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制备

纳米氧化铜制备
纳米氧化铜制备

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1.摘要: 纳米氧化亚铜是一种新型的p 型半导体材料, 具有活性的空穴电子对和良好的催化活性, -

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总结了近年来制备纳米氧化亚铜的方法, 比较了它们在粒径、晶型形态控制以及制备条件等方面的优缺点, 并介绍了其性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纳米氧化亚铜; 制备; 应用; 纳米材料中图分类号: O 613. 71; O 647. 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367 6358( 2011) 09 0573 04 -

Research A dvances in the Preparation and A pplication of N ano Cu2 O WA NG Ye1 , YANG F eng 2*

( 1 . Company 9 , S econd M i l it ary M e di cal Uni v ersi ty ; 2 . De par t me nt of I nor gani c Chemi str y , Phar macy S ch ool , Se cond M i li t ary M ed i cal Univ e rsi ty , Sh anghai , 200433 , China)

Abstract: As a noval p t y pe semiconducto r ( dir ect band g ap 2. 17 eV ) , nano Cu 2 O mat erial has activ e elect ron cavity pairs and g ood cat alyt ic act ivit y, t her ef ore, it has been ex tensively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 P reparation methods of nano Cu 2 O in r ecent years are review ed, co mparing t he merits and short comings in par ticle size, cryst al morpholog y cont rol and preparat io n co nditions. F ur thermor e, adv ances in propert ies and applicat ions are int ro duced. Key words: nano Cu 2 O; preparat ion; applicat ion; nano material -

纳米材料已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机纳米材料领域, 纳米Fe 3 O 4

[ 2] [ 1]

要的合成方法有液相合成法、低温固相法、气相沉积法、纳米铜氧化法、电解法、射线干预法、微波干预法等。已报道的晶体形态有金字塔型、花样型、十二面体型、立方晶型、线型、空心球型等。本文对纳米氧化亚铜合成方法进行综述, 同时对各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阐述, 以期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1 纳米氧化亚铜的合成方法 1. 1 液相合成法此方法通常在水相利用还原剂, 如葡萄糖、H 2 O、CH O、 2 SO 3 等[ 10] , 还原H Na

[ 9]

。在传统无

[ 3]

、米T iO 2 纳

[ 4, 5]

等多

种纳米材料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 纳米材料的研究必将极大促进各科学领域发展。纳米氧化亚铜作为新型的少数可被可见光激发的p 型氧化物半导体材料, 具有活性的电子空穴对系统, 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此外还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低温顺磁性等特性。在有机合成、光电转换、新型能源[ 7] [ 6]

、水的光解、染料漂白、杀菌、超导

[ 8]

等领域均具有应用潜能。其合成方法报道多样, 且纳米微晶形貌因制备方法和条件不同而异。目前主

收稿日期: 2011 -18 -04

NaBH 4 、2 H 4 N

Cu 2+ , 得到纳米Cu2 O, 常需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十六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第二军医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 M S2010075) 作者简介: 王野, 男, 研究方向: 新型纳米材料在药物制剂中应用的研究。* E -mail: yan gfeng1008@ sohu. com

574

2011 年

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etr im ide, CT AB) 、乙二醇、聚烷基磺酸钠等, 使制备粒径更小、更均一。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成本低等优势, 所以液相合成法易于推广, 易实现工业化生产。近期, T akanari 等

[ 11]

Liu 等[ 17] 将葡萄糖加入Cu( CH 3 COO) 2 溶液, 微波反应后离心得到200~ 400 nm 的自组装纳米球, 该反应可能按照成核、成熟、分解、组装的顺序进行。实验中还发现, 反应温度、反应浓度、反应时间是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杨丹等以NaSO3 溶液还原CuSO 4 , 通过Y 型管以并流方式加入到微波炉, 在pH = 3 的条件下320 W 微波辐照, 得到形貌球形, 粒径在400~ 900 nm 的Cu 2 O 纳米粒。

1. 3. 3 光化学合成法Lo ng 等[ 19] 分别用两种方法合成了纳米氧化亚铜纳米粒。固相合成: Cu( CH 3 COO) 2 H2 O 和Cu[ H OCH 2 ( CH OH ) 4 COO] 2 用KBr 压片除氧, 用254 nm 紫外光照射; 液相合成: 用Cu ( CH 3 COO ) 2 H2 O 和Cu [ H OCH 2 ( CH OH ) 4 COO] 2 溶于去离子水或醇中, N2 保护, 用254 nm 紫外光照射, 得到Cu2 O H 2 O 或Cu 2 O 醇复合物, 得氧化亚铜纳米粒。在使用醇时, 依据Deby e Scher rer 公式理论上计算估计纳米粒直径在 6. 4 nm 到1

2. 5 nm 范围, 得到纳米粒粒径在 6 nm 左右, 与理论值吻合。但水溶液中产物粒径约为250 nm 。1. 4 纳米铜溶胶氧化法纳米铜溶胶氧化法是一种间接制备纳米氧化亚铜的方法, 首先将Cu 2+ 还原为Cu 溶胶, 而后缓慢氧化得到纳米氧化亚铜溶胶或纳米氧化亚铜薄膜, 此方法制备的纳米粒粒径小且均一。但是由于Cu 为前体物质, 氧化时间易受影响, 得到的纳米氧化亚铜的纯度有待提高。Rhee 等[ 20] 先用气相凝结法制备高纯Cu 纳米粉末, 然后与蒸馏水反应得到砖红色纳米Cu2 O 粉末。研究发现, 在50 0. 5 温度下, 制得的纳米Cu 2 O 粉末可使溶于甲醇水溶液的2, 3, 5 -三甲基1, 4 对苯二酚发生催化氧化。L uo 等[ 21] 以T iCl4 溶液为反应介质, 惰性气体保护下加入Cu 箔得到Cu 溶胶, 在H 2 O、乙醇、丙酮中反应, 得到10 nm 厚的纳米氧化亚铜薄膜。1. 5 微乳法微乳法即反相胶束法, 是常用的纳米粒制备方法, 其主要利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物质, 在有机相中形成微胶束, 其中包裹反应物质及其溶剂形成微反应器, 形成均一的纳米粒。此方法目前大规模的生产尚有一定困难。Dodoo A rhin 等[ 22] 在室温下, 以庚烷为溶剂, 加入聚氧乙烯4 月桂醇醚( Brij30) 表面活性剂, 而-[ 18]

将Cu( NO 3 ) 2

3H 2 O 水溶液加入具

有N, O 螯合结构的有机物溶液中配位, 而后加入KOH 溶液, 混合均匀, 经检测其紫外吸收带集中于634 nm, 说明有[ Cu( Gly) 2 ] 2+ 生成; 反应混合物250 下加压反应, 得到粒径为50~ 100 nm 左右的氧化亚铜。M ehmet 等在室温下滴加Na 3 P O4 溶液入CuSO 4 , 得到浅绿色的反应前驱体溶液, 搅拌下

