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等教育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的改革 1.确立由国家监督全部教育事业的原则,并建 立相应的体制。 2.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对教育的管 理权限。 3.改革学校内部管理。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类型 总得来说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工科大学、单科 大学和传统的综合大学构成德国高等教育的主 体。但为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开设了不少师 范学院,又诞生了若干新的综合大学。这些大 学的共同特征:大多数由地方公共团体或地方 政府设立,如1919年普鲁士州政府建立的科隆 大学;大多建在商业、交通、产业的中心地, 汉堡、法兰克福、科隆等成为大学都市。
哈勒大学(1694)
课程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 课程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 (1)首次在法学系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如骑马、 击剑、外国语和一些时髦新学科)同培养国家 和地方官吏必备的知识结合起来。 (2)文学系改为哲学系,并摆脱从属于高级系 的地位,取得与神、法、医学系同等的地位。
虽然哈勒大学的某些办学主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也未真正贯彻到大学实践中去,但它改变了文学系依 附于神学等其他专业系的传统,在课程中引进适合于 当时世俗王公贵族的绅士教育和近代法律知识,而且 还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标志着德国大 学的历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活动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人文主义改革运动 代表人物:梅兰希顿 教育思想:在世俗政权领导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 成就:(1)奠定了新教大学和全部大学的组织原则。 (2)编写的拉丁语文和希腊语文的文法和修辞学以及逻辑学、心 理学和伦理学、神学等学科的优秀课本,应用数百年之久。 (3)为满足德国高等教育的需要创建的新教的教学专业涉及各种 学术。 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建立了马堡大学、孔尼兹堡、耶拿大学、赫尔姆 施太特等一系列新大学。
教学方法
(1)“研讨班”(“讨论班”、“习明纳”) 大学中少数或一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教授 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某一学术领域 或课程采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学生轮流分工各自就某一专题组织系列报告和 讨论。 研讨班往往学生人数较少,基本以某一课程 或具体研究领域为单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 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索、 调查和研究为目的。
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虽类型单一、职能单一、 规模较小,但初步确立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为德国多层次、多类型、多职能的现代高等教 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大学组织 形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为后 来德国大学制度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做了 铺垫。
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界的关系
1807年 林业专门学校 林业大学(1899)→合并至慕尼黑大学(1910) 年 林业专门学校→林业大学 林业大学( 合并至慕尼黑大学( ) 合并至慕尼黑大学 ) 1790年 兽医大学 →兽医大学(1887)→合并至柏林大学 年 兽医大学( 合并至柏林大学(1921) 兽医大学 ) 合并至柏林大学 1847年 农业学院 →农业大学(1919)→合并至波恩大学(1934) 年 农业大学( 合并至波恩大学( 农业大学 ) 合并至波恩大学 ) 1821年 林业专门学校 林业大学(1922)→合并至哥廷根大学(1939) 年 林业专门学校→林业大学 林业大学( 合并至哥廷根大学( ) 合并至哥廷根大学 ) 1821年 兽医学校 →兽医大学(1890)→后关闭 年 兽医大学( 兽医大学 ) 后关闭 1811年 林业学院 →林业大学(1904)→合并至都灵工科大学(1928) 年 林业大学( 合并至都灵工科大学( 林业大学 ) 合并至都灵工科大学 )
德国高等教育史
报告人:张金丽
大概脉络
早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机构 [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 [周谊、吴伟.德国教育年表] 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活动 近代德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高等教育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
早期德国设立的大学
1348 1365 1379 1386 1388 1402 1409 1419 学) 设立布拉格大学 设立维也纳大学 设立埃尔富特大学 设立海德堡大学 设立科隆大学(—1794) 设立维尔茨堡大学 设立莱比锡大学 设立罗斯托克大学(上述是德国第一批大 [周谊、吴伟.德国教育年表]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追求“纯粹知识”,赋予大学研究职能 大学理念与大学现实之间的脱节与矛盾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高等教育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纳粹时期的高等教育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919年普鲁士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重点:理念方面回归古典大学,个案方面 寻求适应时代并有所突破。 具体内容:改善重研究轻教育的现象;充 实教育课程;改进每个教员形形色色的不统 一的授课方式;统一学位,重视一般教育和 专门教育的综合;学生应参与大学管理。 由于教师们的强烈抵制,改革中途夭折。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组织管理方面 1.为更好协调学生政策,根据1923年制定的 《大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部分大学设立 学生委员会(AstA)和德意志学生福利会。 2.为迎合在大学中占据优势的正教授以外的教 师们的要求,赋予非常勤教授、非常勤讲师参 与学校决策机构的代表权,为非常勤讲师提供 国库补助。
Leabharlann Baidu
柏林大学的创立
与中世纪传统大学相比,柏林大学的特点: (1)哲学系为柏林大学中师资力量最雄厚、规 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系。 (2)在各系设立研讨班和研究所
第二阶段:技术型高等教育机 构的出现
1.工科大学 发展过程分前后两个阶段: (一)专门学院和各种高等工业学校等机构产生、 发展和努力争取升格为大学阶段 (二)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上述机构正式升 格为“工科大学”,逐步取得一系列资格和权 力阶段
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活动
