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
苗瘟(Seedling Blast):为害秧苗;
叶瘟(Leaf Blast):为害叶片
叶枕瘟(Collar Blast):为害叶舌、叶耳
穗瘟(Panicle Blast):为害穗
穗颈瘟(Neck Blast):为害穗颈穗轴
谷粒瘟(Grains Blast):为害谷粒
节瘟(Node Blast):为害节
1.苗瘟(Seedling Blast) :
一般发生在种子发芽至3叶期以前。

芽和芽鞘和病苗近地面处变灰黑色,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

三叶期以后叶片受害称苗叶瘟。

2.叶瘟
①白点型: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发生在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上。

②急性型:病斑针头至绿豆大小,暗绿色,近圆形,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

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③慢性型:病斑纺锤型,有“三部一线”特征
④褐点型:斑小,限于叶脉间,褐色,外围有晕圈,无分生孢子。

3.节瘟(Node Blast):穗下第1、2茎节位上,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
4.叶枕瘟(Collar Blast) :叶耳、叶舌叶环发生污绿至灰褐色病变,引起叶、节、穗颈发病。

5.穗、颈瘟(panicle or neck blast):
发生于穗颈部、穗轴、枝梗、护颖、谷粒上,常由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变成墨绿色。

造成白穗, 瘪粒,湿度大时灰色霉层。

6.谷粒瘟(Grains Blast) :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

发病早的谷壳上,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可延及整个谷粒,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瘪谷。

发病迟的则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

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

二、病原物(Causal Organism)
有性态:属子囊菌球壳目,大角间座壳属Magnaporthe grisea,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1.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干燥环境存活7~8个月;北方1年。

散落田间的可存活4个月左右.埋入地下或浸入水最多1个月
2.孢子释放与传播
孢子释放条件:温度25-27℃,相对湿度86 -98% 风、雨露、光可促进孢子脱离和飞散。

生育期抗病性差异:水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3.栽培管理
施肥:合理的C/N比值,提高K/N比值;平衡施用N、P、K肥;
磷钾肥也不能施用过多.
施肥做到:适时、适量、不多、不晚。

氮肥多、无机氮多利于发病硝态氮比铵态氮更易诱发稻瘟病。

灌水: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晒田.后期湿润灌溉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水肥管理:用水原则“浅水栽秧,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足水孕穗,浅水扬花,湿润壮籽,黄熟落干”;注意氮、
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施硅镁肥(如:草木灰等)。

3.清除病残和侵染寄主
4.种子消毒:用401、402抗菌剂或多菌灵、福美双、浸种灵等浸种,浸后催芽。

5.药剂防治:抓住感病生育阶段,适时防治
☐苗瘟防治: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用三环唑药液浸秧根可预防早期叶瘟。

☐大田叶瘟控制:以病叶率3%左右开始喷药;
☐穗颈瘟防治:第1次喷药在破口至始穗期;第2次喷药在齐穗时。

常用药剂:三环唑、春雷霉素、富士1号(稻瘟灵)、稻瘟肽、异稻瘟净等。

6.生物防治或生态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

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叶片发病。

病害症状有下列几种类型:
1.叶缘型(普通型):是典型的叶枯症状。

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或暗绿色的短线状,随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迅速上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条斑,有的可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粳稻) 或直线状(籼稻)条斑。

湿度大时,病部常见蜜黄色露珠状菌脓(多见于早晨)。

2.急性型主要发生在施肥多的田块、感病品种且高温闷热的有利环境下,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如沸水烫状,病叶因迅速失水而向内卷曲呈青枯状,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症状的出现预示着病害正急剧发展。

3.中脉型孕穗期易发生,在剑叶下1~3叶中脉表现为淡黄色条斑症状,病斑可延至叶尖和叶鞘。

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可见黏稠状黄色菌脓。

4.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国外称Kresek),多见于杂交稻及一些高感品种,稻秧移栽后15~25d稻株出现心叶或心叶下第1-2片叶表现失水,青卷,苦似螟害枯心苗,最终导致稻田出现大量死丛。

剖检叶鞘或茎基部,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涌出。

5.黄化型(或黄叶型): 病株的新出叶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

之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

在显现这种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病原细菌大量存在于病株茎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

二、病原物
◆病原: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黄单胞菌属细菌。

◆形态及培养性状: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

革兰氏阴性。

好气性。

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
黄色或淡黄色,圆滑。

◆寄主范围:除侵染水稻、陆生稻、野生稻外,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越冬与初侵染源
(1)带菌稻种:(2)病稻草和稻桩:(3)杂草: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紫云英等均被证明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

