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早期的官商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2004年1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 ormal Uni.(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 ol.30,N o.1
Jan.,2004
[收稿日期]2003201217
[作者简介]杨华山(1965—),男,湖北大悟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教授。
论近代中国早期的官商关系
———以《胡雪岩全传》为透视点
杨华山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3)
[关键词] 胡雪岩;近代早期;官商关系
[摘 要] 高阳著名长篇历史小说《胡雪岩全传》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了晚清官、商、洋之间的复杂关
系。出身低微的胡雪岩由于后来升任浙江巡抚的王有龄、更由于“中兴”名臣左宗棠的鼎力扶持,从而成为既富且贵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正是晚清步入近代之初商必依赖于官的真实写照。但从当时整个社会来说,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难容于封建专制的帝国政治,整体上官商之间对立的传统关系并无根本的调适,胡雪岩在与洋商的竞争中因得不到清政府的切实支持而破产,这既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
[中图分类号] K 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4)0120093206
曾几何时,“当官要看《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一语在神州大地颇为盛行。稍知近代史实的人对曾国藩其人其事并不陌生;而对于胡雪岩,尽管当年就有人说:“清史而立货殖传,则莫胡光
墉若”[1](卷二P25-26),但一部卷帙浩繁至近50余册
的《清史稿》
(中华书局版),连胡雪岩的名字也没有留下,至于今天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煊赫一时的大商人胡雪岩,他的事业的发展、兴盛与败亡极富传奇色彩,这无疑是小说家借以创作小说的绝好素材。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根据有限的史实,凭借其坚实的史学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想象,演绎铺陈出洋洋180余万言的长篇小说《胡雪岩全传》(以下简称《全传》)。如果将《全传》作为小说来读,却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氛围;如果将《全传》作为历史来看,却又发现它的许多细节描写和情节安排已远超出史学的范畴。在这里,历史与文学已经融为一体,很难抽刀断水。其实,即使是虚构的情节,也大体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另一种更形象的“历史”,它艺术化地反映了晚清官、商、洋之间的复杂关系。高阳先生一生创作的历史小说可谓蔚为大观,共计70多部,总字数
3000余万。但何以人们对《全传》情有独钟,这与
现实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全民皆商”的大潮冲刷着人们的头脑,许多人在幻想如何经商致富,或者做着转手万金的暴富之梦。《全传》所描写的胡雪岩经商发财的传奇内容,自然为这些人所垂青,他们想从中学到一招半式的经商发财之术。从《全传》本身来说,文本中符合历史真实的内容并不多,但从官商关系以至于政商关系的角度来看,它所叙述的胡雪岩事业的兴衰与当时的官商关系之间的联系却并不违背当时的历史环境。本文即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全传》文本的历史价值。
一
由于《全传》的风行,胡雪岩的本名反倒为人忽略。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他未读诗书,仅靠自学粗通文墨,本在钱庄干活,故精于算账,《全传》对此在多处着墨渲染。如果不出意外,胡光墉可能与钱庄打一辈子交道,不会演出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喜剧,也不会有高阳先生的《全传》。胡雪岩早年的“意外”遭遇,历史记载