滴加N aBH 4 溶液, 反应得到纳米Cu 溶胶而后在O 的作用下逐步氧化, 颜色最后变为绿色, 得到粒径小于30 nm 的纳米Cu2 O。

2 [ 12]

1. 2 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对纳米Cu2 O 晶型有较强选择性, 可通过电流、电压等条件控制纳米晶的形态、尺寸。不足的是目前对电流、电压等因素影响的了解还不够, 对纳米氧化亚铜的粒径、形貌进行精细的控制还难以实现。闫丽丽等[ 13] 运用铜阳极氧化法成功制得了Cu2 O 纳米阵列, 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阳极为铜网, 阴极为钛网, 两极室隔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中加入NaCl 和CT AB 混合溶液, 向阴极室中加入NaOH 溶液, 使温度升至70 电解,

[ 14]

在铜网表面即生成纳米Cu2 O 薄膜。W ang 等选用三电极反应系统, 在电解池底部放置Al2 O 3 表面修饰的玻璃碳工作电极, 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电解池中注入CuSO 4 和 C 6 H 5 Na 3 O 7 混合溶液, 调节pH 至12. 50, 通以脉冲电流, 得到花样纳米Cu2 O 微晶。同时, 利用循环伏安法检测样品, 发现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此外, Z hao 等为稳定红棕色, 得到粒径约1 m 的微晶。1.

3 射线干预法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 研究发现射线干预反应体系可得到纳米粒。常见的方法有微波干预法等。 1. 3. 1 射线干预法He

[ 16] [ 15]

使用

Na 2 Cr 2 O 7 , 调节pH 为12, 加热电解, 反应物颜色变

射线干预法、

等将T rit on X 100, 己醇和环己烷混合后-

加入CuNO3 溶液, 超声处理W/ O 微乳化, 除去氧气。在Co 射线辐照下发生如下反应: H 2 O eaq- 、3 O + 、、2 、、2 O 2 得到粒H H H OH H 径小于100 nm 的八面体纳米晶。1. 3. 2 微波干预法

60

第9期

575

后加入浓度梯度CuCl2

2H 2 O, 超声处理使形成蓝

min 降解率高达到95% 以上。纳米氧化亚铜复合材料可以使其性能进一步优化, 纳米氧化亚铜可以在可见光照下降解甲基橙, 并且当其与纳米Ag 形成Ag/ Cu 2 O 复合物后, 其光催化甲基橙分解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可能是由于纳米Ag 的引入对纳米氧化亚铜空穴电子对产生了影响。另外, T iO 2 / Cu2 O 和SiO2 / Cu2 O 复合物也有制备报道[ 33, 2. 2

34] [ 32]

色澄清的反胶束微乳液。再加入硼氢化钠, 超声启动反应。制备纳米粒直径呈双峰分布, 主峰在10~ 40 nm 之间, 在小于10 nm 也有一峰值出现。1. 6 模板法该方法与微乳法相似, 不过用固相的微反应器代替微

胶束, 反应的结果取决于模板孔径大小。M ehmet 等[ 23] 以沸石为模板, NaBH 4 为还原剂, 成功制备了尺寸在4. 8

[ 24]

。纳米氧化亚铜还可以光降解硝基苯酚、用

2. 6 nm 的纳米粒。

于制备防污涂料、催化制备聚合碳纳米纤维等。纳米氧化亚铜的光电子转换性质纳米氧化亚铜禁带宽度为 2. 17 eV , 是少数可被可见光激发的半导体材料, 具有光电转换性质, 理论转换率高达20% 。Kuo 等[ 35] 在无催化剂条件下, 用气相沉积法在单质Si 表面成功制备了p- Cu ( 2) O/ n A ZO ( A- do ped ZnO) p-n 异质结。光电子激发l 谱测试显示, 在纳米氧化亚铜掺杂后, Z nO 的显著绿光带消失, 产品具有整流效应。该研究为n 型掺杂提供了一条可行性的方法途径。 2. 3 纳米氧化亚铜的抗菌活性纳米氧化亚铜可与化合物中的巯基、二硫键反应, 生成相应的巯基铜化合物。而巯基、二硫键在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 纳米氧化亚铜可干扰微生物的生化反应, 进而干扰其生理活动, 甚至诱导其凋亡。此外, 纳米氧化亚铜还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 可吸附于细菌细胞壁并破坏其细胞壁和细胞膜, 致使细菌死亡。沈成灵[ 8] 等用30~ 50 nm 的氧化亚铜纳米粒,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 为模型, 发现纳米氧化亚铜在浓度为5 和10 g / mL 下, 抑菌率高达为71. 8% 与96. 6% , 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此外, 其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杀伤作用[ 13] 。近期, 又有报道, 纳米Cu2 O T iO 2 复合物可诱导人体宫颈癌细胞的凋亡。2. 4 纳米氧化亚铜应用于探测器的制作近年来, 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气体的探测, 如ZnO 纳米簇和 F e2 O3 纳米线、多面体SnO 3 、3 O 4 Co 纳米粒被用于被应用于湿度、乙醇浓度、CO、2 S、H CH 4 的检测。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纳米氧化亚铜作为半导体材料也有相关报道。Zhang 等[ 36] 将立方型纳米氧化亚铜和Naf io n 装载到玻璃碳电极上, 制成了无酶纳米氧化亚铜电流分析传感器, 可以检测H 2 O 2 和葡萄糖, 这种纳米探测器有望应用于血糖、尿糖、污水过氧化物的检测, 为疾病诊断及环境检测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 2. 5 纳米氧化亚铜的荧光性质

Shin 等用5 nm 厚的纳米氧化铝微模板, CuSO4 为铜源, H BO 3 为还原剂, 应用脉冲式电流电解, 得到厚约30 nm 的纳米Cu2 O 膜。 1. 7 低温固相法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迅速的特点, 但由于均为固相物质, 很难混合充分, 产率不理想。应用较少但有一定代表意义。张炜等在红外灯照射下, 将NaOH 和CuCl 充分研磨后, 经NaOH 和无水乙醇洗涤, 得有两种形貌的黄色的纳米氧化亚铜: 直径约10 nm、长度约80 nm 的纳米棒, 棱长约50 nm 的多面体。此方法反应快, 得到一维线性的纳米晶, 有一定的创新性, 且绿色环保, 符合环境友好的原则。 1. 8 其它方法除上述介绍的制备方法外, 还有烧结法、溶胶凝胶法、喷雾热解法、高压溅射法、前驱物分解法、化学浴沉积法、气相沉积法、活性反应蒸发法、溶剂热法等化学方法, 此外物理方法也有报道。2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纳米氧化亚铜作为p 型半导体材料, 具有活性的空穴电子对, 具有量子效应, 同时也具有纳米材料表面积巨大、表面能极高等特性, 体现出良好的光电子转换性、催化活性、强大的吸附性、杀菌活性、低温顺磁性等。有科学家指出纳米氧化亚铜的某些性质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子理论提供了良好佐证, 这也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 1 纳米氧化亚铜的催化活性早在1998 年H ar a和 Jongh

