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议论文写作的关系

高考语文中的文言文一直是许多同学不喜欢的,许多老师谈到文言文教学,也常常唏嘘慨叹,徒唤奈何。文言文教学和学习都有问题,因为读不懂,简化;因为不喜欢,简化;因为不好教,简化。现如今的状况是:高考考的啥,学生就学啥;高考如何考,应对有套路。如,多年前高考文言文试题一直倾向于文言词汇释义、文言语句翻译和文本内容的理解等,题型呢,也大多是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于是乎,师生们在课堂教学也就停留在字词讲析、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上。答题侧重技术,做题专注高仿。结果呢,不喜欢文言文的状态照旧,按照技术和技巧的方法,并不能保证次次分数都理想。

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到了,老师学生都是心知肚明。却大都觉得无力改变现状,更不用说超越。其实如何学好文言文,根子还是要从文言文的本质去找,要从我们的思想状态去找。文言文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诗情画意有板有眼,本身就是慢节奏的。而当今却是急功近利的狂飙突进,短时间突击又要高成绩。二者在本质上是冲突的。从根子上学好文言文,就要强调基础,超越应试实用的功利,这和越来越讲效率的语文教学关系如何协调呢?我们能想到的办法还是折中。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吧。说说大家如何学习?课文《五人墓碑记》。

这是学习一篇课文根本的出发点。欣赏也好分析也罢,必须有一个标准。《五人墓碑记》的灵魂,就是一个“义”字。整篇文章,都赞美和评价五位义士的义举壮行,坚守正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高度评价他们的这种精神对江山社稷的重大意义。这个灵魂,不要等老师讲,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度感受和领悟出来才好。

潜心去读这段文字,会发现作者绝不是直接赤裸裸赞美和评价五位义士的义举和壮行,而是巧妙地融在文字里的。比如,“由

是观之”中的“是”指前文五人率众“发愤一击”的义举,以及临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的壮行。一定要借此切入,思考作者把五人的义举和壮行与当今一旦抵罪的高爵显位之人的卑贱行径来对比的真正意图,即突出五人精神和人格的高贵。

假设性结局对比,也是为了突出他们为义而死的重大价值。这些都是要深入语言文字才能品味辨析的。另外,像“轻重固何如哉?”中的“固”,“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的“凡”“且”以及“斯固百世之遇也”中的“固”等词,看似不起眼,却都在强化着作者的赞美与评价。实在是应该反复诵读,用心咀嚼才能深入感受、思辨和感悟。不这样,就很难深入灵魂,感受到“义”的分量。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拒绝照本宣科,更要拒绝平庸的串讲和翻译!

这个要从文字里看:“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 ‘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引用的这两处,笔墨不多,但“缇骑”的狗仗人势,装腔作势,气焰嚣张以及五人临行的意气扬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却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再比如,文中的两处对比,以及课文第二段中富贵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与五人死而皎皎的对比,都是在突出五人为义而死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文章从清除大阉魏忠贤废祠遗址,为五人造墓并安葬他们写起,却不从五人率众发愤一击写起,是为了突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和价值,同时还有制造悬疑,吸引读者。这些地方,也一定要深读并结合课文语境深入体验、感受、思辨和品析。这才是真赏析,而不是贴上术语标签。

也许你要说了,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艺术特色,那不是现代文要学的吗?这里告诉你,文言文也可以!

议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有相当的思辨力,这篇文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比如关于生死的看法。作为一名学习者,我们很容易进入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一问题。对于这五个人,无论肯定还是否定,或者肯定基础上的否定,乃至否定基础上的肯定,都会有话说。而这一切则是写议论文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就打通了文言文学习和议论文写作。

最后说一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文言文和现代文截然区别开,文言文所能提供的并不仅仅是考试技巧,学习文言文,一样可以体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一样可以赏析审美和思辨。甚至文言文学习有助于作文,和写作一样可以训练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如今的不尽人意,就是差在语言的外壳上,这需要师生一起去突破。随着小学和初中传统文化学习的加强,相信这一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作为教师责无旁贷,课标优中选优,把古代优秀的文章拿来给我们学习,我们教师学生都要视如珍宝,只有反复研究,才能找到打开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