不一,高阳先生选择了胡雪岩资助落泊潦倒的候补官吏王有龄作为小说的开篇,以后王有龄官运亨通,直做到一省最高长官的浙江巡抚,胡雪岩也赖以平步青云,财运大发。胡雪岩资助王有龄的细节也许不尽符合真实的历史,但胡雪岩赖官而兴,小说所描写的胡王关系对胡王二人兴起的影响既经得起逻辑推理,更能充分说明官对商的作用。不管高阳先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但他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官商关系这一重大问题,这也是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年胡雪岩擅自将信和钱庄的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根据《全传》的叙述,当时一个七口之家在杭州一个月的生活开销也不过10两银子,而且过的还不是苦日子[2](上P190)。胡雪岩擅动500两银子的举措为东家所不容而被迫卷铺盖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王有龄因得此资助,再借其他机缘,终于如愿以偿,被指派为浙江省的候补知县,很快又被任为主管河运改海运的海运局坐办,主持南漕北运,是一个肥差。实际是胡雪岩在主持海运局,因王有龄对胡雪岩言听计从。胡雪岩借助官款开设了他自己的阜康钱庄,还花钱捐了个州县班子。以后王有龄又署理湖州知府,因为湖州盛产丝,胡雪岩又借机设立丝行,做丝生意。丝和茶是当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两大宗,做丝生意自然少不了同洋人打交道。胡雪岩同洋人在丝生意上的“斗法”由此开始。
因为有王有龄作靠山,胡雪岩又大施手段,以银子铺路,广罗各方人才,结交朋友,局面逐步打开。在丝生意上,他与另一丝业大户庞二联手抬价,迫使洋人就范,第一次就赚了18万两银子。这本是一次大胜利,但细分下来,胡雪岩本人不仅分文未赚,“还有万把银子的亏空”[2](下P1185)。尽管如此,胡雪岩在浙江、上海等地的生意场中、在江湖上都立稳了脚跟,赢得了声誉,为他以后生意的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后来总结他事业的成功时说,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凑成的”[3](P225-226)。这两个机会分别是左宗棠西征和海禁大开。其实,他与王有龄互为奥援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机会。王有龄最后官至浙江巡抚,胡雪岩的生意也已平步青云,相当发达了。
由于太平军的围困,杭州极为缺粮,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筹粮,但杭州最终为太平军攻破,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而死。胡雪岩的一座靠山倒了,但他却攀援上了另一座更大的靠山左宗棠。左宗棠先任浙江巡抚,继升闽浙总督,出兵浙江。左宗棠至浙之初,听到别人对胡雪岩的谤言,“欲加之罪,一见大加赏识,军需之事,一以任之”[1](卷二P25-26)。左宗棠率军镇压浙江、福建、广东等江南太平军余部时,全靠胡雪岩为之筹措粮饷及西洋兵器,用左宗棠自己的话说,真可谓“汉高成功,功在萧何”[4](P350)。此事告峻之后,左宗棠特为胡雪岩上奏表功,恳请朝廷破格优奖,赏加布政使衔。布政使是从二品,顶戴可用红顶子。于是胡雪岩俨然成为清代少有的红顶商人。然而胡雪岩的发展远不止此。随着左宗棠势力的扩张,军功的增大,胡雪岩也愈益发达。太平军被镇压下去之后,胡向左建议设立造船厂,自造轮船,并为筹款出谋划策,于是有福州船政局的创立。不久朝廷命左宗棠带兵西征,这真正是胡雪岩暴发的可遇不可求的一大良机。
自清朝建立之初,即非常重视西北的安定。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矛盾复杂,往往易陷入动荡或叛乱之中。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用兵最多的就是西征。如果西北不守,内蒙、山西、河北有危,京师有虞。左宗棠的西征缘于西北的回民起义。当时西捻军与西北回民有联合之势,清政府调左宗棠为为陕甘总督,平定陕甘。左宗棠在西北十几年,两次用兵,一次镇压回民起义,一次驱逐阿古柏的侵略军,用兵连年,战功卓著。为了西北的用兵,左宗棠在上海设立采运局,命胡雪岩负责其事,胡雪岩也因此成为“财神”。
胡雪岩的任务除了转运粮饷之外,为左军采买西洋新式火器;为了筹措军饷,胡雪岩经手举借外债;胡雪岩又开设了规模极大的药铺“胡庆余堂”,供给左军日常医药之需;左宗棠在西北开设的洋务厂矿、机器、技师等等亦由胡雪岩为之接洽办理。西征饷银自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汇划,可以挪用、赚息,而经营军火、机器、外债等,则都有极优的回扣、佣金,还可以虚报浮冒,《全传》中即有左宗棠得知胡雪岩经手军火虚报价格而为其不满的叙述。因此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各通都大邑,甚至在票号的势力范围长江以北地区都有阜康的分号;他还开设了29家典当,田地万亩,至于丝茶的生意也是如日中天。他还在上海、杭州“各营大宅,其杭宅尤为富丽,皆规禁制”,“中蓄妻妾辈十余人”[1](卷二P25-26)。过起了无冕之王的奢华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