(4)再生稻及自生稻苗。

新病区以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

2.传播和侵染:
传播方式:病菌可以通过水流、风雨、昆虫传播,远距离靠带菌谷种和病稻草。

入侵途径:病菌一般从水孔和伤口侵入。

在维管束内大量繁殖,引发病症。

从叶片入侵的多显示典型叶枯症状。

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的,常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凋萎症状。

☐环境因素:
➢台风暴雨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传播、侵染。

➢温度低于20℃时也不显症。

四、发病因素
1.水稻抗病性
◆稻种抗性:糯稻抗性>粳稻>籼稻
◆生育期抗性:分蘖前抗性>孕穗期>抽穗期
◆抗性机制:
2.气象因素:
最适发病温度:25~30℃
抑制发病温度:22℃以下或33℃以上
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暴雨和台风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
中稻为主的地区
早、中、晚稻混栽地区
轻病区:纯双季稻区
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抗病力减弱。

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

即使气温偏低,遇高湿也可能流行。

五、流行与预测
在水稻易感期(孕穗-抽穗期) 内,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流行。

1.始病期预测:在常年始病期田块,发现中心病株或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就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预测。

2.噬菌体的检验
1)种子检验:
2)秧叶检测:移栽前2~ 7天,摘取稻苗20-50株或可疑病叶10-20片,洗净后剪碎,加50~100毫升无菌水浸泡30
分钟以上,过滤后吸取滤液。

其他方法同上。

3)田水检测:
3.流行趋势预测
在品种感病和菌原存在的条件下,病害流行取决于气候条件。

◆早稻发病趋势:6月下旬雨日数达8d左右,早稻白叶枯病可能严重发生。

◆中稻发病趋势:7月至8月中旬,阴雨达20d以上、平均气温在30ºC以下时,中稻白叶枯病有大发生危险。

◆晚稻发病趋势:7~8月阴雨日多,台风、暴雨交加的天数达6d以上时,则晚稻发病严重。

六、综合防治
1.杜绝种子传病,严格种子消毒:用抗菌剂401、402、多菌灵或托布津药液浸种2天。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当地致病型的丰产品种
3.培育无病壮秧:选用无病种子和上年未发病的田块育秧;避免中稻、晚稻秧田与早稻病田插花;避免用病稻草催芽、盖秧、扎秧把;采取湿润育秧,避免深水淹苗;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3~5d各喷药1次药。

4.加强水肥管理:
科学用水: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与水关系密切,深灌、漫灌、窜灌和大水涝淹对白叶枯病是如鱼得水。

所以控制好水,就可以控制白叶枯病的为害,适时适度地晒田对控制病害尤其重要。

科学管水:前期浅水、中期晒田、后期湿润。

返青养苗水(2~4cm深);分蘖泥水;苗足放干水(即晒田);孕扬花不断水
晒田:晒田标准:“田边有裂,新根露白,叶色褪淡,脚踩不陷”。

注意:晒田过度,水稻瘦弱、病害会加重发生
科学施肥
5.处理病稻草
◆重病田稻草和打场残体,秕谷先处理;
◆高温堆肥或沤制,使稻草充分腐熟。

避免病稻草直接还田;
◆不用病草做草套围秧畦;
◆不用病草堵水口,涵洞;
◆不用病草铺垫拖拉机道路;
◆打谷场及村庄附近应开沟截水,防止菌水流入水渠,污染秧田和大田;
◆华南稻区应在春耕和夏种前提早整田,消除田边再生稻株和杂草。

6.药剂防治:坚持种子消毒,生长期科学用药
药剂品种:叶青双(川化180、叶枯宁、噻枯唑)、龙克菌(叶青双铜络合物)、叶枯净(5-氧吩嗪)、叶枯灵、石硫合剂、代森铵等对白叶枯病有效。

防治时期
秧田施药:在三叶期和移栽前各喷一次
控制点发:大田出现发病中心时挑治
雨后排水,停追肥,对感病品种喷药普防。

封锁发病中心:发现发病中心,在露水干后喷药封锁,防止人为传病。

7.生物防治:用白叶枯病菌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

水稻纹枯病
一,症状
苗期或拔节时就可显现症状,先在近水面的叶鞘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斑,最后病斑中部呈草黄色至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至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

