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视野下的黑格尔形而上学

欧洲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喜欢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人的天性,是不可或缺的人性要素。柏拉图说:人在天性中就包含有哲学的成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说求知是人的天性—而在希腊“知”具有形而上学性。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凡是人,凡是能思考的人,都是要有形而上学的①。黑格尔说过:如若没有形而上学,没有哲学,就好像建了一座庙而其中没有菩萨一样②。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汉语学术界经常被译解为“玄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作为西方文化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还是一门严格而枯燥的学问。长期以来,“形而上学”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差不多成了一个贬义词,与之相联系的是“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等等修饰词。“形而上学”被理解为一种坏的思维方式,与好的辩证法相对立。本人认为此看法其实来自一种苏联化的“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当然可以说形而上学—也就是一般而言的哲学—有“好”与“不好”之分,但问题在于,形而上学不止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而且首先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即便我们承认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确也是),也不是所有形而上学思维都是“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

“形而上学”是什么?metaphysics这个名称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但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使用过这个词,而且在古希腊文中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有一种解释认为,是一位叫叙明安得洛尼可的人(盛年约公元前40年)在编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后,发现还有一些文章是讲我们今天所谓的“哲学”的,把它们集在一起,姑且立题为“物理之后”③后来拉丁文的编者把其中的希腊文冠词省去,“物理之后”就成了metaphysics。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在这本书里并不讲“形而上学”而是讲“第一哲学,以区别于作为“物理学”(今日意义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第二哲学”。后来人们就把这个书名当作一个学科名称了。如此看来,“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就是偶然形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第一哲学”替代之。

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明言:“第一哲学”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存在者作为存在者—也有中译本译之为“实是之所以为实是”④。这个定义貌似简单,实则不然,其中的“存在者”和“作为”都值得我们深究一番。眼下若限于初步的了解,它至少已经提示我们:各门具体科学(“第二哲学”)是研究个别存在者区域的,而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却要研究“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这就已经赋予形而上学以一种根本性的意义了。作为学科,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科学”,其他所有哲学都建立在这门基础科学之上。按照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一个著名比喻来讲:哲学就好比一棵树,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而其他科学就是“树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形而上学在欧洲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近代,主要是根据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康德的理解,形而上学被划分为四大部门:“存在学”、“心理学”、“宇宙学”和“神学”。“存在学”(通译为“本体论”,又有“存在论”、“万有论”、“是论”等多种译法)是关于存在者本身或存在者之存在的学说;“心理学”(也包括后来的哲学人类学)是关于灵魂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学说);“宇宙学”(通译为“宇宙论”)

①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②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吴寿彭译,译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29页,第56页

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吴寿彭译,译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329页,第56页

是关于世界(宇宙)之本质的学说;“神学”是关于上帝之实存和本质的学说⑤。由此看来,形而上学这门科学的领域简直是无所不包的了。它的问题涉及到心与物、天与地、神与人;万物存在、虚无、自由、不朽、神、生命、力、质料、真理、灵魂、生成、精神、自然等重大课题,均在形而上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是广大而复杂的,但它的领域已经越来越被现代科学所占领了,譬如说心理学和宇宙学的题域,就差不多已经被具体科学蚕食了。即便高超如存在学(本体论)和神学,在马克思之后,特别是在尼采之后,也已经面临深刻的危机。虽然作为学科的形而上学有无所不包的领域,但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问题差不多可以简化为:存在者是什么?许多人会说:谁不会问如此简单的问题!所以,我们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本身。

这个问题虽然只有三个词:什么、是、存在者。说来都是最明明白白的词。但在哲学中,最明白的往往也是最可置疑的。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它不是问苏格拉底是什么,也不是问这棵树或者这块石头是什么,而是问:“存在者”是什么?所谓“形式的”是指它不涉及到实质。另外,这个问题的形式性也表现在:它甚至可以被译为“是着的东西是什么?”或者“是者是什么?”再就是“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德国现代思想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一个断言:“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是属于希腊的,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们发展出来的⑥。“这是什么?”的问题背后隐含着提问者的超越性的形式化思维。可以说西方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哲学首先都得对这个“什么”作出解答,无论是柏拉图的“相”,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场”(通译为“实体”),都是对这个“什么”的意思的阐释。

从“存在者是什么?”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区分出如下两个问题:其一、即“什么存在”的问题。形而上学首先要揭示出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是“什么”,即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被称为“什么存在”,用德国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的词语用法就是“本在”。其二、即“如此存在”的问题。除“什么存在”外,形而上学还要揭示存在者整体存在的“情况”与存在“方式”。

“本质”和“实存”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范畴。进一步,作为一种关于存在者整体的学科,形而上学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历史性的”,又需要有特定种类的“人”来加以储存。因此,除了“本质”和“实存”问题外,形而上学还有“真理”、“历史”、“人类”三大问题。海德格尔把“本质”、“实存”、“真理”、“历史”、“人类”这样五个环节称为“形而上学统一本质”的“五重性”。这对所有形而上学都是可以适用的。例如,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就可以由五个基本词语标识出来:“强力意志”对应于“本质”,即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对应于“实存”,即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公正”对应于“真理”,即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虚无主义”对应于“历史”,即在强力意义上得到规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历史;“超人”对应于“人类”,即为强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所要求的那个人类⑦。

与“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是什么”这个形而上学问题相关,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倒不存在?”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指出两点:首先,这个问题标明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一种彻底的追问,是一种超出“存在者整体”而直抵“虚无”的追问,是关于“整体全部”、“普遍性”的追问,这就是一种“存在学”的追问。其次,“为什么、的问题涉及到“根据”和“原因”,它要追问“第一原因”和存在者的“最高实存根据”,是关于“神性”的问题,在此意义上讲,形而上学也必然是神学。这就涉及到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超越”问题。

⑤海因里希•施密特编:《哲学辞典》,斯图加特1978年版,第452页

⑥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中译本,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93页

⑦海德格尔:《尼采》下卷,斯图加特1998年版,第140页,第317页,第231页以下,第3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