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性原则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针,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放眼全国和世界。
但当前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调整。
本文主要谈一谈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客观性原则
一、引言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脱离实际和套用普教模式。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高职课堂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和体系。
本文主要谈一谈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性原则
如今,我国高职教育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针,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放眼全国和世界,面对事实,看到未来,坚持“两个必须”的指导方针,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全体高职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简言之,高职课堂教学改革要强调以下几个客观性原则:
1、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职院校在教与学双方下大功夫,特别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不以讲清教材上的内容为满足,强调教学必须指导应用。
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技术课,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学以致用”也反映教学上的近期效应,但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不能什么都要立竿见影。
学以致用也不单是以教会一招一式为目的,而是要把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使高职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地去创造,去联想。
2、速成性原则
速成并不是指只顾速度不顾效果。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速成性的“速”就是高职教育在教学进度上要比普通教育快,见效快;“成”就是在教学进度上要达到规定标准。
“速”与“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既不可只强调速度而不顾质量,但是不能可只强调质量不管速度。
有些“短、平、快”的单项技术培训,虽然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高职生受益的原则
毋庸置疑,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
这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职生学习的原动力。
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生希望自己接受的教育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效
益。
当前高职生参加学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日后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经济上得益越大,学习劲头也越大。
因此,高职课堂教学要急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
牢牢把握“收益”二字。
高职教育的经济效益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尺度。
4、终身性原则
古人云,授人以“鱼”(实物),只能解决一餐之饥,而授人以“渔”(方法、技能),终身受用。
这句充满哲理的谚语给我们今人的深刻启迪在于: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高职教育重心由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转变到交给学生打开这门宝库的金钥匙——方法、技巧和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因此,我们提倡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一是启发式,二是讨论式,三是演示式,四是观摩式,五是实验式,六是操作式。
5、“博”与“专”相统一原则
高职教学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课程设置上都要来一场革命,做到“博”与“专”的统一、“通才”与“专才”的融合。
由物理学知识得知,斜抛物的射程在速度不变时与抛射度有很大的关系。
当抛射角度为45°时,射程达到最大值。
如果两个抛射角互为余角,两者的射程就相同。
我们可以发现,大凡文理两科兼顾者,智力易
于超常。
遗传学知识也告诉我们,远缘杂交后代性能优于双亲中任何一方的性能。
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的知识一旦进入交叉网络化状态,思想和智能易于超常,联想力增强,想象力丰富,预见性提高,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得更清。
因此我们提倡要“博”。
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独立的,要精通它也许要花毕生精力,所以我们又要鼓励“专”、“精”,如何处理好博与专这一矛盾?我国著名绘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在谈到治学时曾引用了蔡元培先生赠给他的
四个字“宏、约、深、美”来说明这个问题。
“宏”就是知识要广博,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世界上没有哪种学科与其他学科绝缘,它们之间总是互相沟通、渗透、影响,博了起点才高;“约”就是要重点攻关,刻苦钻研,做到学有专长;“深”就是要保证钻研的深度,广中求深,深以达广,做到了以上几点才可能达到完善和谐的境地。
明确地说由宏返约、博中求专、富专于博、博专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最佳决策。
高职教学要做到“博”和“专”的统一、“通才”与“专才”的融合,一是要转变指导思想,尽快改变那种只看到博与专的矛盾、看不到其统一面的一元论观点。
二是要改革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深奥理论课,增加技能操作课。
三是要实行学分制,提倡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制,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修满不足学分。
参考文献
[1]谭谊,谭立新.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2]任彤.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以人为本须重点把握的三个问题[j].求实,2010,(s1).
[3]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
[4]杨勇华,孙淑艳.如何使课堂教学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敖春美.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