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技师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校通信运营服务(五年制)—《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

二、设计学时:200

三、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面向电子测量与应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通过学习讲解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根据测量需要和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测量方案、使用电子测量仪器和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四、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辟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具体要求是:

㈠学会以下分析和使用方法:

1、掌握电子测量的的特点。

2、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

㈡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能力:

1、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2、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案和仪器,同时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㈠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㈡通过一定数量习题练习加深对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非线性电路几种工程近似分析方法

㈢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六、学时分配表

名称

绪论

测量误差理论与测量结果处理总课时

12

28

讲课

8

20

实践

4

8

章次

七、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了解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电子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电子测量的内 容和电子测量技术发展概述。

1、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2、电子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3、电子测量的内容

4、电子测量技术发展概述

通过书上的讲解, 给学生具体进行分析和说明, 把书上的内容用比较简单能 让学生容易听懂的方法表达出来。

1、了解常用测量术语简介、熟悉测量误差的合成和分配、和熟悉测量结果 的描述与处理。

2、熟悉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法、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及掌握最佳测量方案 选择

1、常用测量术语简介

2、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法

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电流的测量 电压的测量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测量用信号源 示波测量技术 频域测试技术 数据域测试技术

光纤通信测试技术

合 计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14 16 22 10 32 32 12 12 10 200

8 10 12 6 16 18 8 8 6 120

6 6 10 4 16 14 4 4 4 80

3、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

4、测量误差的合成和分配

5、测量结果的描述与处理

6、最佳测量方案选择

讲解时,注意结合专业的特点,让学生掌握测量误差的方法。

1、熟悉、掌握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2、了解、熟悉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3、了解、熟悉集成电路参数的测试

1、概述

2、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3、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4、集成电路参数的测试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电路参数的测试。

1、熟悉、掌握直流电流的测量

2、熟悉、掌握交流电流的测量

1、概述

2、直流电流的测量

3、交流电流的测量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电流的测试。

1、熟悉、掌握摹拟式电压表

2、熟悉、掌握电子电压表

3、熟悉、掌握数字式多用表

4、掌握电压测量的应用

1、概述

2、摹拟式电压表

3、电子电压表

4、数字式多用表

5、电压测量的应用

讲解时注意结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

1、熟悉、掌握电子计数器及其应用

2、了解、熟悉其他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方法

1、概述

2、电子计数器及其应用

3、其他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方法

讲解时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悉其他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方法。

1、熟悉、掌握低频信号发生器

2、熟悉、掌握函数信号发生器

3、熟悉、掌握高频信号发生器

4、了解、熟悉合成信号发生器

5、、熟悉扫频信号发生器

1、概述

2、低频信号发生器

3、函数信号发生器

4、高频信号发生器

5、合成信号发生器

6、扫频信号发生器

7、测量信号源的选择和使用

讲解时结合实例,注意分层次,由浅到深,使学生掌握各信号生成器。

1、熟悉示波测试的基本原理

2、掌握通用示波器

3、了解取样示波器

4、了解记忆示波器和存储示波器

5、了解数字存储示波器

1、概述

2、示波测试的基本原理

3、通用示波器

4、取样示波器

5、记忆示波器和存储示波器

6、数字存储示波器

7、示波器的基本测试技术

本章以实践为主,让学生了解示波器。

1、了解频率特性测试仪

2、了解频谱分析仪

1、概述

2、频率特性测试仪

3、频谱分析仪

本章结合实例讲解,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讲解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过程中,注意选用例子的难度范围。

1、了解逻辑电路的简易测试

2、了解逻辑分析仪

1、概述

2、逻辑电路的简易测试

3、逻辑分析仪

讲解时注意结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讲解。

光纤通信测试技术

1、熟悉、掌握光纤与光源的测试

2、了解光纤通信仪表与应用

1、概述

2、光纤与无源光器件的测试

3、光源与光发送机的测试

4、光接收机

5、常用光纤通信仪表与应用

讲解时注意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悉其光纤与光源的测试。

八、考核办法

1.根据教务科规定,本课程为考试(考察)课程

2.评分标准:专业基础课: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查)成绩组成,按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查) 40%计算课程成绩。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主编(著)姓名