人文主义对德国大学课程影响的表现: (1)古典拉丁语取代经院式的拉丁语 (2)希腊语在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3)为训练和培养学术对美的欣赏以及敏 捷、正确的思维方式,古代希腊和罗马 关于诗歌和雄辩术方面的内容进入大学 课程。
宗教改革运动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 2.宗教改革运动 人文主义运动中萌发的提倡人性、崇尚自由、尊 重世俗等思想由于宗教改革的兴起逐渐暗淡, 神学教育重新抬头,保持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 突出典型:马堡大学 例:在新设的大学中规定,神学、法学、医学、 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必须以传授和论证神的存 在和精神作为主要使命,“如果大学教授有悖 于上帝方面的内容,无论是谁,都要被逐出大 学”。
专门学院(special colleges)
这些专门学院多与商业或其他经济部门相关, 一般由地方工商协会或商业团体资助兴办, 毕业生多在经济和管理部门担任管理要职。 随着专门学校规模的扩大或办学条件的改善, 一部分或升格为单科大学或工科大学,或合 并到其他大学之中。
19世纪德国部分专门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相关资料
"有关多科技术学校组织基本原则"草案
1864年,各地技术学校的校长与德国技师协会共同 起草,旨在发展综合技术学校,首次提出多科技术 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技术官僚,还必须服务于个人 或私有企业,此外,还有培养工科教育方面的师资 队伍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地多科技术学校相继升格为 工科大学。 值得强调,工科大学不仅传授技术课程,也和研究 型大学一样,设置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并在 大学设置许多研究所。
哥廷根大学(1737)
(1)形式上基本沿袭传统大学的课程结构,设立文学、 神学、法律三个系,内容上注入大量与近代社会有关、 直接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实用世俗学科。 (2)文学系不再作为高深学问的预备或基础而存在, 拓宽范围并趋于新兴贵族的需要,转变为开发受教育 者心智和能力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19世纪 德国柏林、波恩等大学的改革。 (3)法学系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通过开设大 量实用性课程,使未来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在处理国家 的内政外交、工商业等活动中得心应手。
19世纪前半期德国出现的部分技术学院
年份( 年份(年) 1799 1782 1825 1827 1828 1829 1836 技 术 学 院 建筑学院(柏林)(bauakademie) 技术学院(柏林)(technische schule),与1821年改为工学院 多科技术学校(polytechnisches schule) 多科技术中央学校(polytechnisches zentral schule) 技术学校(technische bildungsanatalt),后改为多科技术学校 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sches institute) 高等工业学校(hohere gewerbeschule),后改为多科技术学校
早期德国设立的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第二批大学出现 1456 设立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 1457 设立弗赖堡大学 1459 私立巴塞尔大学创立 1472 设立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800迁兰次胡特, 1826迁慕尼里)设立特里夫斯大学 1477 设立蒂宾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 1504 设立维滕贝格大学 1506 设立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 [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
由于“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学问而自愿结合起 来的师生共同体”,这一时期大学具有管理 和决定大学内部事务的较大的自治权及某些 特权,如自己设置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 有审查权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 15、16世纪,邦国和教会通过制定各种法律 法规和大学政策、给予经费等对大学的课程 设置、教学内容、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施加 影响,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与干涩,并限制大 学的某些特权,大学的自治权不断丧失。
教学语言
(2)多种语言及现代民族语言教学 大学产生初期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大学统 一采取拉丁语教学。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普及,希腊语和希伯来 语开始在高等教育机构使用。 不少大学由于商业交往、文化交流,引入多 种现代语言。如16世纪后期,法国波尔东大学 设有荷兰语教授;18世纪早期,英国牛津和剑 桥大学采用阿拉伯语传授相关科目;18世纪末 期,亚当.斯密在牛津大学实用英语讲授经济学。
德国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特点
以巴黎大学作为模板 设立四个系:神学系、教会法和民法系、医学 系、人文哲学系(神学、法律、医学、哲学) 具有自己的特色 1.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 实现古代教育遗产与当时神学影响的统合。 2.在大学模式上融合了巴黎大学和波罗尼亚大 学两种不同风格。
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 神学系地位最高,拥有监视法律、医学、文 学系,甚至其他各级学校机构的权力。 文学系是进入神、法、医等系的预备教育机 构。 法学系地位逐渐上升,课程内容不断扩展。 医学系学生仍最少,课程内容有部分更新和 扩大。
近代大学的先驱
许多学者认为19世纪创立的柏林大学是近代大 学的开端,但是建立于1694年的哈勒大学和 1737年的哥廷根大学在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等 许多方面区别于中世纪传统大学,并对19世纪 初期创立的柏林大学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不 少学者,把这两所大学视为德国乃至世界高等 教育史上近代大学的开端。
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 与法国和英国一样,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 的形成也划分成两个阶段: (一)19世纪60年代之前 德国近代大学理念的确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建立 (二)1860年之后 技术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于研究型大学的变 化
第一阶段:洪堡的近代大学理 念与柏林大学的创立
1.洪堡的近代大学理念 具体表现: 1.“通过学习和研究客观纯粹科学或学问实现 主观教养” 2.实现上面理念的前提:“孤独和自由” 3.基本办学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德国18世纪建立的大学的特征
(1)大部分文学系改为哲学系,教授内容从传 统七艺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转为实用的经济学、 政治学、地理学、数学、建筑学、世界史等。 (2)在法学系,新设置国际法、宪法、外交发、 商法和交通法等。 (3)在医学系,内外科学、药学、产科学、生 理学、解剖学进入课堂,教学从解释书本转向 运用近代实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