二、病原物
◆有性态:担子菌门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亡革菌属。

◆无性态:属半知菌类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丝核菌属。

◆菌丝主要特征:
①幼期营养菌丝中细胞多核:菌丝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

②明显的桶孔隔膜;
③幼期营养菌丝分支呈锐角、老熟分枝与再分枝一般呈直角。

④分枝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
三、病害发生规律
↗越冬方式及场所: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杂草)残体上越冬。

发病的轻重与稻田遗留的菌核数量密切相关。

传播与侵染:越冬浮核随水流传播并附于稻株叶鞘或叶片上,萌发菌丝从叶鞘缝进入叶鞘内侧并产生附着胞,从气孔或直接表皮入侵。

发病后长出的气生菌丝在株丛间蔓延再侵染。

➢株丛间横向扩展:主要在分蘖至孕穗期。

➢向病株上部纵向扩展:孕穗至蜡熟前期。

出现两种扩展主要因叶龄、株龄小抗性强。

1.田间菌核数量:与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

2.气候条件: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病害。

发病温度18~34℃,流行温度22~28℃,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

早、中、晚稻在孕穗至抽穗期如逢阴雨连绵,就会出现发病高峰。

各稻区纹枯病发病高峰出现时间
3.栽培技术:
施肥不当:偏氮肥或过迟发病重。

田间郁闭:种植密度大,稻丛间湿度高发病重。

长期深灌:晒田过度:田间稗草多:稗草易形成中心病株,发病早而重。

4.品种与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未发现免疫品种
籼稻最抗,粳稻次之,糯稻最感。

晚熟> 中熟> 早熟稻(早熟品种叶鞘内淀粉含量随叶龄变化衰减快,利于病菌垂直扩展);
窄叶高秆> 阔叶矮秆;
分蘖期以后抗性逐渐减弱。

孕穗~抽穗期最感病(叶鞘与茎秆松散,利于病菌入侵)。

五、流行预测
主要依据是菌量、寄主与环境
1.预测田的确定:选上年或上季发病较重、多肥、密植、排水不良、生长嫩绿的当家品种田2~3块作为预测田,从分蘖期开检查,发现病株及时预报,指导大田防治。

2.调查方法:在分蘖末期、孕穗中期、始穗期,采取平行跳跃式调查方法,每块田调查200丛,计算丛发病率。

3.防治对象的确定:
早稻:分蘖末期病丛率10%~15%;孕穗期20%。

中晚稻:适当提高5%~10%的标准(中晚稻抗性)。

六、综合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发病期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田园卫生
合理施肥:以家肥为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过度施用N肥,防止后期徒长。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 的原则,提高水稻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喷药时期及防治指标:防治纹枯病把握施药时期最重要,过早过晚药效都不理想。

分蘖末期病丛率15%施药,控制水平扩展;
孕穗至抽穗期病丛率20%施药,抑制菌核形成和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片(此期施药注意药害)。

使用药剂:目前常用的有井冈霉素、多菌灵、苯来特、托布津、纹枯净、稻脚青等。

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具有特效,残效期长,又不会产生药害。

稻脚青为有机砷类,须在孕穗前使用,否则有药害。

施药方法:喷雾、毒土或泼洒。

3.生物防治
◆Validamycin(有效霉素)、polyoxin(多氧菌素)
◆木霉菌、镰孢菌、青霉菌、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的一些种。

◆江苏农科院苏科实验农药厂生产的生物杀菌剂“纹曲净”对水稻纹枯、稻曲病都有很好防效
四.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 disease
症状:病苗徒长,比健苗高1/3左右,植株黄绿色,瘦弱,根发育不良。

病株地表几个节上生倒生根。

病菌产生赤霉素(1935年日本分离到这种物质)导致的。

病原:
藤仓赤霉Gibberalla fujikuroi(有性态)
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me(无性态)
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次是稻草。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越冬。

五.稻曲病Rice false smut
症状:仅在穗部发生,在颖可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菌丝块增大,露出蛋黄绿色块状孢子座,后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

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病原:
无性态:绿核菌Ustilaginoidae virens
有性态:稻麦角菌Claviceps oryzae-sativae
侵染:以菌核和厚垣孢子越冬,子囊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厚垣孢子起再侵染作用。

蔬菜病害vegetable disease
一、白菜软腐病Chinese cabbage bacterial soft rot
症状识别:是由胡萝卜欧氏杆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蔬菜心腐、基腐、叶腐、并产生恶臭的细菌病害。

病原物: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为害茄科、豆科、葫芦科、散形科蔬菜和植物。

发病规律:
◆越冬:田间病株、窖藏种株、土壤中末腐烂的病残体及一些害虫体内越冬。

◆侵入:自然裂口、病虫伤口和机械伤侵入。

◆传播:借昆虫、雨水、灌溉水等传播。

◆品种抗病性:耐热、耐旱或耐瘠薄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白菜愈伤能力:幼苗愈伤能力强,莲座后愈伤能力弱。

