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和保护环境作为宗旨。人类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从中获取资料,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我们不是自然的决定着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再次,它要求生态公平,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空间,其他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最后它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政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位一体,均衡发展,不能为发展某一项而牺牲其他项。
2.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我们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在工业化的今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存在着深刻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生生产关系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环境的掠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目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及环境治理的投入,我们的环境危机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依然向恶化方向发展,甚至要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1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比上一年下降了2.04%,总量是2499.9万吨;淡水资源环境的总体情况是,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水土流失面积为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农业与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与城市污染向广大农村地区转移;2011年,中国气候总体上呈现出暖干特征,区域性、阶段性的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繁,全国降水异常的偏少,2011年,中国的平均气温为9.5℃,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连续第15年偏暖;2011年全国各类地质灾害共发生15664起。”[3]此外,在国际上我们也承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提倡保护环境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壁垒,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的向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具有污染性的产业。在我国工业化水平不足的情况下,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必然的。
3.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我国的生态建设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建设生态文明。
3.1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紧紧的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在全社会上牢固的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活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自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其损伤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自我恢复,然而,对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远远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为的修复生态环境效果不佳,生态文明的建设重在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先索取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创造着,也是生态文明的享有者。
3.2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思想总结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宜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二是建立起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相关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三是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科技的发展为资源节约提供可能。加强环境方面的研究,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3生态文明法制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将变成一纸空谈。在邓小平领导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顺利进行。1981年,邓小平提出:“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