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现状,分析互动教学误区,转变教师角色,调整课堂互动教学策略,为促进师生有效的教与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现状;转变角色;策略

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教学要强调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个体之间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怎样学,要注重师生双边的“互动”。“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相辅相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内容。但是,教与学,各自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个完整和谐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与学两个系统的各自运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师生互动的参与。

一、在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含义、特点、实质及意义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在现代传播学术语中,观众、听众或读者都统称为“受众”,他们只能接受单向传播的信息。单向传播学习是传统教学的经典策略,老师将所学内容毫不保留的集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再把这些内容接受、理解、整和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单向传播向对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学习。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和交互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重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

1.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语文教与学的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抑制相互作用或影响。在单向传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从提问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应该是发现者探索者。双方在知识层面上可能不相等,但在人格上是相等的,职责不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方式与沟通方式。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单个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竞争和合作两种形态。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点就是真正的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确立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动可以涉及听、说、读、写等语言功能。

3.群体互动。群体互动即班级中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互动有利于消除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定性、内疚感和焦虑感。但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无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的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在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同时扮演着消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在两种角色的相互牵引、运作下,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则达到“学习—成长”的任务。

基于以上观念,我们可以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特点归纳为:1.师生互动关系是个动态、连续、

流通的过程,而非静止的只有开始没有终止。2.师生互动必然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文字、态度或肢体语言等。3.师生互动的内容广泛,除了知识层面外,还包括情感、态度、和行为为层面的内容。4.师生互动可以达到某中预期的效果,老师对预期效果做出正确的回馈后,有助于师生建立两性的回馈循环系统。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1、假互动,无效热闹充斥课堂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教学《背影》时,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所有类似的热闹讨论,其内容是歪曲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看似热闹,师生互动,实则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2、合作交流重主体,但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3、明合作实独揽——学生合作探究的有名无实

我们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一向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教师是否会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了!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他布置的任务及他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显示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刚在《关于问题的问题》中提到:“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显得非常稚嫩,非常不成熟,一些教师引导得不好,做不到位,课堂失控,给人乱糟糟的感觉,甚至给人故意作秀、过度表演的感受。”

二、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教师角色

首先,语文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现在,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之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标所一语道白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个格体系。

其次,语文教师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由于以往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作为课程角色只是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尚且不可能,更遑论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其对课程的主体。其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其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