◆栽培管理:
➢播种偏早
➢莲座期以前缺水缺肥(高温干旱时间长或持续干旱后猛供肥水)和防虫不及时都易诱发病害大发生。

➢白菜与大麦、小麦、豆类等作物轮作发病轻,与茄科和瓜类轮作发病重。

病害控制:
⏹加强栽培管理:轮作、垄栽、施肥、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病株。

⏹防治害虫:
⏹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发病前和初期用药,农用链霉素200mg/kg,代森铵600-800倍,“抗菌剂401”500-600倍
等。

1.茄科蔬菜青枯病Bacterial wilt of nightshade family
◆青枯病分布:又称细菌性枯萎病,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度38°内的亚热带国家,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南、
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

◆病害具有毁灭性:流行时,在短期内可使大片菜田植株迅速萎蔫枯死。

◆寄主范围广泛:可以侵害所有茄科植物及茄科以外33个科的100余种植物;在茄科蔬菜中,以番茄受害最
为严重,其次为马铃薯,而茄子和辣椒被害则较轻。

症状识别
◆显症特点:一般苗期不现症,进入结果后才表现症状,盛夏发病最严重。

◆田间病株症状特点:
●下部老叶轻微黄化
●部分幼叶表现萎蔫
●病根水渍状,其外部亦表现褐变
●导管变色,挤压切断病茎有污白色粘液
●最后病株萎蔫青死
病原特征
◆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短杆状菌体的两端呈圆形,有极生鞭毛1-3根,G-,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污白色、暗褐色甚至漆黑色的圆形
或不规则形菌落,表面平滑,有亮光。

在0.005%氯化三苯四氮唑的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性状如下:
◆最适温度:30~37℃,最高为41℃。

◆致死温度:55℃
◆pH:pH6.0~8.0,最适为6.6。

◆病菌经长期人工培养后易失去致病力
病害循环
◆越冬:病原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块茎及杂草寄主体内越冬。

北方地区细菌不能在
土壤中存活,但可在温室、温床内越冬。

◆侵入:从根、茎基部的伤口侵入,沿导管向上蔓延,阻塞、破坏导管,使之变褐腐烂。

导致茎、叶得不到水
分的供应而萎垂。

◆传播:病菌主要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另外农具和家畜也能传病。

虽然病株的种子不带菌,但马铃薯的块
茎却可带菌,而且是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因素
◆高温高湿最有利于青枯病的发生。

当土温25℃左右,病菌活动、田间发病都处于高峰。

这时的降雨的迟早及
多少,将成为病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至6年之久,故连作比轮作发病重。

◆微酸性土壤(pH5.2)比微碱性(pH7.2~7.6)发病重。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中耕过深伤根或线虫为害重时也有利于发病。

防治要点
茄科蔬菜青枯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宜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适当结合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清除病残体
◆深翻晒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避免连作,最好与水稻轮作一年以上。

3.嫁接防病:
4.药剂防治:病区可用福尔马林、链霉素等药剂作预防性喷浇,如田间已发病,施药效果就较差。

辣椒疫病(Capsicum Phytophthora blight)
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1940年报道,现在各地发生普遍,叶、茎及果实均被害。

病原物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孢囊梗不分枝或单轴分枝,顶生孢子囊。

孢子囊多带有长柄,微黄色,枣核、长椭圆或瓜子形,顶端有乳突,
少数双乳突。

藏卵器球形,雄器围生,扁球形;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至金黄色。

◆病果上或菌丝体用蒸馏水水培时易形成孢子囊,在固体培养基上23~28℃培养10~15天后也可形成孢子囊.
◆病菌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

异宗菌株在鲜菜汁、燕麦片和PDA培养基上对峙培养45天可形成卵孢子。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2℃,致死温度为50℃(5~10分钟)。

人工接种时,病菌还可
侵染茄子、番茄、黄瓜、马铃薯等19种植物。

病害循环
◆越冬:卵孢子在土表病残或土壤中越冬。

◆卵孢子萌发形成芽管或游动孢子囊,引起对寄主的初侵染。

◆中心病株形成的游动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游动孢子囊并释放肾形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
到侵染点附近,形成休止孢,再长出芽管直接或伤口侵入寄主。

◆水在病害循环与病害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发病因素
◆品种抗性总的趋势是:甜椒感,辣椒抗。

