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著名关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三大名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行走在历史上有名的雄关险隘,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狼烟滚滚、旌旗猎猎、号角声声、马蹄阵阵的壮观场面------
十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
居庸关是位于北京昌平县北,距北京市区约50公里的一座关隘,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深谷中,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长城沿途的险要关口,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间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居庸关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全用汉白玉砌成的“云台”,雕刻异常精美。现存“云台”高9.5米,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台顶四周设有石护栏和用以排除积水的龙头。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其券洞为半五角形折角拱券,中可通马车。券洞及券面雕有卷吐花、迦楼罗(金翅鸟)、大龙神等造像,洞内两壁刻四大天王造像和《陀罗尼经咒》、《造塔功德记》。而这部经文和表记则是以梵、藏、汉、西夏、维吾尔、八思巴六种文字题刻。券顶正面雕以曼陀罗纹五撰,两侧斜面雕造形生动的尘佛10尊,而佛与佛之间则饰以小佛像,以实其间,其数量有千尊之多。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与首都北京相距300余公里,又称之为“榆关”或“渝关”,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万里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绵亘而下,绕经角山,与大海相接,气势磅礴,自古以来即成为险要关隘,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筑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山海关城位于山、海之间约8公里的夹道之间,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万里长城上众多的敌台、墩台组建而成,将山、海、关融成一体。关城为四方形,设四门:东门镇远,西门迎思,南门望洋,北门威远。门上均筑城楼,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环城一条宽17米,深8米的护城河,城的中心位置筑有钟鼓楼。现存的“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关口是高12米的长方形城台,东西朝向,往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台上筑有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的城楼,楼上有块“天下第一关”的巨匾,系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时进士肖显所写。
离山海关城南4公里处,是今天万里长城遗址之首,因龙头在此深入大海,所以得名“老龙头”。
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大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
娘子关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绵山,面临涧壁如削的万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随山势蜿蜒,桃河环绕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带水,金城汤池”,整个关城两翼是依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历史上成为山西、河北两省间的天然屏障,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十分险要。
现在所存的关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关门两座,外城门为砖券门洞,上为平台。城门顶上有“直隶娘子关”几个字。平台,是为了检阅士兵望敌情而筑。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城门上方为“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关外古道,曲折起伏绵延,这就是著名的燕赵古道。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率娘子军在这里驻防,因而取名娘子关。娘子关东门里,桃河岸边,有处砖砌石高台,这里是传说中的平阳公主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帅期间,表现得非常勇敢,常常是身不离鞍鞯,手不离宝刀,就在她与大将柴绍结婚后,也不忘军营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豪,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并存,一直延续到现在。
登上宿将楼台,天地寥廓,别开生面,顿觉心旷神伯。凭栏眺望,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有明有暗,若浓若淡,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修筑,位于繁峙、灵丘两县交界处。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条峡谷山路,东通河北,西接雁门,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虎踞平型岭上,呈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城楼巍巍,高约8米,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曾设显赫的武衙门,现改建民房。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巨石碑,上镌“平型岭”三个大字,字体雄健峭拔,真谓峻岭雄关。城南面东西高处,各设烽火台一座,远远可见。城北有大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堡痕历历可辨。平型关因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此地北桥沟一带伏击日本侵略军坂垣师团二十一旅,消灭日军数千
十三大名关之六:宁武关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
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世。”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