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美学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艺术美学浅析
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中国水墨画是一枝并蒂的莲花,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我国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汉字书写的特殊工具,可以充分表达点、画的形态,它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园、曲直等丰富多彩的变化而形成汉字。
鉴赏到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客观事物形体和动态美的感受。
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学者蔡邕曾说:“好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不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
若水天,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力象者,方得谓之书。
”这就是说;书法中点画形体,必须处以能引起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
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艺术。
前人经过了千万次锤炼、摸索、推敲、实践,逐步演化,形成了独特的汉字艺术。
欣赏书法作品,必须从通篇的“笔法”、“章法”等方面去看。
“笔法”也就是用笔。
这里是讲究提按、顿挫、粗细、轻重、强弱、疾徐、起笔与收笔等丰富的艺术处理。
当然,行笔时要富有音乐的节
奏与韵律,如果是平拖下去,就无变化,也就不可能发现“字有八面”的气势。
“墨法”在书写中十分重要。
书法除笔法变多端外,墨法也变化无穷,自古书家与现代书家所重视。
就是说;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处理得当,就可显出字的高雅风韵。
对书家作品来说,必须体现出虚中有实,润燥互应,飘扬洒脱,方可有风韵气势之美可言。
当我们看到有的作品带有滞笔的现象,这就可证明墨太浓了,影响正常的行笔,看起来就很板滞,反使整件作品上下不应,左右不合,也便无真韵可言。
总而言之,润取妍、燥是“章法”。
对于章法来说,也就是横直有绪,妙在左右牝牡相得之致。
唐代张瓘曾说:“偃仰相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迟涩飞动、剔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转变。
”一幅作品的艺术处理,必须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大小适宜,要能充分体现顾盼有情,兴趣酣足,精神飞动,照应严谨,变化错综,筋脉相连,这样才能显出气象浑穆,全章贯气的书法艺术效果。
反之,如不会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艺术处理,就会使通篇杂乱无章,松驰散乱,使人看了感到碍眼费神,不忍卒读,也就难以让人欣赏了。
从晋王羲之《兰亭序》中可以看出形体结构在平正安稳之中,有十分多样而自然的变化,笔画园转自如,栩栩如生,不见人为的运笔痕迹,通篇给我们一种婉润清新的感觉。
唐代鉴赏家李嗣真曾用“拨云见日,芙蓉出水”、“阴阳寒暑,四时调畅”、“清风生袖,明月入怀”等联想来形容王羲之书法所给予人们的美的感受。
但还可以从
王字中见到他那潇洒、蕴藉的风彩。
唐代颜真卿的行草书,风格也是独树新帜的,如《祭姪文稿帖》,他把对抵抗安禄山叛乱而壮烈牺牲的从姪颜季明的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写得笔饱墨重,刚劲有力,通篇一气贯下,格调激昂,形成前往未有的沉着浑厚的风格。
自颜真卿书法问世,冠冕书坛,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后人对颜真卿有很高的评价。
从现代的书法家来看,写得内容沉着,内含筋骨,在苍劲中有秀逸的韵味,在字体的结构和运笔中巧妙地利用了毛笔的弹性,写出了点画的粗细变化,富有明快、响亮的感觉,使音乐上的节奏强弱和旋律快慢等艺术效果,在书法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沈尹默先生的书法就显得很潇洒流畅,脱尽拘束,笔法多姿,又妙于取势。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流走多畅,知白守黑,迟速相称,前后贯气,颇有莺舞蛇惊之态。
中国书画与美学的关系
中国书画是多门类、多学科的集大成者。
除了儒家、道家的审美观对中国书画有重要影响外,佛教禅宗美学也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佛禅信徒的只言片语、艺术实践中归纳出佛教禅宗美学的相关论点。
佛教禅宗
崇尚精神追求,其崇高的境界、透彻的觉悟,都被视为玄妙学问,大智大慧。
佛教看待世间万物,其方式是悟,如苦行、戒律、禁欲、禅定等,讲求修练和自悟。
中国书画艺术的践行者们受佛禅感悟的影响,在对万物的体察和研究中“悟”出了书画美学的玄机,他们信佛体事,参禅悟理。
将对自然、社会、人生、世事的感悟运用于书画创作中,使笔下之作蕴含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
历史上很多书画大家是高僧,他们以佛禅的思维方式研究书法,以苦行僧的精神习练书画;还有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书画家与禅僧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像苏轼与佛印等,并在禅学上有很精深的研究。
虞世南《笔髓论》中说:“机玄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心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御”。
其“必须心悟”、“澄心运思”、“神应思彻”所强调的按佛禅的要求在苦练中自悟书理;怀素是佛门中人,他的大草书法从禅悟中求得新貌;晚唐僧人书法大家释亚栖基于自己的顿悟,总结出一个重要规律“凡书画则变通”,“通”即通晓、彻悟,只要通晓、彻悟了书法的玄机,就能变出属干自己的书体来。
其“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的论述。
正是禅悟的结晶,一语道破自悟通变,创新自立的玄妙。
苏轼通晓佛理,与名僧佛印过从甚密,连其身处困境中的诗书佳作《黄州寒食诗帖》(见图)也同样散发出佛家禅境的玄机之气。
佛禅思想对苏轼的文艺创作影响可以从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中看出,黄庭坚说:“苏轼的诗、书、画、文俱有脱尽风俗的禅意”;黄庭坚本人也笃信佛禅之学,自言“是僧有发,似俗无空,非梦中梦,见身外身”,难怪他的草书脱尽唐法,尽显宋意。
不仅宋代的许多书画家作品中渗透着佛禅思想,就连一些艺术观点也是在佛禅的影响下形成的。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宋尚何“意”?说到底是尚禅意:即借书画来表达他们对世事万物的别样感悟,让心灵进入幽深、清远的境界。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是禅宗居士,名其书斋为“画禅室”。
他创作书画喜用淡墨,章法安排力求简约疏朗,这分明在追求一种清淡绝俗的禅境。
清代石涛、八大山人,无心求媚以迎合时俗,笔下的画有荒寂、虚空的禅境,书法作品简疏清新,透出清寂的禅意。
至今,禅意书画仍为一些书画家所继承。
他们在佛禅感悟的启发下,创作了大量深具艺术感染力的书画佳侣;还有一些清高脱俗的文人墨客也从佛禅感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求自我满足的意境。
由于佛禅感悟的影响,书画家的的艺术创作在上升到最高境界时,并非以书画作品本身来寄托心志,抒发感情,而是寻求对宇宙自然运动規律的解悟。
佛禅感悟从而左右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发辰,使书画艺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崇高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