[ 28]

等就已经将

[ 29]

纳米氧化亚铜用于水的光解。近期 Barr eca 等应用纳米 Cu2 O 纳米 CuO 复合体成功地对水和甲醇进行了光分解, 可能成为一种有推广价值的光能向氢能转化方法; 同时, Seiji 等

[ 30]

用装载于胶岭石的

纳米氧化亚铜, 也成功使混有甲醇的水催化分解。此外, 纳米氧化亚铜还被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上, 如冉东凯等[ 31] 人在无光无搅拌条件下研究了其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 在最优催化条件下 50

576

界 63: 400 402. -

2011 年

由于纳米氧化亚铜粒径小, 带隙能低, 可被可见光激发, 而后可向较低能级跃迁辐射光子, 具有蓝色荧光活性。 Qi 等 [ 37] 将纳米氧化亚铜与转铁蛋白偶联, 转染肝细胞, 发现其可进入细胞且可以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故有望成为新型的荧光探针。沈成灵人也观察到纳米氧化亚铜的蓝色荧光现象。 2. 6 纳米氧化亚铜的其它性质及应用 Zhang 等

[ 38] [ 8]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Kuo C L , W ang R C, H uang J L , et al . N ano tech [ J] , 2009, 20( 36) : 365 -603. 黄承志、沈成灵, 等. 中国科学 B 辑: 化学[ J] , 2008, 38( 18) : 1100 1104. Kuo C H , H uang M H. J Am Chem Soc [ J] , 2008, 130( 38) : 12815 -12820. M ehmet Z, Sa imizkar , T etsuya K , et al. M at er L ett [ J] , 2009, 63: 400 402. T akanar i T , H idetsugu H, Sato shi O , et al. M ater Lett [ J] , 2010, 64: 1049 1051. M ehmet Z, Saim O. M ater L ett [ J] , 2009, 63: 1033 1036. 闫丽丽, 王艳, 熊良斌, 等. 无机化学学报 [ J] , 2009, 25( 11) : 1960 1964. W ang C M , G u Y E, Su X , et al . A ppl Surf Sci [ J] , 2010, 256: 5862 -5866. Z hao W Y , WU Y F, Y ang H B, et al . A ppl Sur f Sci [ J] , 2010, 256: 2269 2275. H e P, Shen X H , G ao H C. J of Co ll and Inter f Sci [ J] , 2005, 284: 510 515. L iu J, Wang S Z, W ang Q, et al . Sensor s and Actuator s B [ J] , 2009, 143: 253 260. 杨丹, 刘永平, 曾青云. 湿法冶金[ J] , 2010, 29( 1) : 29 31. L o ng J L , Dong J G, Wang X X, et al . J of Co ll and Inter f Sci [ J] , 2009, 333: 791 799. U hma Y R, Park b J H, Kim W W , et al . M ater Sci and Eng in A [ J] , 2007, 449 -451: 817 820. L uo Y S, T u Y C, Ren Q F. J o f So lid State Chem [ J] , 2009, 182: 182 186. D odo o A rhin D, L eoni M , Scardi P, et al . M ater Chem and P hy [ J] , 2010, 122: 602 608. M ehmet Z, Saim O, T etsuya K , et al . M ater L ett [ J] , 2009, 63: 400 402. Shin H S, Song J Y, Yu J. M ater L ett [ J] , 2009, 63: 397 399. 张炜, 许小青, 郭承育, 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 2004, ( 3) : 53 56. -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模板制备了

[ 39] [ 40]

Cu2 O 纳米空心球, 在 15K 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顺磁性。Alt ar aw neh 小组和 H uang 小组发现纳米氧化亚铜对氯酚、甲基橙等有十分强大的吸附作用, 可用于除臭剂、有害气体清除、有色溶液脱色等诸多领域。 3 结语和展望纳米氧化亚铜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质, 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由于其水溶性差、稳定性不佳, 也影响了其进一步应用, 因此其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新型制备方法、表面亲水性修饰、稳定剂选择等, 以期提高其水溶性和稳定性, 为更多的应用打下基础。在未来研究中, 可更关注其在新领域的应用, 如借助其发光特性及颜色, 与抗体进行耦联制作荧光探针材料或诊断试剂盒; 借助其良好的氧化还原能力和光催化性, 将其应用于室内有害气体的处理; 也可利用其杀菌能力, 用于抗菌织品、用具的制作和耐药菌感染治疗; 也可作为传感器材料应用于人体血糖、细酶、胞因子等物质的定量或定性的检测。总而言之, 纳米氧化亚铜有着十分良好的性质, 且制备方便, 其尺寸、形状、颜色均可以通过实验条件研究和反应物的选择进行控制, 这为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纳米氧化亚铜相关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将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 5] 赵轶男, 张树彪, 崔韶晖, 等. 化学世界[ J] , 2010, 51( 11) : 701 704. 季俊红, 季生福, 杨伟, 等. 化学进展 [ J] , 2010, 22 ( 8) : 1566 1574. 黄浪欢, 王后锦, 刘应亮, 等. 化学进展[ J] , 2010, 22 ( 5) : 867 876. K elly K L . Sci [ J] , 2004, 304( 18) : 1732 1734. N adine W S K , M ichael O C, Jeffrey A W , et al . Pro c N atl A cad Sci U SA [ J] , 2005, 102 ( 33) : 11600 11605. [ 6] M ehmet Z, Saim O , T etsuy a K M ater L ett [ J] , 2009, [ 30] [ 29] [ 28] [ 27] [ 26]

Shen M Y, Yo ko uchi T , Ko yama S, et al , P hys Rev B [ J] , 1997, 56: 13066. K ar a M , K ondo T , Ko moda M , et al . Chem Commurt [ J] , 1998, 357 358. Jong h P E D, V anmaekelber gh D , K elly J J. Chem Co mmun [ J] , 1999, 1069 1070. Barr eca D, F or nasier o P , G aspar otto A, et al . Chem Sus Chem [ J] , 2009, 2( 3) : 230 -233. Seiji K, T o shiyuki A . So lid State Sci [ J] , 2009, ( 11) : 1465 1469. ( 下转第 537 页)

第 9期

537

1) 在 37 C、 = 8 的缓冲溶液中, 药物的释放 pH 速率以及累积释放量都随着纳米复合凝胶中的凹凸棒土含量的减少而增加。 2) 在 37 C 时, pH 对药物的释放影响很大。当 pH = 1 时, 药物释放速率低; 当 pH = 8 时, 药物释放速率高。 3) 在 pH = 1 时, 温度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影响不明显; 在 pH = 8 时, 温度对药物的释放速率有一定影响。

图 5 pH = 8 时, 不同温度下纳米复合凝胶对 5 FU 的释放曲线图 -

4) 该纳米复合凝胶体系用作 5 F U 药物的口服释放载体具有较佳的控制释放性能。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吕雅蕾, 刘巍, 艾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