陆绮荣

(二)推荐参考书

主编(著)姓名

夏哲雷 林占江、林放

陆绮荣

制定: 审稿: 审定:

教材名称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 - (第3版)

出版社名称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 2022年5月 2022年8月

教材名称

电子测量技术 - (第2版)

出版社名称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年1月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 48 学分:2.5 理论学时: 28 实验学时:20 面向专业:电信工程/电信科技课程代码: 先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课程性质:必修 执笔人:车晓言代爱妮审定人:陈龙猛曹洪波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1)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3)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 (4)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5)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1章.测量的基本原理(4学时) (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3)测量的基本原理,信息获取原理和量值比较原理。 (4)电子测量的实现原理:变换、比较、处理、显示技术。 重点:掌握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与来源,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教学大纲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参考学时:82 参考学分:5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课程是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测控仪器与仪表专业和生产 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入手,提高他 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检测、自 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习完前导课程《电工技术》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原理之后,为《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等后续课程 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在现代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 向贯穿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发展,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职业能力的内涵已由狭义的职业 技能拓展到兼具任务能力和整体能力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引导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不仅在学习基础、专业层次、应用导向上区别于本科院校,而 且内部还存在多元性、差异化的智能结构、自我定位和心理调适能力。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在保 持职业教育共性的同时,尽力发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培养能适应社会、适应各类专门岗位的人才。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 岗位能力需求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实现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通过师生间互 动合作,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 才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1.3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为目的,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 和互补,形成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一个重要单元都配有电路调整测试及技能训练项目,按最基本的调整测试、简单设计安装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电气工程系 2003、5 目录 第一部分必修理论课教学大纲 《电子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3) 《C语言》教学大纲 (7) 《电工学》教学大纲 (9)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11) 《电子工艺基础》教学大纲 (15) 《AUTOCAD/PROTEL》课程教学大纲 (18)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22)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26)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教学大纲 (28) 《自动检测与传感技术》教学大纲 (31)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34) 《电子测量》教学大纲 (37) 《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教学大纲 (40) 《音像技术》教学大纲 (43) 《现代音像设备与工程》教学大纲 (45)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48)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51) 《智能仪表》教学大纲 (55) 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大纲 钳工实训大纲 (58) 电工实训大纲 (61) 《电子产品工艺实训》大纲 (65) 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大纲 (66) 电子CAD技术实训大纲 (68) 《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大纲 (69) 高频电子线路实训大纲 (70) 单片机实训教学大纲 (73) 自动检测与传感技术实训教学大纲 (74) 智能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 (75) 《现代音像设备及工程》实训大纲 (77) 毕业实习及设计大纲 (79) 第三部分选修课教学大纲 (摘录《电气系2003级选修课教学大纲》) 《微波技术》教学大纲 (85) 《现代通信系统》教学大纲 (88) 《EDA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90) 《PLD技术》教学大纲 (93) 《单片机运用系统抗干扰技术》教学大纲 (95) 《C51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98) 《电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1) 《现场总线原理》教学大纲 (104)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56学时 3.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通信电子电路》是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高频电路及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二、适用专业——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四、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一)掌握以下定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信系统的概念、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调制的通信系统、无线电广播调幅发射机和超外差接收机、串联谐振、并联谐振、接入系数、频率特性、通频带、选择性、品质因数、松耦合双调谐、参差调谐、Y参数、截止频率、特征频率、谐振放大倍数、自给偏压、过压状态、欠压状态、临界状态、阻抗匹配、输出功率和效率、正弦波振荡器、压电效应、晶体振荡、调幅、检波、抑制载波调幅、同步检波、调频、鉴频、限幅、频谱图、变容二极管、电抗管、变频、混频电路、变频干扰、锁相环构成、锁相、捕获、锁定、跟踪。 (二)正确运用下列分析方法:折线近似分析法;幂级数分析法;处理实际问题时所用的估算法; (三)掌握调制的通信系统以及系统中各个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部分(实验为独立设课,详见“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大纲)。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 1. 绪论 通信系统的概念;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调制的通信系统;无线电广播调幅发射机和超外差接收机;本课程的要求。 2.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串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谐振电路的选频作用;负载和信号源内阻对谐振电路的影响;谐振电路的接入方式;高频单调谐放大器;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用途及特点;高频调谐放大器的级联;多级单调谐放大器;参差调谐放大器(介绍两、三参差调谐放大器);松耦合双调谐放大器;晶体管高频等效电路;晶体管的混合π型等效电路及频率参数;晶体管Y 参数等效电路;高频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集中选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3.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 调谐功放的用途与特点(与小信号调谐放大器进行比较);折线近似分析法;调谐功放的工作原理;功率和效率,区别五种功率和两种效率;调谐功放的动态特性、三种工作状态分析和阻抗变换问题;直流馈电电路;自给偏压环节——基流偏压与射流偏压;功率晶体管的高频效应;倍频器;集成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4. 正弦波振荡器 振荡器的种类及应用;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即克拉泼电路和西勒电路;振荡器

