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
苗瘟(Seedling Blast):为害秧苗;
叶瘟(Leaf Blast):为害叶片
叶枕瘟(Collar Blast):为害叶舌、叶耳
穗瘟(Panicle Blast):为害穗
穗颈瘟(Neck Blast):为害穗颈穗轴
谷粒瘟(Grains Blast):为害谷粒
节瘟(Node Blast):为害节
1.苗瘟(Seedling Blast) :
一般发生在种子发芽至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和病苗近地面处变灰黑色,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三叶期以后叶片受害称苗叶瘟。
2.叶瘟
①白点型: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发生在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上。
②急性型:病斑针头至绿豆大小,暗绿色,近圆形,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③慢性型:病斑纺锤型,有“三部一线”特征
④褐点型:斑小,限于叶脉间,褐色,外围有晕圈,无分生孢子。
3.节瘟(Node Blast):穗下第1、2茎节位上,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
4.叶枕瘟(Collar Blast) :叶耳、叶舌叶环发生污绿至灰褐色病变,引起叶、节、穗颈发病。
5.穗、颈瘟(panicle or neck blast):
发生于穗颈部、穗轴、枝梗、护颖、谷粒上,常由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变成墨绿色。造成白穗, 瘪粒,湿度大时灰色霉层。
6.谷粒瘟(Grains Blast) :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发病早的谷壳上,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可延及整个谷粒,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瘪谷。发病迟的则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
二、病原物(Causal Organism)
有性态:属子囊菌球壳目,大角间座壳属Magnaporthe grisea,仅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自然界尚未发现。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1.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干燥环境存活7~8个月;北方1年。散落田间的可存活4个月左右.埋入地下或浸入水最多1个月
2.孢子释放与传播
孢子释放条件:温度25-27℃,相对湿度86 -98% 风、雨露、光可促进孢子脱离和飞散。
生育期抗病性差异:水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3.栽培管理
施肥:合理的C/N比值,提高K/N比值;平衡施用N、P、K肥;
磷钾肥也不能施用过多.
施肥做到:适时、适量、不多、不晚。氮肥多、无机氮多利于发病硝态氮比铵态氮更易诱发稻瘟病。
灌水: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晒田.后期湿润灌溉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水肥管理:用水原则“浅水栽秧,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足水孕穗,浅水扬花,湿润壮籽,黄熟落干”;注意氮、
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施硅镁肥(如:草木灰等)。
3.清除病残和侵染寄主
4.种子消毒:用401、402抗菌剂或多菌灵、福美双、浸种灵等浸种,浸后催芽。
5.药剂防治:抓住感病生育阶段,适时防治
☐苗瘟防治: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用三环唑药液浸秧根可预防早期叶瘟。
☐大田叶瘟控制:以病叶率3%左右开始喷药;
☐穗颈瘟防治:第1次喷药在破口至始穗期;第2次喷药在齐穗时。常用药剂:三环唑、春雷霉素、富士1号(稻瘟灵)、稻瘟肽、异稻瘟净等。
6.生物防治或生态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
一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叶片发病。病害症状有下列几种类型:
1.叶缘型(普通型):是典型的叶枯症状。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或暗绿色的短线状,随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迅速上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条斑,有的可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粳稻) 或直线状(籼稻)条斑。湿度大时,病部常见蜜黄色露珠状菌脓(多见于早晨)。
2.急性型主要发生在施肥多的田块、感病品种且高温闷热的有利环境下,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如沸水烫状,病叶因迅速失水而向内卷曲呈青枯状,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急性型症状的出现预示着病害正急剧发展。
3.中脉型孕穗期易发生,在剑叶下1~3叶中脉表现为淡黄色条斑症状,病斑可延至叶尖和叶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可见黏稠状黄色菌脓。
4.凋萎型又称枯心型(国外称Kresek),多见于杂交稻及一些高感品种,稻秧移栽后15~25d稻株出现心叶或心叶下第1-2片叶表现失水,青卷,苦似螟害枯心苗,最终导致稻田出现大量死丛。剖检叶鞘或茎基部,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涌出。
5.黄化型(或黄叶型): 病株的新出叶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之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在显现这种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病原细菌大量存在于病株茎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二、病原物
◆病原: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黄单胞菌属细菌。
◆形态及培养性状: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
黄色或淡黄色,圆滑。
◆寄主范围:除侵染水稻、陆生稻、野生稻外,可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1.越冬与初侵染源
(1)带菌稻种:(2)病稻草和稻桩:(3)杂草: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紫云英等均被证明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4)再生稻及自生稻苗。新病区以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
2.传播和侵染:
传播方式:病菌可以通过水流、风雨、昆虫传播,远距离靠带菌谷种和病稻草。
入侵途径:病菌一般从水孔和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大量繁殖,引发病症。
从叶片入侵的多显示典型叶枯症状。
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的,常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凋萎症状。
☐环境因素:
➢台风暴雨利于病害传播蔓延。
➢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传播、侵染。
➢温度低于20℃时也不显症。
四、发病因素
1.水稻抗病性
◆稻种抗性:糯稻抗性>粳稻>籼稻
◆生育期抗性:分蘖前抗性>孕穗期>抽穗期
◆抗性机制:
2.气象因素:
最适发病温度:25~30℃
抑制发病温度:22℃以下或33℃以上
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暴雨和台风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
中稻为主的地区
早、中、晚稻混栽地区
轻病区:纯双季稻区
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抗病力减弱。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即使气温偏低,遇高湿也可能流行。
五、流行与预测
在水稻易感期(孕穗-抽穗期) 内,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就会导致病害流行。
1.始病期预测:在常年始病期田块,发现中心病株或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就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预测。
2.噬菌体的检验
1)种子检验:
2)秧叶检测:移栽前2~ 7天,摘取稻苗20-50株或可疑病叶10-20片,洗净后剪碎,加50~100毫升无菌水浸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