报 [ J] , 2003, 24( 5) : 267 269. 郝堂娜, 李镇, 乔明曦, 等. 中国药房 [ J] , 2010, 21 ( 13) : 1176 1179. Ar ica B, Calis S, K as H , et al . Int J Pharm [ J] , 2002, 242( 1 2) : 267 269. 邓昌辉, 韩香, 李蓉, 等. 武警医学院学报 [ J] , 2010, 19( 9) : 695 697. Liu Z F , Rimmer S. J o f Co ntr olled R elease [ J] , 2002, 81: 91 99. 王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J] , 2008, 12 ( 6) : 1107 1110. 陈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J] , 2008, 12 亮.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 J] , ( 10) : 1935 1938. 宋静荣, 吕刚, 刘 2007, 26( 5) : 775 780. Hamidi M , A mir I, Rafiei P. A dvanced Dr ug Deliv ery Review s[ J] , 2008, 60: 1638 1649. Sastr R L, Blanco M D, T eij n C, et al. Dr ug Develo pment Research[ J] , 2004, 63: 41 53. 郝堂娜, 乔明曦, 胡海宝, 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J] , 2009, 126( 5) : 338 343. [ 12] X iang Y Q , Chen D J. Euro pean Poly J[ J] , 2006, 42 ( 9) : 2125 2132. -

我们将凹凸棒土/ PH PM 纳米复合凝胶载药体系在模拟的胃液和肠液中进行了体外释放试验。结果如图 6 所示。从图可见, 在模拟胃液中, 复合凝胶对 5 F U 释放较少, 2 h 的累积率为 17% 左右。在模拟肠液中, 复合凝胶对 5 FU 快速的释放, 3 h 的累积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由以上的分析看出, 凹凸棒土/ PH P M 纳米复合水凝胶在模拟胃液中能很好的保护药物, 达到提高模拟肠液中药物含量的目的, 因此凹凸棒土/ PH P M 纳米复合凝胶可以作为口服药物的控制释放载体。

图6

5 FU 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释放曲线图( 37 C) -

3

结论制备了一系列凹凸棒土/ PH PM 的复合水凝

[ 11]

胶, 采用包埋法制备了 5 FU 载药体, 并进行了体外药物释放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 上接第 576 页) [ 31] [ 32] [ 33] [ 34] [ 35] 冉东凯, 储德清.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 J] , 2010, 29 ( 1) : 60 63. L in X F, Z ho u R M , Zhang J Q , et al . A ppl Surf Sci [ J] , 2009, 256: 889 -893. Su X D, Zhao J Z, L i Y L . Colloids and Surf A : Phy sico chem. Eng . A spects [ J] , 2009, 349: 151 155. A khav an O , T ohidi H , M oshfegh A Z. T hin Solid Films [ J] , 2009, 517: 6700 6706. K uo C L , Wang R C, H uang C K , et al . N ano technolog y [ J] , 2009, 20( 36) : 365 603. -

[ 36] [ 37] [ 38] [ 39] [ 40]

D uan Z Q , Per eira N , L u C, et al . So lar Energ y M aterials& Solar Cells [ J] , 2010, 94: 1741 1746. Qi W J, H uang C Z, Chen L Q . T alanta [ J] , 2010, 80: 1400 1405. Z hang H, Di Z, Zhang L , et al . J N anosci N anotech [ J] , 2009, 9( 2) : 1321 1325. Altaraw neh M , Radny M W, Smith P V , et al . J Chem Phys [ J] , 2009, 130( 18) : 184505. H uang L , P eng F, Yu H , et al . So lid State Sci [ J] , 2009, 22: 129 -138.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粉

文章编号:167325196(2008)0320009203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粉 徐建林1,2,陈纪东1,2,张定军1,2,马应霞1,2,冉 奋1,2,龙大伟1,2 (1.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2.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苯、正丁醇、十二烷基硫醇和硫酸铜混合而成的乳液中,采用电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稳定的、粒径均匀的Cu 纳米颗粒.采用XRD 、TEM 及FT -IR 对所制备的Cu 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表面键合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铜粉为球型颗粒,分散较好,尺寸较为均匀,约为60~80nm ,并且具有立方晶型结构;得到的纳米铜颗粒表面含有一层有机物质,形成了包覆层较薄的核壳结构,这种包覆层阻止了纳米铜粉在空气中或水中的团聚和氧化,起到提高纳米铜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纳米颗粒;Cu ;乳液;电化学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of copper nano 2powder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 XU Jian 2lin 1,2,C H EN Ji 2dong 1,2,ZHAN G Ding 2jun 1,2 MA Y ing 2xia 1,2,RAN Fen 1,2,LON G Da 2wei 1,2 (1.State Key Lab.of Gansu Advanced Non 2ferrous Metal Materials ,Lanzhou Univ.of Tech.,Lanzhou 730050,China ;2.Key Lab.of Non 2ferrous Metal Alloy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of Tech.,Lanzhou 730050,China ) Abstract :Stable and uniform Cu nanoparticles was p repared wit h electrochemical met hod in emulsio ns containing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tween 80,benzene ,12butanol ,dodecyl mercaptan and CuSO4?5H 2O.The morp hology and struct ure of t he resulting copper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wit h XRD ,TEM and F T 2IR.It was found t hat t he copper nano 2powder was of sp herical st ruct ure wit h a better dis 2persity ,uniform particlesize.t he average size being 60~80nm and cubic crystalline.A layer of organic compound was absorbed on t he surface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forming a shell 2core st ruct ure wit h t hin surface coating film ,which could be p revent t he Cu nano 2powder f rom aggregation and oxidation in t he at 2mo sp here or water ,and increase t he disper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 he Cu nanoparticles as well. K ey w ords :nanoparticles ;Cu ;emulsions ;elect rochemist ry 纳米铜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数多,在石油化工和冶金中是良好的润滑剂;此外,纳米铜颗粒具有极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用作高分子聚合物的氢化和脱氢化反应的催化剂[1,2].1995年,Pekka [3]等指出纳米铜由于其低电阻而可用于电子 连接,引起电子界的很大兴趣.纳米铜粉也可用于制 造导电浆料(导电胶、导磁胶等),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的布、封装、连接等,对微电子器件的小型化生产起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有:机械化学 收稿日期:2007201207 作者简介:徐建林(19702),男,陕西岐山人,博士,副教授. 法、气相蒸汽法、化学还原法、辐照还原法等.此外,Gedanken 等人报道了一种用自还原前驱体制备纳米铜的方法[4],Pileni 等人用表面活性剂囊泡技术制备了各种形状的铜纳米颗粒[5].机械化学法制备的粉体组成不易均匀,粉末易团聚,粒径分布宽,所以缺乏现实意义;气相蒸汽法所需原料气体价格昂贵,设备复杂,成本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液相还原法,但是液相还原又需要用到一些剧毒的还原剂,这对研究者本身或者是环境都会造成危害.电化学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仪器设备简单、无毒无污染的优点,是合成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之一[6,7]. 本文采用电化学电解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吐 第34卷第3期2008年6月兰 州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34No.3 J un.2008