华南技师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校通信运营服务(五年制)—《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 二、设计学时:200 三、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面向电子测量与应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通过学习讲解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根据测量需要和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测量方案、使用电子测量仪器和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四、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辟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具体要求是: ㈠学会以下分析和使用方法: 1、掌握电子测量的的特点。 2、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 ㈡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能力: 1、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2、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案和仪器,同时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㈠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㈡通过一定数量习题练习加深对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非线性电路几种工程近似分析方法 ㈢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六、学时分配表 名称 绪论 测量误差理论与测量结果处理总课时 12 28 讲课 8 20 实践 4 8 一 二 章次

七、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了解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电子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电子测量的内 容和电子测量技术发展概述。 1、测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2、电子测量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3、电子测量的内容 4、电子测量技术发展概述 通过书上的讲解, 给学生具体进行分析和说明, 把书上的内容用比较简单能 让学生容易听懂的方法表达出来。 1、了解常用测量术语简介、熟悉测量误差的合成和分配、和熟悉测量结果 的描述与处理。 2、熟悉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法、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及掌握最佳测量方案 选择 1、常用测量术语简介 2、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法 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电流的测量 电压的测量 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测量用信号源 示波测量技术 频域测试技术 数据域测试技术 光纤通信测试技术 合 计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14 16 22 10 32 32 12 12 10 200 8 10 12 6 16 18 8 8 6 120 6 6 10 4 16 14 4 4 4 80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测量仪器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实践性突出、应用面广泛。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目标 (1)掌握近代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应用技术。 (4)掌握正确选用测量仪器的基本方法。 (二)实践技能目标 (1)能够制订先进、合理的测量和测试方案。 (2)能够正确选用测量仪器。 (3)能够正确操作测量仪器。 (4)能够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绪论 1、主要内容

