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教师需要强化的六种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教师需要强化的六种意识

一定的时代对教育有一定的要求,一定的教育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呢?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呢?笔者认为:作为今天的教师应当强化以下六种意识。

一、强化师德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张伯苓先生说过:“教师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进一步‘教学生行’,行些什么?简言之,就是行做人之道”。

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许多事实证明: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其一生成长道路的,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怂恿学生作弊,有的教师动辄就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凡此种种,说穿了都是师德问题,都是与课程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强化师德意识,就是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忠于职守、潜心教育的敬业意识,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园丁”意识,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拼搏意识,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自律意识,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意识。要做“经师”先做“人师”。

二、强化情感意识

教育理论认为:师生感情融洽,是成功实施教育的前提。新课程下教师要容下性格特别的学生,要容下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容下易犯错误的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强化情感意识。

有一件事至今对我影响很深。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我的母亲正在喂女儿喝水,当时三周岁的女儿就是不喝,起初母亲是用奶瓶喂,不喝。后来换了水杯,用铁匙喂,还是不喝。最后母亲把水倒在两个小碗里对着女儿说:“阳阳,奶奶喝水喽!看谁先喝完”。小女儿看着、笑着、乐着……急忙抱起了小碗喝完了水。职业的敏感使我想了很多很多……母亲为什么变着法儿、换着花样儿让女儿喝水,是她对孙女深深的“爱”在起作用,女儿为什么最后很快把水喝完了,是第三种方式她乐意接受。

试想,如果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能把这种“师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洒向那些个性特别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跟队生、易犯错误的调皮鬼,那么再差的学生我们也会想出帮助他们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由此看来,强化教师的情感意识是实现面向全体的前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要求。

三、强化学习意识

毛泽东同志曾号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也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新课程下的教师来说强化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更具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知识在不断剧增,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教师靠现有的智能储备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时代,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而教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立足于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

强化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教法上的得心应手来源于理论上的得心应手,理论上的得心应手取决于对理论学习的自觉和深入,不进行深入细致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只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被历史所抛弃。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要成为这样的“活水”,必须强化“学无止,思无涯”的意识。

四、强化授法意识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生学习,其方法至关重要,方法不当,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举步艰难。方法得当,犹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些都精辟论述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意义。

有的学生成绩不佳,并不是因为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学习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授知不授法,授法不灵活”、“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重知识讲解,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在他一生所学知识的总量中,也许是微不足

道的,或许会受益一时,但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他就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就能在知识的宝库里寻珍猎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所以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授法意识,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五、强化主体意识

曾有国外教育家观摩了我国一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后发出感叹:“那只是教学技能的表演,而没有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这逼真地描述了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教师是主宰,学生是主听”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做法严重影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阻碍着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

强化主体意识,就是让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归宿点,要力戒不顾学生的现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第三,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纳入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了多少,还有多少没学懂,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做学习真正的主人。

六、强化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学校只是做“学答”呢?课堂教学只讲现成的答案,练习也是重复已有的答案,却不要求学生“问”问题。他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包括编习题、出考题,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这种教育的内核就是“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知识只有在创造性运用中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超出原有的价值。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力,就要失去生存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己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摒弃过去重知识讲解,轻知识应用,忽视创新思维培养的做法。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好“启发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