纳米金属材料—小论文

纳米孪晶金属材料 摘要:金属材料的高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是很多金属材料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本文总结了卢柯课题组金属材料中纳米孪晶对强度和塑韧性的影响,并阐明了孪晶界面的作用以及机械孪生对镁合金的影响。 关键词:强度塑韧性孪晶界面机械孪生 1.引言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金属材料强度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相关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轻质高强度铝合金的出现推动了飞机的诞生和发展,钢缆强度的不断提升使斜拉桥的跨度成倍增加,汽车的减重和降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比强金属的发展和应用,强化金属材料是材料研究者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强度是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伴随着强度升高,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会下降,强度一塑性(或韧性)呈倒置关系。材料的强度愈高这种倒置就愈显突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构件要求材料既有高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高强度金属的低塑性和低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工业应用的潜力,成为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过去,人们对材料强度一塑(韧)性关系及强韧化规律的研究大多围绕相对简单的结构体系展开,材料的组织、相、成分等在空间上分布均匀,特征结构单元尺度单一且在微米以上。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中很多天然生物材料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和强韧性配合的天然生物材料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要素特征,如不均匀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多尺度、多相、非均匀成分分布、多层次藕合结构等。这些多层次多尺度的组织(或相)构筑为我们发展高强、高韧、耐损伤金属材料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线索。近年来对纳米结构材料研究的长足进步和各类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纳米一微米一宏观等不同尺度上对金属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调控逐步成为可能,为金属材料强韧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 2.孪晶促进强度和塑性的同时提高 如果两个相邻晶体(或同一晶体的两个部分)之间沿一个公共晶面形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那么这两个晶体就互称为孪晶,公共晶面即为孪晶界面。一般说来,孪晶界面可以通过阻碍位错运动使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是,微米或亚微米尺度的孪晶,其强化效果并不显著,只有当孪晶片层细化至纳米量级时才开始表现出显著的强化效果和其他的特性。

纳米铜粉.纳米铜粉的作用

纳米铜粉.纳米铜粉的作用 关键词: 纳米铜粉 时间:2011-11-18来源:金粉点击:25次 摘要:纳米铜粉的研制是一项可能带来铜及其合金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纳米铜粉的研究还处于开发阶段,而其广泛的用途将使得纳米铜粉的研究具有更好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 超细颗粒材料是指其颗粒尺寸在1~1 00 nm之间的粉末,也称为纳米颗粒材料(在应用中有人将超细颗粒材料扩展到几微米)。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纳米微粉显示出许多优良的性能是微米级粉末所没有的。纳米铜粉的比表面大、表面活性中心数目多,在冶金和石油化工中是优良的催化剂。 在汽车尾气净化处理过程中,纳米铜粉作为催化剂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贵金属铂和钌,使有毒性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使一氧化氮转变为二氧化氮。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由纳米铜粉制备的超细厚膜浆料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价格比贵金属银粉、钯粉低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高分子聚合物的氢化和脱氢反应中,纳米铜粉催化剂有极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乙炔聚合反应用来制作导电纤维的过程中,纳米铜粉是很有效的催化剂。 超细铜粉是导电率好、强度高的纳米铜材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由于其优异的电气性能,广泛应用于导电胶、导电涂料和电极材料,近年来研究发现可用于制作催化剂、润滑油添加剂,甚至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等。 纳米铜粉的研制是一项可能带来铜及其合金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纳米铜粉的研究还处于开发阶段,而其广泛的用途将使得纳米铜粉的研究具有更好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 目前采用的还原剂包括甲醛、抗坏血酸、次磷酸钠、硼氯化钠、水合肼等,但是这些还原剂有的有剧毒,有的还原能力差,有的成本太高,还有的反应过程易引入其他杂质,因此,寻找更为合适的还原剂或复合还原剂,研究更为理想的反应体系成为纳米铜粉制备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由于纳米铜粉的粒径较小,表面活性较大,易于团聚,并且粉末表面易被氧化成Cu20,因此如何改善纳米铜粉的分散性及怎样防止铜粉被氧化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工业生产超细微材料方法有:冷冻干燥法、沉淀转化法、*相合成法、超声波法、水解法、机械合金化技术、均匀沉淀法、还原一保护法等。上述各法中,有的需要庞大的设备,有的复杂,有的制备成本高,有的合格率及产量低。而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有其独到的优点,如设备简单、艺流程短、投资小、产量大、成本低、易工业化生产等。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是以纳米摩擦学为理论指导、以纳米技术为支撑的一种新型的润滑油添加剂产品,它具有优良的抗磨减摩和节能环保功效。将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添加到汽车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1)以硝酸铜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通过反应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制备纳米氧化铜的工艺技术是可行的。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综合考虑产品粒径和制备过程铜收率,得到沉淀反应过程适宜的工艺条件组合是:反应温度25℃,沉淀剂浓度O.5mol/L,反应时间20min,沉淀剂用量1.5:1 ;适宜的焙烧条件是:400℃下焙烧2小时;此时铜收率可达97%以上,产品粒径可达14nm(2)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8%;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55~65℃:pH值7.5~8.0。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lO%;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25~35℃;pH值7.5~8.0。 第一章 综 述 1.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纳米粒子的基本物理效应㈣’1∞ 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1~100m)时,其本身就会具有表面效应、 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一般固体材料所不具备的奇特物性,主要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催化和力学等性质。1.表面效应粒子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减小,粒子直径进入纳米数量级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为表面效 应。 一般情况下,随着粒径的减小,粒子的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比表面积急剧变大,表面效应不容忽略。从物理概念上讲,表面原子与体内原子不~样,表面原子的能量比体内原子要高,因此纳米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能。以纳米铜微粒为例, 当铜微粒粒径由100m逐渐减小为1mn时,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 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如表1.1所示。 表卜1 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 4 2.体积效应 当物质的体积减小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发生变化,而只是与体积密切相关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说,其电子自由程变小;另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纳米微粒是由有限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它改变了物质原来由无数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属性,所以纳米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称为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尺寸降低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在纳米半导体中,量子尺寸效应的存在使得银纳米微粒在达到一定尺度时由导体变为绝缘体;而半导体二氧化钛禁带宽度在粒径小到纳米级时显著变宽。在纳米磁性材料中,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样品的磁有序状态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粗晶状态下的铁磁性材料,当颗粒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可以转变为超顺磁状态。这种奇特的磁性转变主要是由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从而使得纳米材料与常规的多晶材料在磁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宏观物体,当动能低于势能的能垒时,根据经典力学规律是无法逾越势垒的;而对于微观粒子,如电子,即使势垒远较粒子动能高,量子力学计算表明,粒子的态函数在势垒中或势垒后就非零,这表明微观粒子具有进入和穿越势垒的能力,称之为隧道效应。宏观物理量如磁化强度等,在纳米尺度时将会受到微观机制的影响,也即微观的量子效应可以在宏观物理量中表现出来,称之为宏观量子 隧道效应。 早期人们曾在研究中用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来解释镍超微粒子在低温继续保持超顺磁性。近年来人们发现Fe.Ni薄膜中畴壁运动速度在低于一

