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从翻译西方文学开始的,翻译文学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发展和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的翻译源于晚清,一百年来,儿童文学的翻译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与发展,建国后的繁荣与曲折,文革期间的惨淡与凋零,改革开放后的重生与发展,直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园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09
1 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与翻译
晚清时期,社会急剧变革,有识之士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知识分子们把翻译引介西方作品作为启蒙思想的途径,倡导启蒙救国,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大力提倡翻译域外小说,并十分注重翻译对儿童的教育功能的开发。
其创办的《新小说》上就发表了诸如《海底旅行记》等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儿童文学及其创作和翻译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作为独立形态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这同样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国。
在革命思想的启发下,长期被忽视的儿童问题、儿童文学问题也提到日程上来了。
(浦漫汀,1982:174)1918
年由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参加改组的《新青年》首提儿童文学,首发《狂人日记》呼吁“救救孩子”,在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四开始的儿童文学始于翻译。
“五四时期,为适应时代的急需,许多热衷于儿童文学的人,纷纷从翻译外国作品和改写古代作品两个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青年》等杂志在刊登译著上十分热心,1919年发表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文,从此展开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培养教育新一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翻译一度繁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革期间,儿童文学遭到的破坏是极其惨重的,而翻译更是濒临灭绝的边缘。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儿童文学翻译再度繁荣。
今日,各类童话故事,或经典,或哲学,或传奇,或魔幻,如安徒生童话系列,一千零一夜故事,迪士尼系列,哈利波特等等,已成为中国孩子和父母睡前读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四个阶段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受社会变革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很大。
自清末以来的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建国后又经历了左倾政治运动,以及随后的文革十年浩劫,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
相应地,儿童文学的翻译也随社会变动而起落沉浮,呈现出
鲜明的阶段性。
本文拟从五四时期、建国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四个阶段对中国翻译儿童文学进行梳理。
2.1 五四时期的兴盛与发展(1898-1949)
2.1.1 清末与民国时期
此阶段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产生与兴起时期,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
之所以选取1898年作为研究的开端,是因为该年对中国儿童文学来讲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实践上来看,这一年是中国人独立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的开端。
此后,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出现了翻译作品的热潮,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如《月界旅行》,世界经典儿童文学著作如《伊索寓言》,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毓修主持编译的《童话》丛书。
“从现有的统计来看,所翻译的篇目约为120篇/部,出版企业18家,涉及到的译者59人,”(李丽,2005)
翻译和改写在当时的旧读物被摒弃、新作品一时又难以应求的情况下,着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同时,也给作家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对发掘中外儿童读物的精华,排除其糟粕,开创现代儿童文学的新天地都有实际意义。
2.1.2 五四后时期
这个阶段是我国儿童丛书盛行的阶段,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名家名著。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郑振铎1927年写的《文学大纲》。
若论“五四”期间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贡献,鲁迅便是众多译者
中首当其冲的一位。
自1903年,鲁迅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两本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中间译了著名的《爱罗先珂童话集》,《小约翰》,《小彼得》,《表》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还译了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和契诃夫的《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2.2 建国后的繁荣与曲折(1950-1965)
解放初期,儿童文学园地仍处在刚开发的阶段,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作品较少。
为了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在党的关怀与重视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出版工作很快发展起来。
据统计,1955年以前,出版的优秀外国作品有850多种,印行一千二百多万册。
其中翻译介绍比较多的是早期苏联作家的作品。
如盖达尔、班台莱耶夫等的小说,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巴尔托等的儿童诗、米哈尔科夫等的剧本,阿.托尔斯泰、巴若夫整理的民间童话,伊林、瑞特科夫的科学故事等。
一些外国著名的古典儿童文学和读物被大量翻译出版,在中国发扬光大。
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后左倾思潮的障碍,1958年始的自然灾害,1959年反右倾政治运动的清规戒律严重阻碍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翻译,使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一度停滞。
2.3 文革期间的惨淡与凋零(1966-1976)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空白
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儿童文学几乎惨遭灭顶之灾。
虽说在1971年林彪集团覆灭之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有所恢复,
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儿童文学沦为说教的工具。
而翻译则是无从谈起。
2.4 改革开放后的重生与发展(1978-2012)
为了应对四人帮造成的“书荒”局面,1978,国家出版总局在庐山召开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
庐山会议以后,国内成立了两个新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新蕾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被扼杀的儿童刊物相继复刊,新的出版机构不断出现,不仅发表了许多我国作家创作的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点的佳作,也发表了不少当代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既丰富了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又为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阵地。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儿童文学翻译再度繁荣。
2.4.1 80-90年代
进入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而且其翻译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对中国儿童文学影响之深,远胜于五四前后与2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
(王泉根,2008)涉及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作者和译者之众,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限于篇幅,本文只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
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呈现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趋向。
进入九十年代,纷纷被译介到中国的作品的类别也多元化。
有充满现代意识与变革精神的作品,如美国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等;有反映科技创新和未来精神的科
幻作品,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凡尔纳经典科幻探险小说珍藏文库》等;有反映自然动物生态与环保的作品如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俄国的《森林报》、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俄国的《十万个为什么》等。
2.4.2 21世纪之初
进入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使全世界真正成为“地球村”。
现在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与畅销书都能迅速及时地在中国同步出版,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系列童话。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都能看到世界各国最新的儿童作品,如美国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英国艾琳.亨特的《猫武士》系列,奥地利托马斯·布热齐纳的《超级小虎队》系列,日本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探案集》等不胜枚举,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儿童的阅读生活。
3 翻译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
鲁迅说过: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旧的传统文化不适宜儿童的阅读,而新的儿童文学创作尚未萌发的社会背景下,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及时地填补了儿童文学的空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不仅如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也给中国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巴金曾说,“我是爱罗先珂童话的爱读者”,他的童话“在我的思想
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四篇童话中至少有三篇是在他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王泉根,2000)以大量翻译作品为营养,经过近百年的培育,中国儿童文学初具规模,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渐渐壮大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2]李丽.生成与接收: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新视野[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4]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魏雪梅(1977-),女,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