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
摘要:壳聚糖是性能优良的天然黏膜黏着剂,常用于多肽类药物的黏膜给药。壳聚糖微球除具有壳聚糖本身特点外,在性能上又有新的改善,利用壳聚糖制成的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位置的保留时间,达到控释目的。实验以戊二醛,多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微球制备工艺。
关键词:微球,壳聚糖,戊二醛,多聚磷酸钠
1 研究背景
1.1 微球
微球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剂型,它是以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材料制成的球状载体给药系统,微球中的药物分散或包埋在材料中而形成球状实体,微球直径大小一般为0.3~100μm。不同粒径范围的微球针对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靶组织。这类剂型的开发,对于发展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 微球的特点
药物制备成微球后可达到下述目的: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生物碱类等;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易氧化的β-胡萝卜素、对水气敏感的阿司匹林等;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如油类、香料、脂溶性维生素等;对缓释或控释药物,可采用惰性基质、薄膜、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制成微球或微囊,可使药物控释或缓释;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如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或细胞毒素药物(抗癌药)制成微球或微囊的靶向制剂,可将药物浓集于肝或肺等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药物外,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白等包囊,在体内生物活性高,而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1]。
1.1.2 各种微球的制备研究
1.1.
2.1 清蛋白微球
清蛋白微球制剂是人或动物血清清蛋白与药物一起制成的一种球状制剂。清蛋白是体内的生物降解物质,注入肌体后,在肌体的作用下逐渐降解后清除,性能稳定、无毒、无抗原性,因此清蛋白微球制剂是理想的控缓释靶向制剂之一。其制备方法有:热变性法;化学交联法(即用化学交联剂同清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变性);聚合物分散法和界面缩聚法等。
1.1.
2.2 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微球
聚乳酸(PLA)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大部分PLA和PLGA微球均采用乳化分散法和相分离凝聚法制备。其中相分离法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乳化分散法对水溶性、脂溶性药物均适宜。
1.1.
2.3 明胶微球
以明胶作载体材料,无不良反应,无免疫原性,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是目前动脉栓塞的主要材料,应用广泛。丁红等[2]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阿霉素明胶微球,对其粒径及分布、体外释放药物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动物栓塞效果的初步实验。
1.1.
2.4 壳聚糖微球
壳聚糖无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壳聚糖曾被提出制成微球,包封小分子抗炎药物。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有乳化交联、蒸发溶剂、喷雾干燥等方法。Nishioka Y[3]等考察了抗癌药顺氯氨铂-壳聚糖微球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药物包藏量随壳聚糖含量增大而显著增加,壳聚糖的掺入对微球初始破裂有抑制作用,药物释放速度明显减少。
1.1.
2.5 聚羟基丁酸酯微球
聚羟基丁酸酯(PHB)为微生物合成的新型可降解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中长期降解周期。其化学结构式为:[-CH(CH)3-CH2-CO-O-] ,它比PLA、PLGA降解周期长,生物相容性更好,较适合作为中长期控释药物的载体。与目前已有的其他可生物降解材料相比,有易纯化、无残留催化剂等优点。实验研究结果与同剂量的原药组相比,延长抗生育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1.1.
2.6 磁性微球
目前,磁性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分离技术和靶向药物的载体,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磁性微球根据其组成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磁性高分子微球、磁性生物大分子微球和磁性无机物微球。磁性微球给药载体的特点是减少用药剂量,增强药物对靶组织的特异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1.
2.7 生物黏附微球
生物黏附微球是指药物与黏附材料分散在载体中。这类微球在到达黏膜表面时,其中的黏附材料可与生物黏膜产生黏附作用,从而在黏膜表面滞留较长时间,并持续释放药物。其制备方法有喷雾干燥法、溶媒干燥法[4]等。
1.1.3 壳聚糖微球的应用
1.1.3.1 缓控释给药
壳聚糖是一种弱碱,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不溶。在酸性介质中,其氨基在溶液中被
质子化,成为带正电的多聚糖,故通常使用pH值1~3的醋酸缓冲液作为壳聚糖溶液的溶剂。壳聚糖分子内具有活性基团氨基,可与含双官能团的醛类或酸酐类药物发生化学交联,使药物大量分布于交联结构内,缓慢释放,包封在壳聚糖微球内的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控释或延时释药[5]的特征。
1.1.3.2 靶向给药
壳聚糖本身具有一定的黏膜黏附性,通过控制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形状,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能够提高壳聚糖微球的靶向效果。
1.1.3.3 生物大分子给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疫苗、蛋白质这类药物具有活性高、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用量少等突出优点,但是疫苗、蛋白质类药物还具有分子质量大,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差,容易受体内酶、微生物、体液所降解,生物膜通透性差,半衰期短等缺点,使得疫苗、蛋白质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大受限制。而将疫苗、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球系统给药,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药物在体内的很快降解,还能将药物缓慢释放并靶向送达体内的作用部位,从而达到长效缓释靶向目的。
1.1.3.4 黏膜黏附给药
壳聚糖具有较好的黏膜黏附性,在酸性环境下黏附力最强,且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壳聚糖的黏附机制主要是与黏液中的糖蛋白产生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1.1.3.5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
载有药物的壳聚糖微球随血液循环到达靶区周围释放药物,使靶区周围很快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浓度,而在机体其他部位药物的分布量较小,从而减少了对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同时由于载体壳聚糖自身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与药物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1.1.3.6 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壳聚糖微球溶胀引起的扩散释药过程可以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梯度,对药物的吸收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同时壳聚糖分子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打开细胞通道,有利于提高药物在细胞间瞬间渗透的能力,促进药物在细胞内发挥药效。壳聚糖微球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通透性,有利于药物在细胞内发挥药效。
1.1.3.7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抗生素口服给药时存在作用部位浓度低、滞留时间短,在酸性胃液中不稳定等问题。壳聚糖微球作为抗生素药物的载体,能提高药物稳定性,保持药物活性。另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重组肽和蛋白质药物不断涌现,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与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