纳米金属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纳米金属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纳米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许多问题的发展都与纳米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纳米金属材料的研究中,它的制备、特性、性能和应用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本文概要的论述了纳米材料的发现发展过程,并结合当今纳米金属材料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成果,简述了纳米材料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金属材料、纳米技术、应用 一、前言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a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 二、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 1861年,随着胶体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开始了对直径为1~100nm的粒子体系的研究工作。1990年7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技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Technology),正式宣布纳米材料科学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三、纳米材料的应用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

纳米铜粉

纳米铜粉指标: 颜色:紫红色 粒径:100纳米 纯度:99.5% 比表面积:6.67平方米/克 纳米铜粉应用领域: 1、导电浆料:用此方法生产的100纳米铜粉配成铜电子浆料,可以烧结出仅有0.6个微米厚的电极,用于MLCC,使MLCC器件小型化,优化微电子工艺,代替银电等贵金属电子浆料,大幅度降价成本。 2、高效催化剂:铜及其合金纳米粉体用作催化剂,效率高、选择性强,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等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 3、药物添加材料:纳米铜粉为原料制成药物(重量比为0.2~0.4%),具有明显降低MDA含量,改善由于氧自由基所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明显增加SOD含量,增强机体SOD水平,调节其功能活性表达的特性,从而达到延缓人体的老化过程,干预、推迟其机体组织结构向衰老转化,开辟了生命科学领域抗衰老的新途径。有研究者作为制备抗衰老和脑缺血、脑血栓后遗症等的治疗药物,且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安全。更有专家教授用于治疗癌症,取得了奇效后反过头来探索其机理。纳米铜粉也可以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新特效药的添加材料。 4、纳米铜粉弥散强化铜合金等,大幅度提高铜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大幅度提高铜合金的软化温度,同时大幅度提高铜合金的导电和导热能力。 5、油墨导电填料:此方法生产的100纳米铜粉具有纳米材料独有的场发射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在高导电油墨里替代银粉做高导电填料,大幅度降低成本。 6、金属和非金属的表面导电涂层处理:纳米铝、铜、镍粉体有高活化表面,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在低于粉体熔点的温度实施涂层。此技术可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的生产。 7、块体金属纳米材料用原料: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粉末冶金烧结制备大块铜金属纳米复合结构材料。 8、金属纳米润滑添加剂:添加0.1~0.6%至润滑油、润滑脂中,在摩檫过程中使摩檫副表面形成自润滑、自修复膜,显著提高摩檫副的抗磨减摩性能。 9、纳米金属自修复剂:添加至各种机械设备金属摩擦副润滑油中,实现金属摩擦已磨损部分自修复,节能降耗,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及维修周期。

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金属纳米材料这一金属材料重要分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重 点讲述了强行塑性变形及胶束法制备纳米材料,并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现状及对今后的展望。 关键字:晶粒细化;强烈塑性变形;胶束法;块状纳米材料 引言: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 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科学家积极投身于金属材料领域,向金属材料的性能极限不断逼近,充分利用其为人类服务。 一种崭新的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持。例如,人们早就知道喷气式航空发动机比螺旋桨航空发动机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能承受喷射出燃气的高温,是这种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直到1942年制成了耐热合金,才使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得以实现。 1金属纳米材料的提出 从目前看,提高金属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向着金属结构的极端状态发展:一方面认为金属晶界是薄弱环节,力求减少甚至消除晶界,因此发展出了单晶与非晶态合金;另一方面使多晶体的晶粒细化到纳米级(一般<100 nm,典型为10 nm左右)[1]。细化晶粒是金属材料强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金属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2]。因此,金属材料晶粒超细化/纳米化技术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一系列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相继提出并进行了探索,包括电沉积法、溅射法、非晶晶化法、强烈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粉末冶金法以及热喷涂法等[3]。 金属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金属材料。若按维数,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分为( 类:一是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粉体、原子团簇等;二是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三是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及超晶格等。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4]。金属纳米颗粒表现出许多块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质,可用于催化、光催化、燃料电池、化学传感、

纳米铜粉的制备进展

纳米铜粉的制备进展 黄 东,南 海,吴 鹤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作者简介:黄东(1971-)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摘 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用于制备纳米铜粉的各种方法,对这些方法的制备过程、优缺点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 评述,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纳米铜粉;制备;进展中图分类号:T B 44;T F 12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4)02-0030-05 D eVel o p m ent on pre p arati on f or nanocr y st alli ne Co pp er powder ~UANG on g ,NAN ~ai ,W u ~e (B e i j i n g I nstitute o f A eronautical m aterials ,B e i j i n g 100095,Ch i na ) ABSTRACT :T he m et hods f or p re p ari n g nanocr y stalli ne co pp er p oW der are revieW ed s y nt heticall y .T he p rocess o f p re p ara-tion and t he ir advanta g es and d isadvanta g es are i ntroduced.A nd t he ir a pp lication s ituation is i ntroduced also.B es i des ,t he p rob le m and f uture deve lo p m ent o f m et hods are p o i nted out. KEY W ORD S :nanocr y stalli ne co pp er p oW der ;p re p aration ; deve lo p m ent 1 前言 纳米材料一般是指颗粒尺寸在1!100n m 之间的材料,由于存在着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度效应及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征,使其具有许多与相同成分的常规材料不同的性质,在力学、电学、磁学及化学等领域有许多特异性能和极大的潜 在应用价值〔1〕。纳米铜粉可用于高级润滑剂,其以 适宜的方式分散于各种润滑油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悬浮液,这种润滑剂每升含有数百万个超细的金属微粒,它们与固体表面结合形成一个光滑的保护层,同 时将微划痕填塞,可大幅度降低磨损和摩擦〔2〕,尤 其在重载、低速和高温振动情况下作用更加显著。1995年,I Bm 的Pekka 〔3〕 等指出纳米铜由于其低电 阻而可被用于电子连接后,其性质引起电子界的很大兴趣。纳米铜粉可用于制造导电浆料(导电胶、导磁胶等),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的布、封装、连接等,对微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起重要作用。P.G .s anders 〔4〕等得到了纳米铜材(晶粒尺寸 10! 100n m ) 的拉伸力学性能,发现其屈服强度是一般退火铜(晶粒尺寸20"m )的10倍,其延伸率也可达$%以上, 纳米铜粉是高导电率、高强度的纳米铜材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因此纳米铜粉的研制是一项可以带来铜及其合金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纳米铜粉的制备技术 近年来,有关纳米铜粉的制备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报道,如气相蒸气法、#-射线法、等离子法、机械化学法等,但是制备纳米铜粉较为活跃的方法是液相还原法,现将对各种制备方法的制备过程、优缺点及其应用情况进行评述。 .1 气相蒸气法 〔5!6〕该方法是制备金属粉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法国的Lairli C usd 公司采用感应加热法,用改进的气 相蒸气法制粉技术制备了铜超微粉末,产率为0.5k g /h 。感应加热法是将盛放在陶瓷坩埚内的金属材料在高频或中频电流感应下,靠自身发热而蒸 第11卷第2期2004年4月金属功能材料m etallic Functional m aterials V o l .11,N o.2 A p ril ,2004

