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叶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叶澜)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故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
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要素: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它不包含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有因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3、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从广义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从学校教育看,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育者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4、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在广义教育中,几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象一一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5、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的主要组成部份,但不是全部。
6、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
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类。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具他信息的载体。
教育辅助手段是那些匡助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它与媒体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并不是教育中需传递的信息的载体,而是某些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者手段。
7、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先规定,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规定。
8、国家教育制度:在某国家里发挥教育职能的所有机构组成的体系称为国家教育制度。
9、学制:
10、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学科教学大纲: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纲要形式作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12、教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通过上课的形式进行的学校工作。
13、内化:所谓内化,也就是把普通的形态特殊化,并逐级构建出教育内部的特殊存在形态。
14、人性: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特征统称为人性。人性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两慷慨面,这两慷慨面在每人身上的表现则又体现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15、人的自然性:是由作为生命机体的人体之需要与构成机体的器官各自具有的以及整体协调的功能决定的,它也被称为本能,即本原之能。
16、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出生以后,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逐级形成的各种能力与特征。
17、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这些都属生理变化的范围。
18、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一一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变化,还包括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一一个性的形成与变化。这些主要属于人的精神力量的变化。
19、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慷慨面。这两慷慨面变化的整合就构成人的发展的全部内容。
2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坎终。
个体发展沿着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不用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
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1、二层次三因素论:二层次是指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 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我们称之为“二层次” 。三因素是指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 与环境条件。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2、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个体由遗传获得的特质;由受孕时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组合方式与生命孕育过程中母体独特环境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个体先天性的非遗传特质以及受遗传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先天因素的最基本特质是对于主体来说,它是
既定的,又是潜在的。
23、成熟:成熟作为一种状态是指机体及其组成的各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上达到完善。作为过程它表现为一系列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程序 o
23、后天因素:是指主体出生以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特征。
24、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25、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它是人满足机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
本需要的活动,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
26、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它还是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活动,它满足个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心理活动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也都与人满足跟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关。
27、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28、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结合教学活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
生未必不如师,教师也可能向学生学习;学生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各有长处,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时,各自也时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
其次,应该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尽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活动的其他基本因素,他们都
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先后相干的。
此外,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说,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为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2、简述教育主客体的复合性的表现。
(1)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客体都呈复合形态。
(2)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主客体亦呈复合状态。
(3)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
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型。
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显着特点。
(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2)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普通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
(4)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简述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