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后护理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频消融术护理常规
射频消融术是经外周血管穿刺、插管,将射频消融导管前端送至心腔内特定部位,利用射频电流在局部产生阻抗性热效应,使病变部位产生可控性的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目的。
一、概述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成人频率60-100次∕分,比较规则。
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恒定(成人0.12-1.12s);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蒲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0.10)s。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
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率缓慢(﹤60次/分)而规则的以窦性心动过缓、2∶1或3∶1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阻滞、房室交接处心律为多见。
心率快速(﹥100次/分)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发作时治疗和预防发作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还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非药物治疗包括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心脏起搏器,电复律,电除颤,射频消融术等。
机械方法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有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住气等。
心脏起搏器多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以低能量电流
按预定频率有规律地刺激心房或心室,维持心脏活动。
直流电复律和电除颤分别用于终止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和心室颤动。
电除颤和电复律疗效迅速、可靠而安全,时快速终止上述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无预防发作的作用。
射频消融术则用于治疗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因其创伤小,治愈率高,自1991年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
(一)适应证
1.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者或已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方式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典型心房扑动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者,或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3.非典型房扑,发作频繁、心室率不以控制者。
4.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
5.慢性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且药物控制效果不好、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者进行房室交界区消融。
6.手术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者。
(二)禁忌证
1.显性预激无心动过速、无症状者。
2.不适当窦速药物治疗效果好者。
3.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效果好或发作症状轻者。
4.频发室性早搏,症状不严重,不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者。
5.心肌梗死后室速,房室、发作时心率不快并且药物可预防者。
6.妊娠期妇女。
7.全身衰竭伴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三)手术方法
1.患者准备:血管性介入常规检查;对于并存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对其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检查,如超声心电图、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膜标测、阻抗监测等。
2.器械和药品准备:常规血管性介入准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氧气、吸引器、临时起搏器、心血管病常用的急救药品,如利多卡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3.手术步骤:在局麻下经皮穿刺有股静脉及左颈内静脉,分别置4根4极6f标测电极至高位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及冠状静脉实行电生理检查。
确定心动过速类型,标测靶点位置,将导管顶端固定在发生心动过速的异常兴奋点或导致心动过速的关键部位,然后发放射频电流,将这些异常兴奋点或关键部位消融掉,再送入大头电极导管消融。
消融成功后观察20分钟,重复电生理检查,进一步判断旁道消融效果或房室结改良情况。
若房室分离或未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即可拔出电极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
二、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用药物及效果。
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患者对介入手术的了解和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及术中反应。
(二)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疲倦,与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缺氧,组织代谢产物排出减慢有关。
2.舒适的改变:心绞痛,与心脏无氧代谢增加、心肌细胞内乳酸
积聚、刺激神经末梢疼痛有关。
3.心排出量减少:晕厥,与脑部血流量突然减少有关,表现为患者意识丧失而昏倒。
4.气体交换受损:呼吸困难,与心力衰竭时肺充血,影响气体交换有关。
(三)护理目标
1.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不正常心脏节律转变成正常的窦性节律。
2.减少发作诱因,预防蒸发性心律不齐。
3.减轻患者发作时的各种不舒适情况。
4.保证患者手术顺利进行,预防术后并发症。
5.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
(四)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按介入手术术前护理常规。
(2)心律观察:当心电图或心电示波监护中发现以下任何一种心
律失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准备急救处理。
1)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5次以上)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
2)连续出现两个以上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反复发作的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
3)室性早搏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之上。
4)心室颤动或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
(3)遵医嘱调整术前用药
1)术前3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每天1次。
2)术前4小时开始禁食,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mg。
3)绝大多数患者术前应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少数术前心动过速频繁发作的患者,应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通过非药物手段(如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心动过速发作。
部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且伴快速心室率的病人,术前口服胺碘酮(0.2g,每天2次,每周1~2次)可明显减少或避免术中因导管机械性刺激所诱发的房颤,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4)心理护理:患者对RFCA缺乏了解而产生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情绪,护士应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及焦虑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安慰,使其以平稳的精神状态配合手术。
2.术中护理
(1)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补液、静滴药物或注射抢救药物。
(2)密切监护患者的心电、血压和一般情况;由导管在心腔内移
动,对心房及心室壁产生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常见有房早、房颤、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时发现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专人使用除颤器。
(4)给患者心理安慰,介绍手术的每一步骤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其不安情绪。
(5)协助医师完成电生理检查、心内膜标测、阻抗监测、心电和压力监测,准确无误做好测试记录。
3.术后护理
(1)按介入术后护理常规。
(2)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电压、体温、脉搏及呼吸等,每4小时测1次至正常。
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改变以及双肺呼吸音改变;注意有无方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律失常。
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心悸、气急、胸痛等心脏压塞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协助抢救。
(3)预防感染: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防治心内膜炎的发生,书后遵医嘱用抗生素静脉滴注3~7天。
(4)并发症观察和处理
1)急性心肌压塞:术中导管机械性刺激导致心脏破裂所致,患者表现为烦躁、淡漠、面色苍白,心率多为减慢、血压降低,透视下可见心影增大(或不增大)、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心脏超声可见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征。
护士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进行抢救,立即行包穿刺引流术,同时做好开胸手术修补术准备。
2)肺动脉栓塞:主要发生在解除卧位开始活动时,栓塞范围小者症状轻。
恢复快,大得栓塞很快呼吸心跳停止而丧失抢救机会。
①护士应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仅穿刺股静脉者下肢限制活动不超过6小时,穿刺股动脉者不超过12小时;②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静脉曲张。
栓塞史、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在血管包扎2小时后常规应用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3)迷走反射:因空腹时间太长、血容量不足、疼痛所致。
可发生在术中和术后,表现为意识模糊、血压低、心率慢,甚至会有心音搏动消失,严重者会有呼吸、心搏骤停。
遵医嘱静脉注射阿托品1~2mg、补充血容量、升压药物,如多巴胺。
4)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误穿锁骨下动脉、血(气)胸、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及栓塞、损伤左冠状动脉主干。
护士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遵医嘱给予溶栓等对症处理,并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五)健康教育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度活动,维持日
常生活自理即可,待心功能恢复后再逐渐加大活动量,以保护心功能。
2.保持环境清静,禁止喧哗、嘈杂;避免喜怒忧思等精神刺激,
以免加重病情。
3.严格按医嘱服用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个月,防止静脉血栓
形成。
4.饮食指导:给于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有水肿
者,宜低盐或无盐饮食。
忌吃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等,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5.教会患者测量脉搏,并记录,如发现异常应与医生联系。
6.复诊:出院3个月内每2周门诊复查1次,如有不适随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