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03223
作者简介:黄河(1969—),男,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2007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7No .5
印度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黄 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来分析印度崛起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看到:在
国内方面,印度通过制度变革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减少了实现其发展目标
的阻力;在国际方面,印度的崛起有大国背景,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近年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得到稳定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印度的民族主义者获得了实现其政治信念的权力潜能,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印两国关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崛起;背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F134(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7)0520046206
近年来,印度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有的印度学者将印度的崛起比喻为“大象速度”,虽然动作时急时缓,却是脚踏实地。印度的崛起必然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学
者琼・斯佩罗(Joan E .Sper o )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实力是权力最重要的源泉
[1]3
。本文拟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印度
崛起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印度崛起的国内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将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社会)结合起来,以加深对世界政治经济现象的理解。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深入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将有助于理解该国的对外政策。国内制度能够改变国内不同政治力量关系的均衡,改变行为体组织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收益,从而能够促进政策的转变。因此,当一国需要建立或者强化某种国际目标时,可以通过国内制度的变革来降低阻力,增加支持力量,从而实现本国的对外目标。
印度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其经济趋向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
关注。正是在I T 产业的带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以年均近6%的速度持续增长。同时,印度在核工业发展、卫星和航天探索、导弹及远程控制技术、医药和生物工程技术、软件业和汽车工业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在法制、教育、扶贫、卫生和消除种姓差别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印度官方宣称,到2015年,印度将同中国一起跻身于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之列。有研究预测,依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在2020年有望成为位居中国、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到2032年印度的G DP 将会超过日本,2050年将达2718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 DP 的4.2倍。印度借助信息产业,实现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个奇迹
[2]305
。曼莫汉・辛格政府所公布的《国
家最低共同纲领》提出,印度今后将保持718%的经济增长速度。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从其自身因素来看,主要在于它致力于国内制度的变革,着力解决国内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降低了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国内阻力。
独立后的印度在前30多年中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慢,被外国学者谑称为“印度增长率”。印度工业长期处于高关税、严管制的国内市场中,企业效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价格贵,在国际市场上缺乏
—
64—
竞争力。印度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也十分严格,英国《金融时报》曾载文指出,“可能除中国外,印度经济也许是世界上重要经济中控制最严重的经济了。”印度政府把许多重要经济领域保留给公营部门发展,不许私营部门进入。通过许可证法,印度政府规定,从事重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事先都必须获得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实行严格控制。在政治方面,1950年印度宪法所规定的议会民主制度长期以低水平运行。尽管独立后的印度在民主结构和程序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千百万普通民众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文化水平和各种技能的提高十分缓慢,而民主政治结构的良好运作恰恰要求普通大众具有高素质。印度实际上长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种传统既印度传统和欧洲传统的交叉口上,没能在民主政治范围内实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印度式的发展道路没有解决生产问题,更没有解决好分配问题[3]。印度社会各界人士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各种问题,并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制定了各种新的政策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导致其经济政治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促使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改革为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充分发挥混合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印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就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重要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其经济自由化改革主要包括放松产业规制、减少垄断、鼓励竞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等市场导向的改革措施,由此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以及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印度的民主政治促进了经济改革。二战后各国学者关于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虽然只是民主化的要素之一,却是举足轻重的。经济水平和民主化之间的相关度在20世纪80年代要高于50年代。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国家如能够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就能为民主结构打下基础,从而增加民主的制度化和合法化的可能性。许多国家的经历都证明,经济发展并非仅取决于财政金融改革或外贸政策的调整,恶劣的、不健全的政治制度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目标的重大障碍。英・甘地指出,在现有民主进程的限度之内,为实现发展和社会公正所必需的经济改革是无法进行的[4]3。为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实施政治改革。印度议会民主制的推行和不断改善,使经济改革始终在社会和政治空间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为印度政治经济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调节器。
3.努力缓和社会政治矛盾。2004年5月印度国会通过的《国家最低共同纲领》(Nati onal common M ini m um Pr ogra mme)提出了六个基本原则,曼莫汉・辛格政府据此规划和制定了印度新的经济政策方向与目标。这六个基本原则强调了要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种关系和矛盾:(1)保持社会的协调;(2)保持能扩大就业机会的7%—8%经济增长率;(3)维护人民的福利卫生权利;(4)提高女性的地位;(5)给予社会低层、宗教少数派以平等的待遇;(6)发挥企业家、专门职业者等代表社会生产力的人群的创造能力。印度现政权为了取得印度共产党左派在国会中的支持,《国家最低共同纲领》还反映了其对保障低层人民的利益和权利的要求。
4.重视就业和农村工作。印度政府从充分保护工人的家庭利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解雇工人应由产业界与工会进行协商谈判解决。同时,制定了《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案》,为农村贫困家庭人员一年内至少有100天的就业机会和领取最低工资提供保障。该法案已于2005年8月在国会通过,当年11月起已在印度北部地区的200个县投入实施。印度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其贫困问题确实已逐步得到缓解,贫困率从1983年的44.5%下降到2000年的26.1%(见表1)。在预期的经济持续增长形势下,印度的贫困问题还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缓解。
表1 印度的绝对贫困人口与贫困率的变化趋势
年度
贫困率%贫困率人口(百万人)
农村城市合计农村城市合计
1973—197456.449.054.4261.360.0321.3 1977—197853.145.251.3264.364.6328.9 198345.740.844.5252.070.9322.9 1987—198839.138.238.9231.975.2307.1 1993—199437.232.436.0244.076.1320.3 1999—200027.123.626.11993.267.1260.3 资料来源:印度计划委员会《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
5.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印度的商用能源匮乏、运输瓶颈严重、电力供应不足,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印度有1/3的企业主表示印度的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影
—
7
4
—