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一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的儒家意识形态
在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1.表现:1)思想意识:以平均主义和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
想在建国后成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精神纽带和中
国社会建构新体制的指导原则。
(表现)
2)政治指导思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核
心内容。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
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
性。
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革命背
景之下,共产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
调动的革命力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
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
斗争性特点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
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
度。
(表现)
3)经济分配:大公无私的价值理想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以土地问题为例: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
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
我国意
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
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革命背景之下,共产
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革命力
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斗争性特点也
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然强调对社会
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
(表现)2.功能:1)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某些人的政治沉浮。
2)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寄托和凝聚力的基础
3)承担着指导功能,是改革前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决策、基本体制建构的指导思想3.分层:1)以功能分:①纯粹理论性的意识形态——从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作用:维
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②实践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作用:指导中国共产党组织和
行动)
2)以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分:①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意识形态,强调极端集体主
义和极端平均主义,目标是通过持续的革
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
义。
(表现: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极端集体/平均主义)
②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具有务实色彩的意识形态,希
望通过艰苦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是西安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表现:第一个五年
计划时期)
3)以两种标准分层的作用:①使得意识形态既有远大目标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有
现实的公共政策的指导作用
②但是在一定时期这两层意识形态有一定的矛盾。
4.特色:1)政治意识形态的范围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表现:一切社会意识构成了意
识形态的内涵)
2)意识形态也扩张到了极致(表现:意识形态决定了一切)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
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
的科学理论。
其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在它的
指导下,中国进行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摆
脱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提供了意识
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2)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
后的工作重点稳步向经济建设转移。
3)重新界定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明扼要、完
整系统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4)主张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
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
提出
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
6)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2.特征:1)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从以政治和道德为主,走向以经济为中心,否定了阶级
斗争为纲的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确立了经
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确立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
发展标准。
2)确定了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从而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3)主张在建设经济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制建设
4)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5)否定了片面的自力更生,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在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现代化建设。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发展;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
要表现。
7)要勇于改革,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最佳结合。
3.与改革以前相比:1)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日益淡薄,经济功利色彩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利
益结构日益明晰化
2)注意意识形态化的状况有所改变,社会科学研究在改革后日益得到恢
复和发展,非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也开始得以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作用:1)为改革开放政策提供
了一整套的合理性论证;2)为改
革开放消除了意识形态障碍)4.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变:1)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转换,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2)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转换,即从社会至上转变为服从服务于经
济建设的中心和大局;
3)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转换,即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意识形态工作的检验标准,即从惟书惟上转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意识形态工作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弘扬
主旋律、发展多样性;
6)意识形态工作的着眼点,从崇尚经典转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
中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