活性纳米氧化铜的制备_李树新

第27卷第4期河北工业科技 Vo l.27,N o.42010年7月 H ebei Journal o f Indust rial Science and T echnolo gy July 2010 文章编号:1008-1534(2010)04-0245-03 活性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李树新1,崔云丽2 (1.唐山轻工业研究所,河北唐山 063000;2.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摘 要:以硫酸铜为原料,通过在反应中引入合适的助剂,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出活性纳米氧化铜产品。研究了助剂加入量、加碱时间、反应物的质量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经过产品性能检测,产品粒径达到了60nm ,满足了境外某公司对产品性能的要求。 关键词:硫酸铜;活性纳米氧化铜;制备中图分类号:TQ132 文献标志码:A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nanometer -sized cupric ox ide LI Shu -x in 1,CU I Yun -li 2 (1.T ang shan Research Inst itute of L ig ht Industr y,T 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2.College o 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 ical Engineering ,H ebei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Shijiazhuang H ebei 050018,China) Abstract:T he activ ated nano meter -sized cupric ox ide was prepared by precipit ation tr ansfo rmatio n metho d.During this reac -tio n,cupric sulfate was the mater ial and the quantitative assistant s w ere dr opped.T 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time,assistants and mater ial concentr atio n on the propert y of the product w ere st udied in detail.T he optimum pr epar ing cond-i tio ns w ere deter mined.T he pr operty of the product was analy zed and char acterized,and the par ticle diameter is abo ut 60nm,w hich meets the demand o f so me for eign company. Key words:cupr ic sulfate;activ ated nanometer -sized cupric ox ide;pr epar ation 收稿日期:2010-03-28责任编辑:张士莹 作者简介:李树新(1966-),男,河北丰南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橡胶塑料产品开发与检测方面的研究。 氧化铜(cupric oxide)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属于用途广泛的无机原料之一,活性纳米氧化 铜的研究和生产又为氧化铜的应用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纳米氧化铜是由数目较少的原子或分子组成,其原子或分子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使得超微粒在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在磁性、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性能和熔点等各方面表现出奇异的性能。纳米氧化铜复合材料在化学反应中可用作促进复合固体推进剂中高氯酸铵分解的一种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此外,氧化铜粉末或 它与其他化合物的混合物是用于制备超电导材料的物质中较好的物质之一[1-2]。随着电镀技术的发展,活性纳米氧化铜在电镀行业上又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笔者开发的活性纳米氧化铜产品主要用于化学镀铜。化学镀铜是十分重要的镀种,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电子通讯设备以及家用电器的高速发展,使得双面和多层印刷电路板和其他非金属材料(如塑料、陶瓷等)的化学镀铜的需求量很大。化学镀铜的阴极反应为Cu 2++2e y Cu,阳极 反应为2H CHO+4OH -y 2HCOO - +H 2+2H 2O+2e 。在镀铜过程中,随着电镀过程的不断进行,镀液中的铜含量及碱度会逐步降低,必须经常按分析结果或凭经验补充铜盐及NaOH [3] ,由此会影响产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硬质合金制备技术 纳米硬质合金具有很高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同时还具有普通超细合金难以获得的高导热特性(普通超细合金的导热性能随着晶粒度的减小而降低,瑞典的Sandvik公司就以硬质合金的导热性发生突变时合金晶粒度的临界值作为纳米硬质合金判据,认为晶粒度小于0.3μm的合金即可称为纳米硬质合金)。控制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是制备纳米硬质合金块体材料的关键,随着纳米(晶)硬质合金粉末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晶)硬质合金粉末的烧结研究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 纳米晶粉末存在着很大的表面能和晶格畸变能,在烧结热处理中这些能量被充分释放,具体表现为晶粒迅速长大和快速致密化。在保证致密化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成为纳米硬质合金制备技术的难点。为了抑制烧结晶粒长大,可在粉末中添加晶粒长大抑制,但添加抑制剂并不能有效地将晶粒控制在100nm以内,于是又发展了众多新的烧结方法,以期通过压力、电磁等活化作用来实现低温短时烧结,进一步控制晶粒长大。以下将对纳米硬质合金新型烧结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 压力烧结 在烧结时施加压力可以加快烧结时的颗粒重排,快速实现致密化,消除孔隙,较有效控制烧结过程的晶粒长大。压力烧结主要有低压烧结、热等静压、热压、超高压烧结和爆炸烧结等。 1.1低压烧结 目前人们研究较多并且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是低压烧结。低压烧结将成形剂脱除、真空烧结和热等静压合并在同一设备中进行,最终烧结阶段采用氢气保护,压力一般为4~6MPa,可实现快速冷却。在低压烧结过程中,大部分收缩发生在真空烧结阶段,在加压阶段消除显微孔隙,使烧结体完全致密。其工艺主要优点为钻池几乎可以完全被消除,孔隙度显著降低,制品内部的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合金的组织结构细小均匀。由于烧结和加压在同一设备中进行,不易造成产品的氧化和脱碳,还可通过引人碳势气体(如CH4等)来调整合金中的碳含量。 1.2热等静压

【CN110125433A】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67191.8 (22)申请日 2019.05.05 (71)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72)发明人 胡晓斌 洪立芝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1225 代理人 陈亮 (51)Int.Cl. B22F 9/24(2006.01) B22F 1/00(2006.01) B33Y 30/00(2015.01) B33Y 40/00(2015.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 法,将可溶性铜盐和络合剂络合后,加入硫酸钾, 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在室 温下反应制备得到纳米铜粉颗粒。与现有技术相 比,本发明操作简单,无需高温加热,可在室温下 得到粒径为10-200nm的铜粉颗粒,节省能源,有 效的降低了成本, 适合工业化生产。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10125433 A 2019.08.16 C N 110125433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125433 A 1.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可溶性铜盐溶液与络合剂络合后,加入硫酸钾,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水合肼溶液作为还原剂,在室温下反应制备得到纳米铜粉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溶性铜盐为氯化铜、硝酸铜、硫酸铜、醋酸铜或磷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溶性铜盐溶液的浓度为0.4- 3.8mol/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络合剂为EDTA、EDTA二钠、氰化物、氨水、柠檬酸、8-羟基喹啉、DTPA、聚丙烯酸、氟化铵、海藻酸钠、酒石酸、1,10-邻二氮菲、二巯基丙醇、三乙撑四胺、磺基水杨酸、三乙醇胺、EGTA或乙二胺四丙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络合剂优选EDTA、EDTA二钠、氨水、1,10-邻二氮菲或三乙撑四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铜盐和络合剂的摩尔比为1:1.5-1: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质硫酸钾在可溶性铜盐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为0.01-0.25mol/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合肼与可溶性铜盐的摩尔比为1:0.5-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温下制备纳米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铜粉颗粒的粒径为10-200nm。 2

