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

研究方向:语言学

学号: ********

*名:***

目录

1.0引言 (2)

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

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

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

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

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

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

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它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George Lakoff,Ron Langacker和Len Talmy等,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就是对作为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等工具的语言的研究。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奠基人是Ronald Langacker,其二为“认知语义学”,奠基人是George Lakoff。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了,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了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语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义,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认知语法的奠基人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跳出了形式主义的框架,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关于语法结构的概念观,即根据认知过程来描写语言组织结构的一种观点,创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认知语法。最初Langacker将他所创立的理论称之为“空间语法”,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他的理论,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将其理论改称为“认知语法”。

2.2 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

知语法(注: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于1976年创立了“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改为“认知语法”。)Langacker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认知语法的基础》一、二卷,《概念、意象与符号:语法的认知基础》(1990)和《语法与概念化》(1999) 此套巨著以描述语言的心理认知规律为目标奠定了认知语法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就是语言不是自治的、并真锋相对地提出了语言的体验观和象征观,认为语法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在本质上主要是象征性的,并认为语言主要包括3个实体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所有的语言单位都是由音位单位和语义单位结合起来的象征单位。[4]同时他也提出认知语法理论关注的三个要点:(1)语义结构不是普遍存在的,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种语言所特有的;语义结构以规约的意象为基础,是参照知识结构来描写的;(2)语法并不构成表征的一个自主的形式层次,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的,是对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3)在语法和词汇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统一体,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但把它们截然区分为三个单独的部分是任意性的。[2][3] 除了Langacke的系列著作外,对认知语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要著作还有Lakoff的《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1987), Talmy的《认知语义学》(2000),和Taylor的《英语中的所有格构造——一一项从认知语法角度的研究》(1996)和《认知语法》(2002)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是Taylor的新著《认知语法》它进一步阐述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将Bybee,Lakoff,Talmy等人的理论与认知语法进行整合,从而发展了认知语法理论。[5]近年来,认知语法的研究焦点是句法隐喻、概念结构、范畴化的原理理论、意象图式及句法象似性等。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般认知能力在语言的意义和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大脑能够识别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和差异,并据此进行归类。这一能力作用于人们的语言体验,使得人们能够对语言事件进行范畴化并储存到记忆中,由此产生的认知组织构成了语法。(Bybee,2004)尽管语法可能是抽象的,但它与人们的语言体验和一般认知能力存在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根本认识,认知语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尽量从一般认知能力(如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感知、记忆、比较、范畴化、抽象)中推导出语言结构,而把提出先天的、仅与语言相关的结构作为最后的手段。(Langacker,1999)认知语法认为,即使存在这样的先天的结构,它们也不过是一般认知能力应用于语言领域时特殊化的结果,因此与一般认知能力存在连续性,并不构成自主存在的模块。认知语法的中心观点是:语法和意义不可分割,语法是对于概念内容的组织和象征,并没有自主的存在。这反映了语言基本的符号功能,即通过音系序列来象征概念化。由于这一基本功能的存在,语言必然包括语义结构、音系结构和象征结构(即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的结合体)。认知语法认为,语法、形态和词库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都可以通过象征结构来描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法已经成为欧美语法研究的大趋势,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它也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3.认知语法在国内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是目前中国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必将对未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以往的理论引进并不完全相同,这次学术思潮带着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烙印。以前的几次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基本上是吸收、消化和引进人家的东西,我们的学者却较少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而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不光是被动的借鉴和吸收,还有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认知规则和理论来解释语法现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