测量和电子测量;电子测量的内容与特点;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电子测量仪器概述;计量的基本概念。 2、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分类;掌握计量的概念;掌握电子测量的概念、特点;掌握电子测量常用仪器和常用方法。 3、作业要求 《思考与练习1》中的1.1,1.3,1.5。 4、实践性教学内容及要求 列举常用电子测量的实例,归纳电子测量方法及仪器的类别。 (二)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1、主要内容 误差的相关概念;测量误差的来源;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分析;系统误差分析;系统误差的合成;测量数据的处理;测量方案选择等。 2、教学要求 掌握误差的相关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及公式;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掌握随机误差分析方法,会熟练计算,掌握数学期望值、残差等的计算;掌握正态分布、平均分布,会熟练计算,能使用贝塞儿公式,掌握有限次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掌握系统误差分析方法和合成方法,熟练相关计算;熟练消弱系统误差的典型测量技术、原理、计算。 3、作业要求 《思考与练习2》中的2.1,2.4,2.5,2.9,2.11,2.12。 3、实践性教学内容及要求 用万用表交流500V档测量教室内电源插座上的市电交流电压10次,记下每次测量值,最后根据这10个数据写出测量结果表达式。 (三)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 1、主要内容 电路元件集中参数测量方法简介;电桥测量元件参数;谐振法测量电感电容及Q值;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数字化方法;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常用晶体管。 2、教学要求 理解集中参数的几种测量方法的特点;掌握利用直接测量法、并联替代法和 串联替代法测量电容、电感的原理及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理解直流、交流电 桥测量元件参数的基本原理;理解Q值的测量原理;理解晶体管参数测量的原理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ABJD0516 课程中文名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MeasurementTechniquesforE1ectronicMateria1sandDevices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数:3学分 课程学时数:48学时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学、电子材料、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与技术 一、课程简介 介绍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特别电子陶瓷与器件基本电参数的测试方法、原理以及提高测量准确度的途径,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误差理论和实验数据处理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1)、测量的基本概念;(2)、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和处理方法;(3)、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消除方法;(4)、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教学要求:理解测量和测量误差的概念,了解系统误差的判别及消除方法,理解测量的方法,掌握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重点:随机误差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 难点:误差的合成与分配。 第二章电阻器的电阻率测量 主要教学内容:(1)、电阻与电阻率的基本概念;(2)、电阻与电阻率的测量;(3)、测量技术的考虑与提高准确度的途径;(4)、电阻器等效参数的测量。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分类方法,理解分压式测量原理,掌握电阻式电桥电路的分析,掌握高阻抗测试技术。 重点:分压式测量原理,电阻式电桥电路。 难点:高阻的测量。 第三章电容元件参数的测量 主要教学内容:(1)、电容器的基本参数;(2)、西林电桥;(3)、双T电桥;(4)、谐振法;(5)、高频测试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电容器的三个基本参数,了解三种电极系统的作用,理解双T电桥的分析方法,掌握西林电桥的不同结构,掌握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区别,并熟记其计算公式。 重点:西林电桥;谐振法 难点:双T电桥,高频测试技术 第四章敏感元器件参数的测量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大纲 一、绪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设计本专业教学大纲,旨在全面提 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设备 和仪器的使用; 2.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 研究和技术开发; 3.团队合作: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项目,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能力; 4.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意识,能够适应现代企业 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大纲分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部分。 1.核心课程 (1)电子技术基础: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 术等方面的知识;

(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介绍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和微波技术的应用; (3)信号与系统:研究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系统建模与分析; (4)集成电路设计:学习集成电路的设计、布局与测试方法; (5)数字信号处理: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 (6)嵌入式系统:介绍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7)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电子技术的实 验操作,并进行实践项目。 2.拓展课程 (1)电子材料与器件:学习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 (2)电子测量技术: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3)电力电子技术: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4)射频技术:研究射频技术在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应用; (5)工程实践: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创新创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创 业意识。 四、教学方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ABJD0535 课程中文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Specia1izedFundamenta1ExperimentsofE1ectronicScienceandTechno1ogy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数:3学分 课程学时数:3周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电子材料物理、微电子技术基础、光电子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与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一、实验课程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综合实验课。