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

J o ur n a 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ci p{Il C om m i t t ee N o.6,2010(Sum,108)文史教育

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贾敏仁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存在状态和历史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中国人曾经仿效了多种外来的现代化模式,但是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所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文化惰性极其严重。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照搬欧美模式,也不能照搬俄国或日本的模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历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1671—6701(2010)06—0110一04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86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晚清现代化运动,从1911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运动和从1949年至今的现代化运动。

一、1860年至1911年清朝晚期的现代化运动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以自强卫国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但是洋务运动只是迈出了这现代化的第一步,没有迈出第二步,即逐步开展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现代化。他们只想引进枪炮,不想学习别人的体制、制度、政策,不想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改变政治结构了。其标志是面对种种意见,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体西用”说。事实上,一旦迈开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就必须继续走下去。比如,要仿效西方的军事器械就必须发展军事工业,要发展军事工业就必须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要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就不得不发展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过程又需要新式教育,等等。这个循环过程是一个整体。洋务运动是一种最初级的现代化实践,结果是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洋务运动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世俗理性的觉醒,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摆脱教条和信仰主义的干扰,用实效来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这对于盛行了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思维方式足一个很大的冲击。二是它开了现代化运动的头,从此中国就不可能再完全封闭自守了,现代化的步伐不可能停止了。

戊戌变法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它是中国人主动用西方政治理念来变革中国政治现实。拯救民族危亡的一次尝试。康、梁等人希望实行民主政治,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他们有着强烈的改革精神和献身精神,有着明确的现代化意识,但是他们这样做触犯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惯,触犯了某些官员的利益。最终103天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强烈的危机感、焦虑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使改革陷入了一种焦虑型的激进中。当然,它的直接原因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等保守势力反对改革,光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二是他们缺乏实行改革的经验。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改革政治体制,搞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领导集团有一定的驾驭政权的经验.但他们没有。在体制内有政治经验的人成了既得利益者和慵懒者,他们没有改革的动力、能力;在体制外的年轻人满怀激情勇往直前,有改革的强烈愿望和牺牲精神,但是他们没有政治经验。

清末新政是晚清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清末新政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废除科举、举办新式学堂、禁止鸦片、兴修铁路、改革司法制度、鼓励实业等等,而且在全国铺开,长达11年。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生

收稿日期:2010—09—30

作者简介:贾敏仁(1963一),男,河南潢川人,法学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授。110

贾敏仁:关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思考文史教育

活有着全面的重要影响。但这时社会各界人士对清廷已失去r信心,它已经没有能力领导这次改革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起义军的炮声,宣告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末新政这场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首先,新政是在统治者的权威急剧流失以后,清廷已经陷入了权威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的权威不足以支持这么大难度、大幅度的改革。其次,清末新政改革的战略是错误的,即超前进行了立宪改革。那时有的中国人以为要现代化首先就要立宪,实际上,立宪改革需要一个开明的权威主导,但清末的中央政府已经没有权威,立宪又太早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挫折感、焦虑感造成了错误的改革战略,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因为政府缺乏权威主导,人们已经不相信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了。所有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传统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文化惰性极其严重。

二、1911年至1949年内忧外患中的现代化运动

这一阶段是中国现代化开始由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追求的阶段,也是现代化向思想文化层次深入的阶段。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彻底的政治革新,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开启了民主革命的闸门。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尽管辛亥革命推进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和不平衡,但这场革命毕竟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创立民主共和政体两大基本任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辛亥革命以后,总统取代皇帝、建立责任内阁、选举国会议员、组建政党、通过代议制参政、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令。一时间中国出现了政治、经济现代化的新气象。但是,随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他的倒行逆施,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短暂实验就结束了。这一现实不能不引起追求民主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深思。他们认识到,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独裁的行为还为不少人所容忍,说明在中国封建专制的思想还没有清除,民主政治缺乏足够的思想基础。北洋军阀时期所产生的全面危机状态,也促使孙中山进行政治反省,他意识到需要由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要实现强势的政府,就要把原来的作为议会竞争型的政党改造为组织型的政党,所以1923年他按照苏联的列宁主义组织模式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六期子弟兵作为他的军事基础,以军事强人的式取得了国民党的领导权,表面上统一了中国,1927年建都南京,开始推行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

1927年一1937年,是中国的内忧外患时期。但是这个10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抗战8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奠定了国家的物质基础。这期间出现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新式教育的发展、新的领导阶级的崛起、以都市为中心的经济格局的初现等。全国大小工厂总数显著增加,铁路、邮电、民族资本等都有显著发展。这些在客观上都成为现代化以新的形式全面启动的必备条件。这个10年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中国却经历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民族企业,经济、军事、文化建设都呈现快速上升势头,科学界教育界领袖人物群星灿烂,有一批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学。当时的上海是远东地区的经济中心、繁华都市,经济地位远超过东京和香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全国不得不转入战争体制,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全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本来面临着有利的条件和平民主建国,推进现代化,然而它这个时期的统治和现代化努力还是迅速失败了。这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国民党的内部结构已经渗透了大量庇护网的关系,这样一种脆弱的内部结构,不足以面对全面的危机。再者,国民党在北伐期间通过大量收编军阀部队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军阀文化中很多最坏的因素都渗透到了国民党体制内,使它的内部结构带有一种相当的权力个人化的倾向,极大地消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力量。

三、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现代化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经过1949年一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工业化计划为新制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政治方面,新中国建立了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有机统一,形成了有效的政治权威和社会整合机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点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确立了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党的“八大”确定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指导思想及经济建设方针,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是这些方针在“大跃进”进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现代化建设严重受挫。上世纪60年代初,虽然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但由于指导思想上把阶级斗争放在不适当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