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听而用心去领会,然后再用气去感应,以达到空明的心境; 怕,但人生却是痛苦和无聊的,是一场悲剧。人生和死亡的
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心静气,安然无欲。
关系就是:在 死 亡 中 生 活。对 基 督 教 所 宣 扬 的 人 死 后 的 复
总之,道家的生死观,是要人不要过分狭隘地执着于当 生,灵魂的不灭,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灵魂不灭是站不住脚
可概括为两点:首先,人有原罪,人不完美,所以最后一定会
总之,尼采的生死观可概括为激情主义的高扬个体生命
死。只有信仰耶稣基督,现世多行善事,才能死而复活,战胜 价值的生死观。尼采用“精神三变”比喻人生,也就是从“骆
死亡。如果现世作恶,复活后仍会定罪。其次,愈不想死、自 驼”“、狮子”,最后归于婴儿的生命历程。以骆驼代表生命的
时期的生死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首先,人的生命是理 我们痛苦和怕死的根源,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求生的欲望,没
性自主的,生命的意义,需要经过彻底的反省,才能活出更多 有享乐的欲求,那么一切就都会是自然而然的。彻底抛弃欲
的价值。人们面对死亡,经过“反省”后,认为能够死得其所, 望,就能够做到真正的“在死亡中生活”。
安危。他惟一顾虑的,只在于行为之是非、善恶。”也就是说, 图拉之口说到“:没有魔鬼和地狱,你的灵魂甚至于比你的肉
人必须能以高尚的价值观作为反省的标准,必要时能牺牲生 体还要速朽。”其次是“超人”的生死观。尼采第一次公开宣
命,以捍卫正义,明辨是非。只有根据公平、正义而活,才能 布“上帝死了”,只有彻底打倒上帝,我们才能成为新的充满
命。凡为我和福音丢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对于个体的生 进化为超人的力量源泉,个体应该让权力意志在生命历程中
命存在,基督教认为:人的现世生命价值在于奉献、牺牲,为 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体具有了顽强的生命意志,才能够在任
他人、为耶稣奉献自己的一切。生存的意义不在于获取,而 何情况下接受和肯定人生,具有强烈的创造冲动,在人生中
私自利的人,愈有可能丧失生命。在现世只有爱耶稣基督, “强毅负载”到狮子“自由的精神”乃至于婴儿所代表的生命
为耶稣基督牺牲精神、生命与金钱的人,才能得到永生。《马 “创造精神”。婴儿象征生命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初始
可福音》第八章提到,耶稣讲“: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丢掉生 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个体
死得其法,死得 其 时,就 可 以 从 容 就 死。生 命 不 是 以 自 然 寿
针对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论,尼采以其激情人生论予以扬
命的长短来衡量价值的大小,而是需要经常反省,需要自立、 弃。尼采哲学观点中有关人的生死观的论述,首先是对基督
自觉、自我深化生活,人的生存必须是一种理性的生存。其 教的批判,他的生死观是现实主义的生死观。在尼采看来,
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是比生命更为贵重的东西。活着的时 候,应该“志 於 道,据 於 德,依 於 仁,游 於 艺”〔)〕。尽 心 尽 力 地 致力于创造人生的社会价值,度过一个充实的道德人生。当 人的生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小 我的生命,维护社会“ 大 我 ”的 尊 严。 人 的 生 命 因“ 仁 ”、“ 义 ” 而有价值,个体生命与“仁”“、义”相比,为了取“义”可舍个体 的“生”,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身”。
经过文艺复兴 的 洗 礼,近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巨 大 发 展,现 三
代西方哲学对人的生命也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对人的
内在本质,叔本华提出不是理性,而是意志,也就是一种“没
纵观中西 方 传 统 文 化 生 死 观,有 其 相 同 的 一 面。 其 表
有认识的”“、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这种冲动的最大特点 现,一是生命是属于个体的价值自觉。中国儒家文化虽然十
在于献出,将“爱”心献给他人、耶稣,才可能修得正果,得到 创造出无限或不朽的东西。这样的人,才是“创造人类的目
永生。人必须消除自己生理的、自然的欲求,多做善事,普爱 标并给大地以意义和未来的人”。个体生命价值在于不断排
众生,信仰耶稣,才会在来世回到上帝的殿堂,才会比此世更 幸福。〔"〕
除自己身上趋向死亡的东西,通过自己创造性活动赋予生命 新的意义,创造永恒不灭的东西。
道家对人的生 死 问 题,强 调 顺 其 自 然,是 自 然 之 道 的 生 死观。人本来就是自然的造化,而死正是顺从和回归自然的 一个途径。所 以 在 中 国 古 代 哲 人 那 里 从 来 就 有“ 生,寄 也; 死,归也”〔E〕之说。这就如《 圣 经 》所 告 诫 的 那 样:“ 因 为 你 来 自尘土,就仍要回到尘土。”首先,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 然“,不悦生,不 恶 死”,生 而 无 乐,死 而 无 悲,不 以 生 死 为 念, 不伤性情而得至乐。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无 也;人之有所不得予,皆物之情也。”认为生死是自然而不可 免的事,正如昼 夜 的 变 化 一 样。有 白 天 就 有 黑 夜,有 生 就 有 死,这是自然大 道 的 运 行。对 死 亡 持 自 然 态 度,让 人 们 在 主 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无 怨无悔地接受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 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 王乐,不能过也。”〔*〕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中的一切牵挂和烦 恼,自由自在、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 生时安生,死时 安 死。这 种 将 生 死 纳 入 自 然 之 道 的 生 死 观, 表现出道家生死观所包涵的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 无知无识、安命 无 为 的 生 命 态 度。这 是 一 种 保 身 全 生,适 性 重生惜生的生 死 观。其 次,在 精 神 层 面 上,道 家 追 求 个 体 生
算是活得好,活得美。否则,即使活得既富且贵,却活得没有 是非,没有正义,活得毫无意义与价值,那就生不如死。〔!〕
自身活力的人类,才能具有新的生命、新的人生,实现人类价 值的重新回复。“上帝死了”,我们人类只能求诸自身。高扬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在西方取得了统治地位,其生死观 生命的价值,勇敢地面对死亡〔$〕。
次,生命必须以行为之是非、善恶为标准。苏格拉底说:“追 人死就是生命的虚无,他否认另一个灵魂世界的存在,也否
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所谓好的生活,就是“是非、正邪、 认有什么上帝、神灵之类的东西对人生和死亡加以限制,死
善恶、荣辱”。他还说“:生命有价值的人,不会只计较生命的 亡是生命的结束。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尼采借查拉斯
!""#年$"月 第)!卷 第*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01,23//4.5,/6,1708/794.:7’;2,.<0’7,/017’74:(=,&701=&74/&4:)
%&’(!""# >,1()!<,(*
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
路晓军
(东莞理工学院 学生处,广东 东莞 *!)?"?)