本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后,进行一次多课程、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课,使学生以学各个知识点、知识模块进行一次系统整合,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动力能力与专业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以后适应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的设置与要求 (-)实验安排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实验类别:必做/选做 (二)实验项目的目的和要求 1、四探针法测电阻率 实验项目名称:四探针法测电阻率。 内容提要:硅单晶片电阻率的测量、薄层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目的:学习用四探针法测量半导体材料的体电阻率和扩散薄层的电阻率及方块电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实验要求:掌握四探针法测量半导体材料的体电阻率和扩散薄层的电阻率及方块电阻。 2、霍尔系数和电导率测量 实验项目名称:霍尔系数和电导率测量。 内容提要:测量样品从室温至高温本征区的霍尔系数和电阻率。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半导体霍尔效应的理解;掌握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方法,了解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实验要求:掌握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方法;能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求室温杂质浓度,霍尔迁移率;查阅迁移率或霍尔因子数据,逼近求解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计算样品材料的禁带宽度。 3、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系数及损耗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项目名称: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系数及损耗与频率的关系。 内容提要: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系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目的:测量几种电介质材料的介电系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与频率的关系,了解它们的£、tgδ的频率特性;了解电容介质材料在各种频率范围内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实验要求:掌握四探针法测量半导体材料的体电阻率和扩散薄层的电阻率及方块电阻。 4、晶体管直流特性观测 实验项目名称:晶体管直流特性观测。 内容提要:晶体管直流特性的测量。 实验目的:熟悉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学习使用万用表判断三级管极性和管脚的方法;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普通高等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合集 1041826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41826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理论18学时,实验18学时) 开设学期:第5学期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选择测量方案和使用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误差处理方法;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频率测量原理,相位测量、电压测量、阻抗和噪声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2.难点: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电子测量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实验法:对电子测量的各种方法进行实践练习。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电子测量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及误差;能对测量结果(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 1.测量与电子测量 2.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3.电子测量方法的分类 4.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5.计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误差的相关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及公式;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掌握随机误差的分析方法,会熟练计算;掌握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1.误差 2.测量误差的来源 3.误差的分类 4.随机误差分析 5.系统误差分析 6.系统误差的合成 7.测量数据的处理 第三章信号发生器(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信号源的分类和基本组成;掌握正弦信号源的主要性能指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高频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 1.信号发生器概述 2.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3.低频、超低频信号发生器 4.射频信号发生器 5.扫频信号发生器 6.脉冲信号发生器 7.噪声信号发生器 第四章电子示波器(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通用电子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功能和分类及阴极射线示波管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显示的基本原理、主要性能及掌握Y通道、X通道和Z通道的工作原理、通用电子示波器的选用原则;熟练掌握通用电子示波器的应用:包括信号的电压、周期、频率,脉冲信号的前沿、脉宽、延迟时间,正弦波的相位差等参数的测量;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基本测量方法。 1.概述 2.示波管 3.电子示波器的结构框图与性能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24学时 1.5 学分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电子测量中的基本概念,主要物理量(电压、频率、时间、相位、)元件参数、阻抗的测量原理、方法,以及常用仪器(示波器、信号源、计数器)的原理。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其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为: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测量误差基本理论,能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课程教学目标2:掌握波形、电压、频率(时间)、频域及数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3:了解电子测量中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目标4: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5:了解计算机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智能仪器、自动测试系统、虚拟仪器、虚拟测试等)。

