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3第十三章王阳明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
先生曰:“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 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 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 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 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 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 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 上用功便是。”(《传习录上》,《王守仁全 集》,以下仅注篇名)
江苏大学
为什么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呢?陆九渊 有他的解释: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 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 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 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 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 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同上)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 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 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 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 上)
江苏大学
对花树之类客体的感受是这样,而社会的伦 理品性之认知与也不例外: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 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 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 矣 。 理 岂 外 于 吾 心 邪 ? ( 《 传 习 录 中 ·答 顾 东 桥 书》)
江苏大学
王守仁在晚年曾提出著名的“四句教”。其弟子钱德洪王 畿对理解此四句教有意见分歧。为此,王守仁与钱德洪、 王畿会于天泉桥。王守仁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 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 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 夫,人己内外,一起俱透了。
江苏大学
王守仁在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生活环境极其恶 劣,又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据《年谱》记载,他37岁时,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因念:‘圣人处此,更 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 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 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 吻合,因著《五经忆说》。”(《年谱》,《王守仁全 集》)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江苏大学
在学术上,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他后来回忆说: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 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 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 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 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 了!(《传习录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江苏大学
二、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论
按照心学的基本立场,“心之本体即是天 理”。(《传习录上》)所以,从本心所发出 来的道德信息及所形成的行为应该都是“善” 的;可是,就具体的人而言,他们的行为举止 在事实上却并非都是如此。原因在哪里呢?王 守仁与其弟子讨论了这个问题。
江苏大学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 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 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 学问》)
江苏大学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 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传习录 中·答陆原静书》)。
江苏大学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 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 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传 习录下》)
江苏大学
关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传习录下》的一 段对话可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江苏大学
在陆九渊之后,王守仁是一个在心学上有特 殊贡献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陆九渊“心即理”的 继承与发扬。关于此,从其门人徐爱所记的一段 语录里可略见一斑: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又不能 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爱问:“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 不察。”
第十三章、王阳明
江苏大学
一、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ຫໍສະໝຸດ Baidu说
王 守 仁 ( 1472—1528 ) 字
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 筑室故乡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 生 。 弘 治 十 二 年 ( 1500 ) 进 士 , 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后被 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又任南京刑 部主事、南京太卜寺少卿等,官 至兵部尚书。
江苏大学
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 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 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 皆可引入于道。……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 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的功夫。利 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 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 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 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同上)
什么是心之本体呢?王守仁认为是 “良知”。他 说: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 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答陆原静 书》)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
江苏大学
对于“良知”问题,王守仁还有许多阐 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