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氧化铜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特性,熟悉纳米CuO的性能和应用 2.掌握回流法和化学浴法制备CuO纳米晶。 3.了解X-衍射分析仪器的构造,学会用Scherrer公式计算纳米晶的粒径。 二、实验原理 1.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特性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材料,它是由尺寸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之间的纳米粒子所组成的新一代材料。由于其组成单元的尺度小,界面占用相当大的成分,这就导致由纳米微粒构成的体系出现了不同于通常的大块宏观材料体系的许多特殊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 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和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小尺寸效应:当物质的体积减小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发生变化,而只有那些与体积密切相关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半导体电子自由程变小,磁体的磁区变小等;另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当纳米材料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材料的磁性、内压、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活性及熔点等与普通晶粒相比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纳米材料的体积效应,亦即小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表面效应是指纳米晶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随着纳米晶粒的减小,表面积急剧増大,表面原子百分数迅速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所处的环境与内部原子不同,它们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存在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所以,晶粒尺寸的减少,其表面积、表面能及表面结合能都迅速増大,致使它表现出很高的化学活性,极不稳定,例如金属的纳米粒子在空气中会燃烧。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近年来, 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例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以及电荷等也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中的势垒并产生变化,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利用这个概念可以定性解释超细镍粉在低温下继续保持超顺磁性。介电限域效应:当在半导体纳米材料表面修饰某种介电常数较小的介质时,相对裸露半导体材料周围的其他介质而言,被表面修饰的纳米材料中电荷载体产生的电力线更容易穿透这层介电常数较小的包覆介质。因此,屏蔽效应减弱,同时带电粒子间的库仑作用力增强,结果增强了激子的结合能和振子强度,这就称为介电限域效应。 由于纳米微粒具有上述几种基本的物理效应,使得它们在磁、光、电和对周围环境(温、气氛、光、湿度等)敏感等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因此,

金属材料的制备冶金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制备—冶金 一.本章内容及要求 1.本章共三节,教授课时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金属材料的三种冶金方法的工艺过程、特点及应用。 1.1 冶金工艺 1.2 钢铁冶金 1.3 有色金属冶炼 2.重点是生铁冶炼的过程(包括冶炼的方法,使用的原料及各自的作用,主要装置,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和炼钢的基本过程(元素的氧化,脱硫,脱磷,脱氧,合金化)。 3.难点:生铁冶炼过程中高炉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4.要求: ①掌握常用的冶金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 ②掌握生铁冶炼的过程; ③掌握炼钢的基本过程; ④了解铜的冶炼工艺过程; ⑤了解金属铝电冶金的原因和工艺过程。 具体内容 第一节冶金工艺 1.1.1冶金 冶金的定义: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金属材料生产加工过程的工程技术。 冶金的原因和目的:地球上已发现86种金属元素,除金、银、铂等金属元素能以自然状态存在外,其他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以氧化物(例如Fe2O3)、硫化物(例如CuS)、砷化物(例如NiAs)、碳酸盐(例如FeCO3)、硅酸盐(例如CuSiO3·2H2O)、硫酸盐(例如CuSO4·5H2O)等形态存在于各类矿物中。因此,要获得各种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必须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将金属元素从矿物中提取出来,接着对粗炼金属产品进行精炼提纯和合金化处理,然后浇注成锭,轧制成材,才能得到所需成分、结构、性能和规格的金属材料。

1.1.2冶金的方法 冶金工艺可以分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电冶金三大类。 1.1. 2.1火法冶金 火法冶金:利用高温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其化合物的方法。 特点:火法冶金是生产金属材料的重要方法,钢铁及大多数有色金属(铝、铜、镍、铅、锌等)材料主要靠火法冶金工艺生产。用火法冶金方法提取金属的成本较低,所以,火法冶金是生产金属材料的主要方法。 缺点:火法冶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污染环境。

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制备技术

第50卷2014年2月 V ol.50No.2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第2期Feb.2014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制备技术* 陶乃镕卢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沈阳110016) 摘要本文总结了制备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技术,包括大应变量变形技术(冷轧、累积叠轧、等通道挤压和高压 扭转)、高应变速率变形技术(动态塑性变形)和高应变梯度变形技术(表面机械研磨和表面机械碾压),分析了变形方式及变 形参数对晶粒细化的影响规律,展望了利用塑性变形技术制备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关键词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表面机械研磨,动态塑性变形,表面机械碾压 中图法分类号TG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12-1961(2014)02-0141-07 PREPARATION TECHNIQUES FOR NANO- STRUCTURED METALLIC MATERIALS VIA PLASTIC DEFORMATION TAO Nairong,LU Ke Shenya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terials Science,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orrespondent:TAO Nairong,professor,Tel:(024)23971891,E-mail:nrtao@https://www.360docs.net/doc/f07499956.html,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12CB932201)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51171181and 51371172) Manuscript received 2013-12-10,in revised form 2013-12-18 ABSTRACT This work summarized the deformation techniques of preparing the nanostructured metallic materi- als,including large-strain deformation techniques (clod rolling,accumulative cold-bonding,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high pressure torsion),high-strain-rate deformation technique (dynamic plastic deformation),and high- strain-gradient deformation techniques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and surface mechanical grinding treatment).The effects of deformation modes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n grain refinement are analyzed.Future 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formation techniques for preparing nanostructured metallic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nanostructured metallic material,plastic deformation,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dy- namic plastic deformation,surface mechanical grinding treatment 自纳米材料概念提出以来,材料学家就开始尝试利用材料塑性变形方法制备纳米结构金属材料.与其它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相比,塑性变形方法具有适用材料类别广、样品尺寸大、不易引入孔隙和污染等突出优点.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塑性变形制备技术及其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塑性变形已发展成为一种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有效方法,并相继发展了多种制备超细晶和纳米结构材料的变形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等通道挤压(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 ing/extrusion,ECAP/ECAE)[1~3]、高压扭转(high pressure torsion,HPT)[4~6]和累积叠轧(accumulative roll-bonding,ARB)[7~9]等技术在变形处理前后,样品 的几何尺寸不发生改变,而且能够实现大应变量的 变形;表面机械研磨(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SMAT)[10~14]和表面机械碾压(surface me-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932201和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51171181和51371172资助收到初稿日期:2013-12-1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3-12-18作者简介:陶乃镕,男,1969年生,研究员DOI:10.3724/SP.J.1037.2013.00803第141-147页pp.141- 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