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红烛》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课文
3、诗人在第二节与第五节运用的修辞手法 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不相同。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烛 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第五节运用拟 人,把“红烛”当做人来写,揭示了一种 很矛盾的现象:发光之时,正是泪流之日, 转到烛泪上,产生了疑问。这里,饱含同 情,饱含惊疑
品读课文
4、第六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第六、七节 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冷 静
第八节 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赞叹赤城 自然奉献 奋斗决心 牺牲自我 创造光明
2、思考并谈谈,《红烛》一诗情感变化过程 是怎样的?
《红烛》情感结构: 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
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 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 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 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 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 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 对称之美。《红烛》是诗人的心声吐露,“红烛” 这一意象是诗人的人格化身,因其勇于牺牲自我的 高尚情操在现代新诗史上成为著名的“红烛精神”, 人格的伟大品德的高尚自然是第一原因,然而其情 感结构的完满构建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
作业
请赏析下面语句:
a、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 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b、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深读课文
5、第二节说“一误再误”,到第三节却说 “不误不误”,应该怎样理解?
一误再误,明确说其错误,语气强烈,但可谓自作 聪明。不误不误,以反复手法,否定同样强烈,一 正一反,态度已经全然转变。由误会转为认可,由 否定转为肯定、赞赏、钦佩、敬佩。彻悟光是要烧 方能有,由此人当必有奉献付出,方能放出光芒。 这个利己主义刚好相反,反应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 内心矛盾和觉悟、觉醒!
A、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 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 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 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 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 丰润圆满。
——— ———
行文思路
第一节 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冷 静
第二节 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 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热 烈
第四节 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Fra Baidu bibliotek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1、思考: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 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有哪些作用?
“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 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 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 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 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 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 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 (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 (民享出版社,1947)、王康《闻一多传》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梁实秋《谈 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 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 1980年2月12日)
B、直接告白。每节开头都呼告“红烛啊”,将红烛人格化,其仿佛一个同样 具有血肉之躯,具有思想情感之人物。实乃一种美好品质的化身,也是可以 倾诉的对象。在反复呼告中抒发情怀!
C、抒情层层推进。或惊叹或赞美,或疑惑或宽慰,情感流动起伏,节奏抑扬 顿挫,形象鲜明又包含哲理。在问问答答中,抒发情感。 那种热情磅礴,精神焕发,那种对国家忠诚,对人民热爱,为国为民在所不 惜之精神令人怦然心动!
何苦伤心落泪?同情、惊疑、思索。抒发的 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 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坏着救国的美好 愿望,但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实力的干扰和阻 扰,壮志难酬,何尝不痛哭流泪呢?但唯有 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要创造光明, 必得牺牲,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深读课文
6、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 诗文简要分析
《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 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
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
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
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
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
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 (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 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