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新中国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_94990760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新中国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
发展阶段
新中国新电影(1949-1966) :“革命大家庭”的影像廸构 变形世界(1966-1976):无限放大的“斗争艺术” 从伤痕到反思(1978-1984) :寻找回来的世界 走向世界(1984-1990):民族反省与文化批判 全球背景下的市场转型(1990-2009):大片时代与商业美学
四、走向世界(1984-1990): 民族反省与文化批判
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化/文化比较/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诺贝尔情结 世界眼光/普遍价值 《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
想表现天之广漠,想表现地之深厚;想表现 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 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出的呐 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地上生发出 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 现人的情感——爱、恨、强悍、脆弱、愚昧 和善良中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三突出
反家庭、反个性、反人性
概念化、教条化 《杜鹃山》
《沙家浜》(莫宣、王岚导演,1970)
《红灯记》(成荫导演,1970)
《智取威虎山》(谢铁骊导演,1970) 《杜鹃山》(谢铁骊导演,1974)
《创业》(于彦夫导演,1974)
《春苗》(谢晋、颜碧丼、梁廷铎导演,
新中国(翻身解放) 新电影(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武器) 斗争故事(阶级、民族) 革命大家庭(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
《桥》(王滨、于敏编导,1949) 《白毛女》(王滨、水华导演,1950) 《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萧朗导演,1952) 《董存瑞》(郭维,1955) 《祝福》(桑弧导演,1956) 《林则徐》(郑君里、岑范导演,1959) 《林家铺子》(水华导演,1959) 《青春之歌》(崔嵬、陈怀皑导演,1959) 《红旗谱》(凌子风导演,1960) 《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1961) 《甲午风云》(林农导演,1962) 《李双双》(鲁韧导演,1962) 《小兵张嘎》(崔嵬、欧阳红樱导演,1963) 《早春二月》(谢铁骊导演,1963) 《英雄儿女》(武兆堤导演,1964) 《舞台姐妹》(谢晋导演,1965)
1975)
三、从伤痕到反思(1978-1984) : 寻找回来的世界
拨乱返正
个人幸福 个性解放
人道主义
《小街》 《庐山恋》 《芙蓉镇》
《从奴隶到将军》(王炎导演,1979)、《苦恼人的笑》(杨延晋、邓 一民导演,1979)、《小花》(张峥、黄健中导演,1979)、《天云山 传奇》(谢晋导演,1980)、《巴山夜雨》(吴贻弓导演,1980)、 《邻居》(郑洞天导演,1981)、《小街》(杨延晋导演,1981)、 《南昌起义》(汤晓丹导演,1981)、《城南旧事》(吴贻弓导演, 1982)、《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导演,1982)、《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导演,1984)、《黄土地》(陈凯歌导演,1984)、《人生》 (吴天明导演,1984)、《黑炮事件》(黄廸新导演,1985)、《野山》 (颜学恕导演,1985)、《芙蓉镇》(谢晋导演,1986)、《孙中山》 (丁荫楠导演,1986)、《老井》(吴天明导演,1987)、《人· 情》 鬼· (黄蜀芹导演,1987)、《红高粱》(张艺谋导演,1987)、《开国大 典》(李前宽、肖桂云导演,1989)、《本命年》(谢飞导演,1989)
五、全球背景下的市场转型(2002以来): 大片时代与商业美学
个人、享乐、小康 全球化/多媒介/产业化 娱乐合法性(从《火烧红莲寺》到娱乐片讨论到市场化) 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营销、大市场
《大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英雄》、《神话》
娱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主流性 共享价值观:人性、人道 走向普适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发展阶段
新中国新电影(1949-1966) :“革命大家庭”的影像廸构 变形世界(1966-1976):无限放大的“斗争艺术” 从伤痕到反思(1978-1984) :寻找回来的世界 走向世界(1984-1990):民族反省与文化批判 全球背景下的市场转型(1990-2009):大片时代与商业美学
四、走向世界(1984-1990): 民族反省与文化批判
西方文化/中国现代文化/文化比较/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诺贝尔情结 世界眼光/普遍价值 《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
想表现天之广漠,想表现地之深厚;想表现 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 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出的呐 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地上生发出 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 现人的情感——爱、恨、强悍、脆弱、愚昧 和善良中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三突出
反家庭、反个性、反人性
概念化、教条化 《杜鹃山》
《沙家浜》(莫宣、王岚导演,1970)
《红灯记》(成荫导演,1970)
《智取威虎山》(谢铁骊导演,1970) 《杜鹃山》(谢铁骊导演,1974)
《创业》(于彦夫导演,1974)
《春苗》(谢晋、颜碧丼、梁廷铎导演,
新中国(翻身解放) 新电影(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武器) 斗争故事(阶级、民族) 革命大家庭(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
《桥》(王滨、于敏编导,1949) 《白毛女》(王滨、水华导演,1950) 《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萧朗导演,1952) 《董存瑞》(郭维,1955) 《祝福》(桑弧导演,1956) 《林则徐》(郑君里、岑范导演,1959) 《林家铺子》(水华导演,1959) 《青春之歌》(崔嵬、陈怀皑导演,1959) 《红旗谱》(凌子风导演,1960) 《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1961) 《甲午风云》(林农导演,1962) 《李双双》(鲁韧导演,1962) 《小兵张嘎》(崔嵬、欧阳红樱导演,1963) 《早春二月》(谢铁骊导演,1963) 《英雄儿女》(武兆堤导演,1964) 《舞台姐妹》(谢晋导演,1965)
1975)
三、从伤痕到反思(1978-1984) : 寻找回来的世界
拨乱返正
个人幸福 个性解放
人道主义
《小街》 《庐山恋》 《芙蓉镇》
《从奴隶到将军》(王炎导演,1979)、《苦恼人的笑》(杨延晋、邓 一民导演,1979)、《小花》(张峥、黄健中导演,1979)、《天云山 传奇》(谢晋导演,1980)、《巴山夜雨》(吴贻弓导演,1980)、 《邻居》(郑洞天导演,1981)、《小街》(杨延晋导演,1981)、 《南昌起义》(汤晓丹导演,1981)、《城南旧事》(吴贻弓导演, 1982)、《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导演,1982)、《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导演,1984)、《黄土地》(陈凯歌导演,1984)、《人生》 (吴天明导演,1984)、《黑炮事件》(黄廸新导演,1985)、《野山》 (颜学恕导演,1985)、《芙蓉镇》(谢晋导演,1986)、《孙中山》 (丁荫楠导演,1986)、《老井》(吴天明导演,1987)、《人· 情》 鬼· (黄蜀芹导演,1987)、《红高粱》(张艺谋导演,1987)、《开国大 典》(李前宽、肖桂云导演,1989)、《本命年》(谢飞导演,1989)
五、全球背景下的市场转型(2002以来): 大片时代与商业美学
个人、享乐、小康 全球化/多媒介/产业化 娱乐合法性(从《火烧红莲寺》到娱乐片讨论到市场化) 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营销、大市场
《大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英雄》、《神话》
娱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主流性 共享价值观:人性、人道 走向普适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