课程教学目标6:对国内外电子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 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习、答疑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的基本方法,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测量误差与结果的处理;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原理;电压测量,时间和频率的测量,阻抗测量。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上尊重客观认知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示讲、示演,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的基础知识;通过电子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2学时) 1.教学内容 (1) 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2) 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3) 计量的基本概念。 2.重、难点提示 (1) 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2) 计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测量误差与测量结果的处理(2学时)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发展动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后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先进的测量方案,合理地选用测量仪器,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三、实验方式 1、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按项目要求共同完成。 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严格遵守实验课守则,按时完成实验内容。

四、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一】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实验项目二】失真度的测量 【实验项目三】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项目四】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项目五】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项目六】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

【实验项目七】扫频仪的使用 【实验项目八】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实验项目九】逻辑分析仪的使用 五、实验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与课程考试相结合,根据实验报告、实验考勤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核。分数分配的百分比:理论考试50%,实验20%,上课、作业完成情况占30 %。 六、其它 1、学生实验前必须做好实验预习准备,实验时提交预习报告方可参加实验; 2、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认真填写相关的记录,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归位; 3、实验数据必须经指导老师检查认可签字后方有效。 执笔人:郑泽龙专业负责人:孙志雄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马玉春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E319 ◆学分 / 学时:2/34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类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理论 ◆后续课程:电气类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气测量技术是电力生产、电力传输和配送、用电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并日益电子化和数字化。准确的测量关系到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及稳定运行,同时也是电气控制和继电保护系统的基础,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电气测量的强电特征和隔离测量的必要性;熟悉电气工程领域常用的传感器原理和特点,学会根据实际要求选用传感器并设计相关的调理电路;学会根据测量系统的总体要求来选择技术参数符合要求的关键器件,并组建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培养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及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并配以适量的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形式为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例,重点讲述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设计现代测量系统的能力,力求不断充实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拓展学生视野。上课内容力求图文并茂,授课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作业主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基本的电气测量问题。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实验、作业、结业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上课参与度:10%。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堂讨论参与程度。 作业:10%。主要考核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20%。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考试:60% 。主要考核对测量系统原理和分析方法、电气测量技术和测量系统组建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罗利文,盛戈皞,张君,李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现代检测技术与测试系统设计,刘君华,西安交大出版社,2003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课,本课程的主要讲授通信系统的组成、常用的通信技术、数字基带、频带信号的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的编码、编码技术;常用的通信系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概念,掌握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通信的基础知识,了解组网通信的构成。培养学生对通信网络安装、管理、使用与维护的初步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通信新技术。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的概念;理解无线电发送与接收设备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能画出基本通信设备的组成框图并能叙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常见通信网络的组成方案及工作特点,了解数字与模拟信号的一般处理方法,了解卫星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及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能进行通信设备性能指标的检测。 三、课题和课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通信技术概论 主要内容: (1)信号; (2)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 (3)标准与标准化组织; (4)模拟通信及模拟通信系统 基本要求: (1)会叙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时间上、状态上); (2)会叙述4种典型信道的传输特性及其优缺点; (3)会画出基本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会画出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 (4)会叙述5种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会画出5种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示意图;(5)会叙述协议、标准的含义; (6)会叙述4个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7)会叙述模拟信号的特点; (8)会叙述通信系统的组成和信号处理流程。 2.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1)主要内容: (2)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 (3)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4)通用异步收发器; (5)RS-232C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64 计划学分:4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陆绮荣主编,2021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电子、自动化、通信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还可作为从事电子测量工作的工程测试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或自学课程。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讲述电子测量领域的基础性测量技术,包括电压、频率、时间、噪声等基本参数的测试原理和技术。部分章节包含扩展知识,用于介绍学生关注的该领域较新的测试技术,如城市环境噪声测量、三维光扫描等,以便学生跟踪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课程共11章:第1~2章主要介绍电子测量的特点、测量误差分析与测量数据处理;第3~9章阐述电子测量基本原理和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第10章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参数和光纤通信测试仪表的应用:第11章介绍计算机测试技术及其在新领域中的应用。与本课程配套的实训指导书以项目引导形式,实现测试理论的综合应用,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课程教学要求

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一)学习方法建议 1.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技能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展开学习,将每个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系统化地学习。 2.通过每个项目最后搭配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3.了解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注重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根据教材中穿插设置的电子测量技术的相关实例,对已有技术持续进行更新。 4. 扫描教材二维码,观看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资源,进行多元化的学习。 (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陆绮荣主编,2021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1.本课程在系统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以“扩展知识”、“本章小结”和“习题”等栏目丰富内容。 2.本课程结合数字化教材资源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电子书、电子课件、电子配套资源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数字资源将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华信教育资源网发布。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实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结合电路分析基础中的基本理论、模拟电子线路的放大器、振荡器、积分器的工作原理、数字逻辑电路中计数器原理、通信电路的锁相环与混频电路,以及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等知识,讲述电子测量中的基本概念,主要物理量(电压、频率、时间、相位)、元件参数、阻抗的基本测量原理、方法以及常规仪器(电压表、示波器、计数器、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ILO,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如下所示: 1、ILO-1.电子测量基本概念:能明晰电子测量的含义,理解电子测量的对象和基本的物理量,区分测量和计量基本概念,辨析测量误差理论和测量不确定度理论;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正确给出测量结果;了解测量仪器的发展,激发探索测量计量科技前沿的热情; 2、ILO-2.电压测量:理解电压的模拟测量原理与方法;掌握电压的数字化测量方法,了解电压测量中的模/数转换;知道数字多用表的测量原理;能够在电压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峰值之间进行换算;能够完成数字电压测量的误差分析。 3、ILO-3.时间频率测量:明晰时间频率测量和调制域分析的概念,理解频率(时间)的数字测量原理和电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学会利用电子计数器解决多种时间频率测量相关的问题,并能完成时间频率测量的误差分析;能够设计多功能的电子计数器; 4、ILO-4.信号发生器: 理解信号发生器的原理与作用,知道正弦、脉冲及函数发生器的结构;掌握合成信号发生器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熟悉任意波形发生器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并能够设计任意波形/函数发生器。 5、ILO-5.时域测量:了解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原理,熟悉数字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能够使用示波器测量电压、频率、波形等电参量;能够读懂示波器手册的参数,并分析测试结果。 6、ILO-6.频域测量:理解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知道频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理解线性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原理;学会采用频谱仪测量线性系统频率特性、信号频谱分析、以及各种频域电参量。 7、ILO-7.电子测量技术实验:分析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使用实验设备等工具,验证方案的正确性;理解电子计数器和示波器的原理,通过设计电子计数器、波形发生器或者示波器,知道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设计方法和误差成因,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含义;对比所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为两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各专业课的必需先行课,为学生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能自己设计和应用测量电路。基本内容包括模拟和数字的测量仪器、示波器、信号源、频率计、频谱分析仪、失真度测量仪、网络分析仪、逻辑分析仪、虚拟仪器、测量用电路等。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减小测量误差的措施;常用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操作和应用;对于各种被测电量和被测系统采用的不同测量原则和测量电路,及测量结果的表达。 难点:理解数据处理的根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的依据;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与功能; 对于不同测量对象和对测量速度与测量准确度的不同要求采用的不同测量配置与测量方法的掌握。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

