 白鹿原》,其人文 景观所透射出的地域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 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在小说的 第二章中,当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之后, 白嘉轩面临着没有女人而无法传宗接代,他没有办 法向阴地里的父亲秉德老汉交代,他要谨慎地对待 自己婚事,要请阴阳先生看看。 “ 他拄着一根棍 子,脚下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雪地里闪耀着 绿色蓝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 样的琼楼仙阁。”在这样一种玄妙雪景的衬托下, 白嘉轩惊奇地发现茫茫雪地里竟然长出一株绿油油 的小蓟,在他希望几乎破灭的关键时刻,他找到了 救命的稻草,有了重新娶女人重新振兴家业的希 望。可以说这段雪景的描写,强化了情节的张力, 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巨大的变化及命运的转折,也 更好地为下文有关白鹿原的神奇传说打下伏笔。 很古很古的时候 ( 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 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 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 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 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 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 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 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 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 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 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三 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 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由于白鹿原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作品中 环境描写的多样性,如果说白鹿原的传说象征着这 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的话,那么,白鹿书院的故 事就更印证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白鹿原的 传说没有确定的时间,是一种虚幻;而白鹿书院的 故事确有详实的年代 ( 宋代),是一种真实。这一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 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 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 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 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 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 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 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 “ 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 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 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 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 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 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 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 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 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 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 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 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 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 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 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 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 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 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 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在 《 白鹿原》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采用极为俭 省的描写策略,不作大篇幅的景物铺排,而是取用 古人所说的 “ 极省法”,把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 把景物渗透于关中大地之中,通过间断的描写,展 示关中的春夏秋冬,展示关中大地的农耕文明。在 小说的第八章中,作者写出了白鹿原关中一年四季 的环境。 “ 牛拉着箍着一圈生铁的大木轮子牛车嘎吱嘎 吱碾过辙印深陷的土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 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冬天和春天载着沉重的 烘肥从场院送到田里,夏天和秋天又把收下的麦捆 或谷穗从田地里运回场院。” “ 一个连阴雨天的后晌,雨住天开,云缝里泄 下一抹羞怯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房瓦上,令人心 胸舒畅了些。” “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 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 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 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 麦子播种几近尾声, 刚 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 早种的田 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 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 结束, 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 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 秋收秋播完毕到地冻上粪前的暖融融的十月 小阳春里,早播的靠茬麦子眼看着忽忽往上蹿,庄 稼人便用黄牛和青骡套上光场的小石磨进行碾压。 麦无二旺,秋旺春不旺。川原上下,在绿葱葱的麦 田里,黄牛悠悠,青骡匆匆,间传着庄稼汉悠悠的 ‘ 乱弹’腔儿。” “ 当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大雪, 立即结束了给秋小麦造成春天错觉的小阳春天气, 地冻天寒,凛冽的清晨里,牛拉着粪车或牛驮着冻 干的粪袋,喷着白雾往来于场院和麦田之间。” 这些段落描写,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 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写出了白鹿原 ( 关中 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 “ 原湿宽平,土脉膏润”; “ 自潼关而西,垂杨夹 道,稻谷盈道”; “ 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 田宜稻,最称沃壤”。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 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 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
陈忠实的 《 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 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 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 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
!*+,-
!!
!"#$
% & ’(()
名作 欣赏
wenku.baidu.com当代文学
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
一、自然景观—— —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二、人文景观—— — 文化传统的渊源
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的,因 而以反映人们活动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再现生活 时,是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正 如茅盾所说: “ 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 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 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 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 段话阐明了环境和人物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 此,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和自然背 景,或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 — 外景和内景, 都会直接影响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受和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 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 “ 蓝田猿人”头骨石 和稍晚的 “ 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 期历史上, 《 诗经》中的 《 公刘》 《 绵》等叙述周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
《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 $吕作民 (
关键词: 《 白鹿原》 摘 地域文化 文化特色 文化品格
白城
!"#$$$)
要:陈忠实的 《 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