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了的口渴相比拟。但 二
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
西方文化有不同于中国的历史基础和传统,对于生死的 来都是痛苦的……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
看法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古希腊 种最后成份。”〔#〕再次,“禁欲”的生死观。在他看来,欲望是
就是对生命的强烈欲求,对人来说,最重要的就莫过于保存
·$%· 万方数据
分注重“功名”对人生的意义,但特别倡导以“立德”为特征的
人生不朽观。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生死观也强调人的生
命价值在于现世的奉献。二是中西方文化都是将生命看作
〔参考文献〕
是一种自然的运作过程,但在如何完善人生、如何把握生命
本真的问题上,中 西 方 文 化 差 异 明 显。而 其 不 同 点,主 要 表 现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是建立在“死生命定论” 基础之上,将人的生活限定在今世的范畴之内。而西方则将 人的现世生命延续至来世,延续至“天国”。二是中国传统文 化生死观“群体认同”倾向十分鲜明,而其“德”、“礼”在个人 的人生修养中地位突出,西方则强调个体生命的理性存在, 强调个体经过反省的生活的意义。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个 体的生命价值是建构在建功立业的现实生活之中。而西方 通过人的原罪、天国的观照来反省个体的行为责任,从而使 世界、人生具有了某种道德秩序和意义,因而也就满足了人 对意义的基本需要。
一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形成,可谓诸子百家集成于扬弃的结 果。就其社会影响来看,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影响了世代人 关于生死信念的确立和实践,影响了关于生死价值的追求, 影响了社会文化精神生产的发展进程,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儒家的生死观主要从生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 的生死观。儒家 不 注 重 死 亡 本 身,而 是 讲 究 慎 终,主 张 把 严 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最后一刻。肉体生命具有价值,但为了 某种原则我们应该抛却生命。其生死观主要可概括为两点: 首先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 人,焉 能 事 鬼?”“ 敢 问 死?”曰:“ 未 知 生,焉 知 死?”〔!〕这 段 对 话,孔子只不过想告诉季路,对于生存,你不去想,对于人生 以后的死亡,想 它 又 有 什 么 意 义 呢?处 于 一 种 积 极 的 考 虑, 人应当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 去考虑死亡以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 乎危垣之下”,认为尽管人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但每 个人还是应当重生,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自己,以享尽天 年。其次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在儒家
倡以“坐忘”“、心斋”、“撄宁”心态面对生命。所谓“坐忘”就 亡,但还是永远为生命意志捍卫着,受到大自然的极力保护。
是否定知识中的一切分别,把它们都忘了,从而达到心理上 生命意志是一种个体生命活动的原始驱动力量,面对死亡人
的混沌状态;所谓“心斋”就是要心志专一,对事物不用耳朵 不应恐惧,因为死亡并不能触及生命意志。虽然死亡不可
〔摘 要〕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 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 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 观的不同。
!〔收稿日期〕!""#C"#C!! 〔作者简介〕路晓军(,$D#?C),男,陕西渭南人,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D)·
命自由、平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人们以平等的心胸对 生命对抗死亡了。首先,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叔本华认
待万物,对万物的存在价值平等如一地认可。再次,庄子提 为死亡之于人生,是一个无可逃避的事实。尽管个体会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B$C"!$*(!""#)"*C""D)C")
ຫໍສະໝຸດ Baidu
“对生死的 理 解 是 一 把 钥 匙 ”,所 有 关 于 自 我、世 界、存 在的理解只能通过这把钥匙来开启。生死是人生不可避免 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西方哲 学必须讨论的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 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在,而对未知的世界持回避态 度,并表现出与基督教寻求来世的关怀不同的特点。
总之,由于文化 传 统 的 不 同,中 西 方 生 死 观 的 内 涵 既 有 一致的内容,也 有 不 同 路 向。完 整、准 确 把 握 中 西 方 生 死 观 的内蕴,经过批判地吸收,无论在理论上对于构建现代生命 伦理学,还是 在 实 践 中 进 行 生 命 教 育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积 极 意 义。
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来体验 的、荒谬的。他否定了灵魂不灭论,他否定基督教所宣扬的
个体生命的永恒根基,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合天人的精神境 现世、来世说,对人类生命的存在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其次,
界。这是一种生命内在价值主观精神层面永恒的审美体验。 他的生死观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说到:“欲求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