三、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应用技术中一些常用术语的涵义及其相互区别,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电子测量技术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测量、计量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的意义。 第一节电子测量 一、测量 二、电子测量 第二节电子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一、电子测量的内容 二、电子测量的特点 第三节电子测量的一般方法 一、按测量手续分类 二、按测量方式分类 三、按被测量的性质分类 四、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电子测量仪器概述 一、测量仪器的功能 二、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三、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 第五节计量的基本概念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主要面向电子测量技术应用、安防与监控技术应用以及汽车、船舶、航空器等电子产品应用的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电子设备操作、检测、调试、维护和维修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相关职业资格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1或2个证书。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 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 3. 具有良好保密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4.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优质服务意识。 5. 具备安全、环保、节能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6. 具有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7. 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职业竞争和创新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 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 2. 具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 3. 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 4. 能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5. 具有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能力。 6. 能识读电子线路的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具有对电子线路板进行检测、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7. 能阅读电子信息产品的说明书,具有按电子信息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维护和维修产品的能力。 8. 具有通信网络、通信设备使用和维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9. 具有从事一般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能力。 10. 具有初步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交流能力。 11. 具有搜集、记录和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 12. 能读懂用英文标识的仪器设备面板和铭牌,具有借助工具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电子测量技术 1. 能制定电子产品测量方案并正确使用电子测量仪器与仪表。 2. 能进行仪器与仪表调试、检测、检验电子产品并处理测量数据。 3. 能维护、维修电子仪器与仪表。 专业(技能)方向——安防与监控技术 1. 能识读安防与监控系统工程图。 2. 能安装、调试、验收、维护安防与监控系统。 3. 能配合专业维保人员进行安防与监控系统的急修、年检、维修、改造。

技工(中职)院校专业教学大纲(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 一、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 电子测量与仪器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具备正确选择仪器和测量方法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的能力,为继续学习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 在本专业中(高)级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总的要求下,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应达到: (1)能叙述电子测量的概念、特点基本方法。 (2)能分析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并能对测量误差进行估计和处理。(3)能正确表示测量结果,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 (4)能描述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能使用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进行电参数的测量,并参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排除。 (3)课程内容

注:表中加*的表示高级工层次课程内容 4.教学实施建议 (1)理论授课教室可按容纳40名学生配置。除应配置黑板、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挂图、模型等必务传统教具外,还可配置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训教学区可按容纳40名学生配置,参考

配置如下: 1)消防装置符合电气灭火要求;三相五线电源进户,漏电保护良好,动作可靠;工作照明、应急照明和插座供电分开控制。教室总电源应配有带锁电控箱,停电、送电由指导教师控制。电控箱断路器前串接刀开关以方便维修,分控制回路建议用继电-接触器控制,并在控制面板上串接急停按钮,以便于紧急事故的处理。 2)电子实训装置20套(2人合用一套),应配有交流电源、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双踪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式频率计等常用仪器仪表。 3)电子测量常用工具40,易耗材料与实验实训用元器件另备。(2)在理论讲解时,只需讲清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组成、技术指标和原理框图,重点放在使用方面。通过安排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用数字式频率计测量时间和频率等实验与实训项目,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注重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实物(或示教模型)挂图、课堂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并给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等各种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4)关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适时、适度地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 (5)要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适时安排与测量误差分析及电子仪表使用技能相关的小规模主题讨论与拓展阅读,培养学生把握主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