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 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 现 《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这画面素净、简 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 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在 《 白鹿原》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 节的需要,配置了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以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 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的 展开部分, “ 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 又转折上进入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 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 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这是 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 转、白嘉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 发展趋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 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 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 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第二十八 章里,作者写道: “ 朱先生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 惯。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原坡上一片雪白。 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大树小树的枝枝杈杈都裹 着一层白雪。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世间一 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雪景瞬间 ” 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 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 描写, 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对混乱与血腥历史现实 的绝望和厌恶, 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
.$$/ %((0 1 (%23
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 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 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 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 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 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 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 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 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 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 “ 枕头”。枕 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 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 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 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 《 从 〈 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 作为 “ 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 “ 封 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 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 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 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 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 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 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理性解说。继这一解 说之后的是 《 白鹿原》的诞生。形象而感性地把作 者的解说再现出来,从而使 《 白鹿原》成为一部解 说关中文化的融感性理性于一体的文化文本。 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来自描 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 言、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 部环境进入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 部分。在小说中,它们主要起一种情调、氛围的烘 托作用,让鉴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 真的审美效应。
乘轿子,一路流连滋水河川飘飘扬扬的柳絮和原坡 上绿莹莹的麦苗,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凌空一 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小吏即唤轿夫停步, 下轿注目多时再也看不见白鹿的影子,急问轿夫对 面的原叫什么原,轿夫说: ‘ 白鹿原。’小吏 ‘ 哦’了一声就上轿走了。半月没过,小吏亲自来 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 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小吏的独生儿子仍为 小吏,小吏的四个孙子却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 中一位官至左丞相,与司马光文彦博齐名。四进士 全都有各自的著述。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 修祠以纪念其功德,修下了高短粗细格式完全一样 的四座砖塔,不分官职只循长幼而分列祠院大门两 边,御笔亲题 ‘ 四吕庵’匾额于门首。吕氏的一位 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 ‘ 白鹿书院”的牌子。这 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 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咀嚼着。” 白鹿书院存在的历史是在宋代,在悠久的历史 长河中,白鹿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与白鹿原的 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 忽然看见一只雪白的小鹿 凌空一跃又隐入绿色之中再不复现。” “ 小吏亲 自来此买下了那块地皮,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 居,又为自己划定了墓穴的方位。” “ 吕氏的一 位后代在祠内讲学,挂起了 ‘ 白鹿书院’的牌 子。”作者将白鹿书院安置在白鹿原上,并叙写了 它 “ 带有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重在说明白鹿原 地域文化的渊源与神奇。据史料记载:关中地域至 宋代各地学堂开始兴建,打破了以往家族传授在学 术文化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一些著名的学者亦藉学 院宣扬自己的学说,吸引一批学者聚集在自己周 围,因此学术文化开始形成了以学者为中心的地域 分布特点。白鹿书院既是白鹿原学术文化的中心, 也是关中学术文化的中心,它传承和传播历史文 化,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能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 育和熏陶。 “ 朱先生初来时院子里长满了荒草”, 他 “ 把一副由官方巡抚书写的 ‘ 白鹿书院’的匾牌 架到原先挂着 ‘ 四吕庵’的大门首上”,他随口 说: “ 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香,怕是越磕头头越 昏了。”所以,朱先生随即办起了白鹿书院,他要 让原上的晚生们受到教育,要让原上的文化与文明 薪火相传。
’’ * %+) ,-%. * %(/. & 0
!"#$
% & ’(()
!"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祖先的传说和历史的篇什,正好在关中一带。西汉 的司马迁和东汉的班固,都是关中人。在关中的地 域文化史上,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传统,在当 代秦地的小说家中,陈忠实的 《 白鹿原》,其人文 景观所透射出的地域文化溯源,至少是一直可以上 溯到周秦、两汉的,一如白鹿原的得名。在小说的 第二章中,当白嘉轩的第六房女人胡氏死去之后, 白嘉轩面临着没有女人而无法传宗接代,他没有办 法向阴地里的父亲秉德老汉交代,他要谨慎地对待 自己婚事,要请阴阳先生看看。 “ 他拄着一根棍 子,脚下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雪地里闪耀着 绿色蓝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 样的琼楼仙阁。”在这样一种玄妙雪景的衬托下, 白嘉轩惊奇地发现茫茫雪地里竟然长出一株绿油油 的小蓟,在他希望几乎破灭的关键时刻,他找到了 救命的稻草,有了重新娶女人重新振兴家业的希 望。可以说这段雪景的描写,强化了情节的张力, 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巨大的变化及命运的转折,也 更好地为下文有关白鹿原的神奇传说打下伏笔。 很古很古的时候 ( 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 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 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 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庄 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 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 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 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 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 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 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三 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 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由于白鹿原农民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作品中 环境描写的多样性,如果说白鹿原的传说象征着这 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的话,那么,白鹿书院的故 事就更印证了这一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白鹿原的 传说没有确定的时间,是一种虚幻;而白鹿书院的 故事确有详实的年代 ( 宋代),是一种真实。