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的层次解读-精品文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的层次解读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想把阅读教学教好、教活,让学生爱上阅读,体味到阅读的愉悦和美好,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有层次地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而经典文本都是超越时空的优秀的作品,承载着人类文明普遍而共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时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读者阅历和心境的不同,经典文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常教常新”,而对学生来说也必须做到“常读常新”。本文试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孔乙己》为例,就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进行一番探讨,希望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层次化的解读能够找到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一、透过文字表面,读出深刻意蕴

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张大文说:“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体会到语言精炼的好处,从而掌握这个工具。”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但要认识它的表现形式,还要透过形式认识其内涵,重视其意蕴的探究,在了解其字面意思的同时,弄清其字里行间的意思。[1]“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多个层面,一步步春风化雨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2]

对于经典文本的教学,教师应该透过文字的表层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表象之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在不断触碰中让学生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拉近读者和作者的时空距离。

小说《孔乙己》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几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距我们所处的年代已经很远,学生不懂得作者为何在此要花三个段落来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此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通过对比“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突出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也从“我”职务的变换窥见掌柜的冷酷势利――“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从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在领会到环境描写作用后,学生便能体会作者冷峻、幽默的笔调下的各色人物所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中再出现的孔乙己肯定不会是社会的幸运儿。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首先立足于透过表层文字读出深刻意蕴,这样可以消除读者与文本、作者间的隔膜,让读者走进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精彩世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

读。类似的还有后面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如果仅仅把它当做外貌描写,那就太浅层次了,容易导致阅读的浮光掠影。因此,对这样的经典文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好表层文字之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从表层文字之中读出作者的深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曲径通幽的成功体验,渐渐爱上阅读。

二、抓住点睛之笔,悟出深刻主题

经典文本中,作者常常把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与文中的人物叙述自然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手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神来之笔,对领悟经典文本的人物和主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这些点睛之笔,让学生彻底地理解了作品经典之所在。

《孔乙己》中的掌柜有这么一句反复说的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看似随意,但仔细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就不那么简单了。小说开始就交代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但品行却是比一般人要好,那就是从不拖欠酒钱,偶尔有欠,也是及时还上的。而这十九个钱是什么时候开始欠的,掌柜自己似乎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孔乙己欠了十九个钱。掌柜第一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酒店里的酒客、伙计才发觉孔乙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到店里来喝酒了。这至少传递给读者两个信息:一是孔乙已在人们心中地位低下,可有可无;二是孔乙己生活确实已经贫困不堪,已经没有钱再到店里来喝酒了。最后孔乙己爬

来喝酒时候,掌柜仍然“不动声色”地和他打招呼:“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牢记十九文钱,不关心孔乙己死活,其自私冷酷令人发指。小说反复四次的这句话此时一下子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作者冷峻的叙述中感到震撼。

经典文本是需要仔细研读的,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3] 。这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作者“不经意”的着力点,理解文本的深刻主题,从而让学生对作者的那些“不经意”而拍案叫绝。

三、关注阅读体验,读出独特韵味

王克强在2014年第5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了美国语文“潮课”,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绝对化的存在,它具有情境性与文化性,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去中心化”的语文主张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知识”。在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情境,挖掘蕴藏在文本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文本独特的韵味,感知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及文本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经典文本中有时人物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所以,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文本的语言,关注学生

的阅读体验,并善于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作者对人物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读出作品的独特韵味。《孔乙己》中有这样两段文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在这一段中,他先是不答,表明自己是读书人,不屑接“短衣帮”的话,“排出”意在显示自己出手阔绰,高人一等。而他最后一次来酒店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他掏钱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出”既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又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从“排”到“摸”动作的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动词的感悟,能够体会到孔乙己动作、心理、情感及境遇的变化,对鲁迅先生高超的用词技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的感情认知也便有了更深的领悟。类似的词语在《孔乙己》一文中还有很多,比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慌”字和“罩”字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慌张的

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性格:贫寒、迂腐却不失善良与可爱。

学生经验和教材经验之间的创造性转换、沟通和交融,实现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4]文字是理解文本的桥梁,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文字,才有可能理解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