◆生育期抗性:苗龄大,木质化程度高抗性强,发病轻。

◆发病温度:病害发生以25~30℃最有利。

◆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越高,发病越重。

大水漫灌和根部积水,极有利于病害的传播扩展,常导致病害暴发。

◆降雨迟早、持续时间和雨量关系发病程度
◆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故保护地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要点
◆农业防治措施
①与韭菜、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②推广高垄双行栽培,小水勤灌,保持土壤湿润,又不使水漫过畦。

③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销毁。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中心病株出现期
➢雨后田间湿度饱和期
2.茄子褐纹病Eggplant phomopsis rot
是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栽培茄子的地区都有过该病严重发生的报道,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我国北方与茄绵疫病、茄黄萎病一起被称为茄子三大病害。

该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危害,但以果腐损失最大。

结果盛期如遇高温多雨,茄果发病较重,常造成较大损失。

甚至绝收。

症状识别:
◆幼苗受害:茎基部产生水渍状梭形或椭圆形病斑,后变褐凹陷并缢缩,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症状。

◆叶片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病斑,其上轮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部变
脆易破裂成穿孔状。

◆茎部受害:病斑梭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呈干腐状溃疡斑,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


期皮层脱落,显露木质部。

◆果实受害:病斑初为浅褐色,近圆形凹陷,后变为暗褐色,上密生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可导致整个果
实腐烂脱落,或干缩为僵果挂在枝上。

病原菌:
有性态:间座壳菌Diaporthe vezans,仅出在茎秆或果实的老病斑上,田间一般很少见到。

无性态: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vexans)
分生孢子器果实上的较大,而叶片上的较小。

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
➢椭圆形或纺锤形;
➢丝状或钩状---不能萌发。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随病株残体在表层土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
在种子表面越冬。

病菌在种子内或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以上。

◆传播与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和在侵染。

病菌直接或伤口侵入。

病害发生与流行:
◆温湿度:高温(28—30℃)、高湿(结露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栽植密度过大,氮肥过多或脱肥,易诱发病害。

茄子连作发病早而重。

◆品种抗性:长茄品种较圆茄品种抗病,白皮、绿皮茄较紫皮、黑皮茄抗病。

国外报道,茄子对褐纹病的抗性
为隐性多基因控制;而国内研究认为,茄子抗源83-02的抗性为显性遗传。

控制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长茄中的白皮茄、绿皮茄,北京线茄、吉林羊角茄等发病少而轻。

②苗床消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8g/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g拌细土15kg,用1/3药土铺底,播种后将剩余药土覆在种子土。

③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上采种。

采用温汤浸种(变温冷水预浸3—4h,然后用55℃温水浸种45min,后移入冷水中降温,晾干备用) 或药剂处理(用10%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30min,清水洗净药液后晾干播种;或用1份50%福美双可湿粉,加1份50%苯菌灵再加3份细土混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

④加强栽培管理:施足腐熟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料,及时排水;高畦栽培,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

及时摘除病叶、病枝和病果。

⑤药剂防治:苗期发病,在苗茎基部周围撒施草木灰,可减轻危害。

也可喷施福美锌、克菌丹药液。

结果期发病,可用65%代森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药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第三节葫芦科蔬菜病害Cucurbitaceae vegetables plant disease
一、瓜类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ucurbitcrops
症状识别
◆枯萎病自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病,结瓜期为发病盛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5~6月。

◆苗期发病:多为苗腐和猝倒。

◆成株期发病:基部叶片出现褪绿斑块,逐渐全叶发黄,随之叶片由下向上凋萎。

病株茎基部常有纵裂和树脂
状胶质溢出。

后期为根系褐变腐烂,极易拔断。

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

多雨或高湿环境下,病株基部茎上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的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性
尖镰孢(Fusarium oxysperum)
①水溶性色素:培养基质呈淡黄或淡紫至紫蓝黑色;
②大、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孢子易产生,数量多,单胞或偶有一个隔膜;大型孢子产生慢、数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型,多为3个隔,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
③厚垣孢子:产生慢,数量少,可在菌丝或大型分生孢子上产生,顶生或间生;单生或串生;
④菌核:培养后期,老熟菌丝上可产生许多1~2mm的疏松絮状菌核。

尖镰孢可区分为许多专化型,目前已知近20个专化型危害不同作物,其中危害瓜类的主要有3个专化型:
黄瓜专化型F.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
西瓜化型F. oxysporum f.sp. niveum
甜瓜化型F. oxysporum f.sp. melon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