这一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 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 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 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 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 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 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 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 “ 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 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 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 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 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 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 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 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 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 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 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 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 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 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 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 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 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 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 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在 《 白鹿原》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采用极为俭 省的描写策略,不作大篇幅的景物铺排,而是取用 古人所说的 “ 极省法”,把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 把景物渗透于关中大地之中,通过间断的描写,展 示关中的春夏秋冬,展示关中大地的农耕文明。在 小说的第八章中,作者写出了白鹿原关中一年四季 的环境。 “ 牛拉着箍着一圈生铁的大木轮子牛车嘎吱嘎 吱碾过辙印深陷的土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 田地和村庄之间悠然往还,冬天和春天载着沉重的 烘肥从场院送到田里,夏天和秋天又把收下的麦捆 或谷穗从田地里运回场院。” “ 一个连阴雨天的后晌,雨住天开,云缝里泄 下一抹羞怯的阳光,洒在湿漉漉的房瓦上,令人心 胸舒畅了些。” “ 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 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 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 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 麦子播种几近尾声, 刚 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漉漉的泥土, 早种的田 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 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 结束, 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霾和沉闷已 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 “ 秋收秋播完毕到地冻上粪前的暖融融的十月 小阳春里,早播的靠茬麦子眼看着忽忽往上蹿,庄 稼人便用黄牛和青骡套上光场的小石磨进行碾压。 麦无二旺,秋旺春不旺。川原上下,在绿葱葱的麦 田里,黄牛悠悠,青骡匆匆,间传着庄稼汉悠悠的 ‘ 乱弹’腔儿。” “ 当一场凶猛的西北风带来厚可盈尺的大雪, 立即结束了给秋小麦造成春天错觉的小阳春天气, 地冻天寒,凛冽的清晨里,牛拉着粪车或牛驮着冻 干的粪袋,喷着白雾往来于场院和麦田之间。” 这些段落描写,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 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写出了白鹿原 ( 关中 平原)有别于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的地域特色, “ 原湿宽平,土脉膏润”; “ 自潼关而西,垂杨夹 道,稻谷盈道”; “ 终南、二华之阴,泉流交错, 田宜稻,最称沃壤”。更写出了原上农民生活的恬 静,写出了原上农耕的文明,在这里,人们看到的 是农忙时节牛车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在田地和村
陈忠实的 《 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 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 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 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
!*+,-
!!
!"#$
% & ’(()
名作 欣赏
wenku.baidu.com当代文学
庄之间悠然往还;听到的是雨过天晴人们心胸舒畅
一、自然景观—— —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二、人文景观—— — 文化传统的渊源
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中的,因 而以反映人们活动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再现生活 时,是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正 如茅盾所说: “ 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 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 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 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 段话阐明了环境和人物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 此,无论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和自然背 景,或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场景—— — 外景和内景, 都会直接影响表现人物的行为、思想、感受和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 白鹿原”位于关中土地上,是华夏民族的摇 篮,这里不仅有距今七、八千年的姜寨文化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而且有更早的 “ 蓝田猿人”头骨石 和稍晚的 “ 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在汉民族的早 期历史上, 《 诗经》中的 《 公刘》 《 绵》等叙述周
名作 欣赏
当代文学
!
《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 $吕作民 (
关键词: 《 白鹿原》 摘 地域文化 文化特色 文化品格
白城
!"#$$$)
要:陈忠实的 《 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
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 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 现 《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的笑声和庄稼汉悠悠的乱弹腔儿。这画面素净、简 洁、明丽,如一幅宁静的关中乡村风景画,给人一 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 在 《 白鹿原》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展开情 节的需要,配置了很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借以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 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的 展开部分, “ 白嘉轩佝偻着腰走过白鹿原的街道, 又转折上进入白鹿村的丁字路,脚下已经落下一层 厚厚的积雪,嚓嚓嚓响着,背抄在腰上的手和脖子 感到雪花融化的冰冷,天上的雪还在下着”。这是 家族斗争中鹿子霖的阴谋得逞、白孝文的命运逆 转、白嘉轩的希望破灭的关键时刻,也是小说情节 发展趋向高潮的重要一环,关于雪的描写,无疑强 化了情节的张力,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内心巨大 的心理冲突和心灵创伤,有助于在洁净的底色上彰 显家族斗争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和丑恶。第二十八 章里,作者写道: “ 朱先生依然保持着晨读的习 惯。他开开门看见了一片白雪。原坡上一片雪白。 书院的房瓦上一片雪白。大树小树的枝枝杈杈都裹 着一层白雪。天阔地茫冰清玉洁万树银花。世间一 切污秽和丑陋全部被覆盖得严丝不露了。雪景瞬间 ” 消除了他许久以来的烦闷。 这段充满诗意与画境的 描写, 非常典型地显示了他对混乱与血腥历史现实 的绝望和厌恶, 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情怀。
.$$/ %((0 1 (%23
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 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 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 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 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 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 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 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 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 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 “ 枕头”。枕 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 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 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 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 《 从 〈 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 作为 “ 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 “ 封 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 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 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 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乡社每 一个村庄每一个家族,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平民的血 液,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 构”,这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理性解说。继这一解 说之后的是 《 白鹿原》的诞生。形象而感性地把作 者的解说再现出来,从而使 《 白鹿原》成为一部解 说关中文化的融感性理性于一体的文化文本。 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来自描 写对象,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俗、方 言、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 部环境进入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 部分。在小说中,它们主要起一种情调、氛围的烘 托作用,让鉴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 真的审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